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及东西部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进行了分解,并对不同地区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虽然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在教育、培训上存在差距,但不是造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非农就业性别差异主要是由于婚姻、家庭中的儿童数等形成的。东西部地区之间的比较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由估计系数不同所引起的非农就业性别差异更大,尤其是婚姻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以种植为主兼营畜牧养殖、个体运输、商业零售、建筑维修等项目的人员逐  相似文献   

3.
从农户家庭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决策的基础是尽可能地利用家庭内部成员的分工优势,使家庭收益最大化。当非农就业机会出现后,农户是否流转土地及其家庭经营特征取决于家庭拥有的初始土地资源、家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农业与非农业的综合比较利益等。结果可能是:尽管存在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但并不发生土地流转,农户经营兼业化。在当今中国,由于农户人均及户均土地资源有限、农户有着足够的农业劳动能力、农业经营有着相对较高的综合比较利益等,基于家庭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农户决策的结果是:部分家庭成员非农就业,家庭成员内部分工,农户经营兼业化。  相似文献   

4.
论农民非农就业的“进入障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5.
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将其区分为配置效应、兼业效应、投资效应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表明,非农就业显著促进了土地流转,改变了农户的投资结构,特别是增加了雇佣劳动和机械对自家劳动投入的替代,但没有明显提高总土地投入水平,影响土地投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的经济收益而不是投资能力;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对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但要释放劳动力转移的土地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效应并将非农就业带来的投资能力转变为现实投资,必须在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同时配合农产品市场化、农业新技术供给等发展农业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根据劳动力转移新经济学理论和家庭内部劳动力分工理论,基于2018年浙江省14个县(市)681户营林调查户样本数据,运用Tobit模型分析了非农就业对营林劳动力女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非农就业对女性劳动力单位面积营林投工量和女性营林投工比例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农就业对不同林种营林投入女性化有明显差异,对经济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用材林农户家庭营林投工女性化作用不明显。提出完善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女性劳动力营林生产技能培训;发挥女性劳动力的营林生产优势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农户风险分散的视角,构建了农户劳动力配置的决策模型,分析了农户非农就业与务农收益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农户非农就业与反映农户生产、家庭和农业政策特征等解释变量之间的Tobit模型对江西省591户稻农的实证研究发现,作为风险规避型农户,农业收入对其非农就业影响呈负相关关系;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也与农户非农就业呈反向相关...  相似文献   

8.
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及其就业能力的提高对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性别视角,本文首先对农村女性人力资本现状及其对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并进一步分析了农村女性人力资本与非农就业收入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加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其就业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基于湖南、广东两省534位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调查数据,对影响非农就业契约的因素实证分析后发现,性别、婚姻、家庭非农就业率对非农就业契约的影响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行业类型、找寻工作时间、工作转换次数、工资收入是否稳定、单位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保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有显著影响,行业类型、找寻工作时间、单位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对非农就业契约期限有积极正向作用;非农就业稳定性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和非农就业契约期限影响均通过显著性检验,非农就业越稳定,非农就业契约形式越规范、契约期限越长。非农就业经验对非农就业契约规范性和非农就业契约期限都有积极效应,每年职业培训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对非农就业契约期限的选择。由此,应积极推进产业升级,营造良好的外部就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法制宣传教育,以进一步规范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契约,维护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农户兼业行为及其原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分析认为,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之间的劳动力收益差别是造成农户兼业的根本原因,农户家庭成员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是农户兼业的基本条件。本文基于农户调查数据建立了农户兼业的二元Logistic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农户之间的劳动力资源差异、土地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收入结构差异对农户兼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家庭劳动力数、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小型农业机械的拥有与否对农户兼业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劳均耕地面积、种植业收入占比和畜牧业收入占比大的农户兼业的可能性相对较小,户主年龄对农户兼业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本对农民非农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利用笔者2006年于山东、安徽、四川三省所作的实际调查数据,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农村人力资本对非农收入的影响。在考虑样本选择问题的前提下,本文采用Heckman备择模型估计了不同人力资本指标及个人特征变量对非农收入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教育、培训、专业技能、经验等人力资本变量对非农收入都有显著的影响。健康对非农收入的影响虽然不十分显著,但其对于非农就业的作用不容忽视,这些结果说明,增加人力资本积累对于农民提高非农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环境规制、非农兼业与农业面源污染——以化肥施用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2002~2016年中国26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动态系统GMM和工具变量法(IV)的估计方法,探究了环境规制和非农兼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表明:(1)环境规制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当前大部分地区环境规制强度处于EKC拐点左侧;(2)非农兼业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提高非农兼业收入能显著增强农业面源污染;(3)非农兼业在环境规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为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逐步完善环境规制政策、鼓励非农兼业转移、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农业技术推广等举措,推动农民增产增收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基于苏、皖、豫、鄂种植户调查数据,探究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为平衡农民非农就业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提升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相较资本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兼业对农民劳动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抑制效应更突出;(2)兼业分化引发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兼业强度、兼业时间与非农就业稳定性强化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负面影响,非农就业灵活性则作用相反;(3)兼业影响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农民个体特征和外部发展条件维度异质性,受农民年龄、文化程度、政治身份、家庭劳动力数、家庭土地规模、耕地权力稳定性预期、土地碎片化程度、是否合作社成员、自然灾害及生产外包便利性等因素调节;(4)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机制包括降低农民农业依赖,削弱农民农业价值感知,缩减农民土地规模,挤占农民农业生产时间、精力及淡化农民耕地保护责任意识等。研究结论: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并随兼业农民兼业行为、个体特征、外部发展条件及耕地保护措施特点不同,呈现显著差异性。消除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多重选择Logit和二元Probit概率模型,通过山东省肥城市5村336个农户数据,研究了农民夫妻非农就业的选择模式。本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家庭的就业模式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典型传统模式,农村女性结婚后外出就业的概率很低。那些年纪轻、文化程度高、家庭的幼子与老人负担较轻的夫妻更倾向于从事非农工作。劳动力数量、财富、耕地以及农业投资和农业生产性资产都是影响农民夫妻非农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非农就业能否继续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要素差异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并基于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边际效应及群体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会通过改变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提高其家庭收入,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户增收的效果明显。参加非农就业会促使农户租出更多土地,同时在农业中以资本代替劳动,进而实现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双重增长。农户家庭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从数量型转移到人力资本型转移的转换过程,这使得非农就业促进农户增收的边际效应存在“倒U型”趋势,当家庭非农化程度很低或很高时,非农就业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随着农户家庭非农化程度不断提高,非农就业对非农收入的提升效应先升后降,对农业收入的提升效应持续下降,对总收入的提升效应亦是先上升后下降。要通过非农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努力实现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同时增加的“双引擎、双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的性别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江苏省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供给行为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非农劳动参与率低、就业地点近、劳动强度低、非农劳动时间短、非农工资率较低;家庭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农村男女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的制约因素各异,其中婚姻、学龄前儿童数和需赡养老人数对女性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吕巷镇地处金山西部,与浙江省接壤.现有10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常住人口24440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3625人,占全镇总人口55.8%.1998年,全镇非农就业3000多人,仅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22%;农民劳均收入6138元,人均收入3603元.  相似文献   

