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目的:基于苏、皖、豫、鄂种植户调查数据,探究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为平衡农民非农就业与耕地质量保护关系,提升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且相较资本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兼业对农民劳动消耗型耕地质量保护行为抑制效应更突出;(2)兼业分化引发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差异,兼业强度、兼业时间与非农就业稳定性强化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负面影响,非农就业灵活性则作用相反;(3)兼业影响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存在农民个体特征和外部发展条件维度异质性,受农民年龄、文化程度、政治身份、家庭劳动力数、家庭土地规模、耕地权力稳定性预期、土地碎片化程度、是否合作社成员、自然灾害及生产外包便利性等因素调节;(4)兼业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影响机制包括降低农民农业依赖,削弱农民农业价值感知,缩减农民土地规模,挤占农民农业生产时间、精力及淡化农民耕地保护责任意识等。研究结论:兼业抑制农民耕地质量保护行为,并随兼业农民兼业行为、个体特征、外部发展条件及耕地保护措施特点不同,呈现显著差异性。消除兼业对农民耕地质量保护...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山东临沂10个村的农户兼业问卷调查所取的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人力资本水平与农户兼业行为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证明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非农技能培训、年龄、性别等对农户兼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有非农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时间长,而农业劳动时间越短;年龄越大,非农就业时间越短,农业劳动时间越长;与女性劳动力相比,男性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时间长,农业劳动时间短。最后,本文就减少异地兼业和兼业Ⅱ型、提高专业户比重、释放农村女性劳动力、改善中年农民工就业等问题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经济》2021,(4):87-94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但目前较少从农户兼业以及社会保障的角度对中国农地流转现象做出解释。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解释农户兼业、新农保与农村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2015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实证检验农户兼业、新农保对农户家庭土地流转的影响,并从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异质性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户兼业对土地转入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对土地转出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当家庭处于抚养期、赡养期和稳定期时,农户兼业对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新农保在农户兼业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机制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基于研究结论,文中提出为农户兼业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差别化对待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户家庭和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两栖就业是农户在不离土和不离家前提下,有效配置家庭生产要素的行为决策。本文利用2016年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对吉林省农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从个体特征、家庭因素以及就业因素等三个