19.
按照省委提出的“要反带领广大农民奔小康作为90年代统领领农村工作的旗帜”的要求,我们旋东市制定了1999年实现小康目标的总体规划,在若干项措施中我们认为兼业经营是农民奔小康的主要途径。其理由主在有三点:一是兼业经营符合肇东市情。肇东市是粮食生产主产区,多年来靠发展粮食生产不仅解决了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牵动了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广大农民丰衣足食,生活水平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求富奔富已经成为当代的新洙。今年奔小康单纯领带粮食生产,是实现不了的,也就是必须在稳定粮食的同时,大搞兼业经营。发展兼业经营,不仅已经具备思想基础的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①利用交通优势,可以大搞商品流通、劳务输出;②利用200万亩玉米秸和150万亩草原的优势,可以大力发展养殖业;利用20万亩,可以大力发展渔业生产;③利用工业基础好的优势,可以“以大带小”,发展个体加工业和私营企业。由此可见,大搞瘘业经营,不仅符合肇东市情,而且前景十分广阔。二是兼业经营符合农民现有生产经营能力。小康目标的实现乃至今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必然是较大的生产规模和较高的专业化。但目前从现实一家一户的经营情况看,绝大多数生产者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经济基础、经营方式等还远不适应大规模、高层次的生产经营。现在,虽然肇东农村已经涌现出了年收入20万元的养鸡专业大户丁有利;年收10万元的养鸡、运输兼营大户万荣,但他们只是全市10万农户中的极少数。从我们调查看,兼业经营,可以使更多的农户奔向小康。比如,一个农户在耕种20亩地的基础上,现饲养3至5头奶牛、或15头肉牛、或400只大、或开办一处小作坊、或扣300平方米庭院大棚、或种10亩以上经济作物等等,四、五口之家都可以达到小康收入水平,五站镇农民孙海波,1991年秋天办起小油坊,雇用8个帮手,农忙种田,农闲榨油,当年纯收入达2万元,一年实现小生活水平。由此可见,兼业经营不仅可以使农村的剩余劳力和农民的剩余时间得到解决,而且农民的经济条件也承受得起,同时兼业还可以为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为较高的专业化生产架起顺畅的桥梁。三是兼业经营符合稳定粮食基础地位的基本方针。稳定粮食的基础地位一直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方针。兼业经营就是在搞好粮食生产,又广辟致富途径,增加经济来源。从另一角度看,也符合现阶段广大农民心理。从我们在五站东安村的调查看,全村320农户,是户户有兼业,人人有项目,家家都种粮。他们普遍反映,作为我们刚刚步入商品经济市场的农民,只有以粮为本,多业兼营,才能减少风险,加大保险,由此使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实行“一业为主,兼它业”,是新形势下绝大多数农民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也是现阶段绝大多数农民的必然选择,国务委员陈俊生同志在《论中国农村市场》一文中指出:“一般来说,市场有两个作用:一个是交换,使产品实现其价值;二是导向。引导生产发展”。我们认为发展兼业经营有助于两个作用的形成和深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有利,首先是有利于发挥个人特长,实行兼业经营,广大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能力和水平,根据本地的资源和优势,做到宜工则工,宜养则养,宜商则商,也就是什么来钱经营什么,有利于个人特长和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其次是有利于把农民和农副产品推向市场。兼业的前提是市场,所以兼营什么,农民首先要看市场需要什么。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强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有利于农副产品价值的形成。再次是有利于活化商品流通。兼业经营可以促使农户既当生产者,又当经营者,参与市场流通,有利于发育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发挥市场的机制,搞活整个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城镇就业饱和的背景下,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对于河北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解河北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本文依据河北1985-201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民非农就业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民非农就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乡镇企业发展都是直接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重要因素.最后从吸纳农民非农就业视角,就目前河北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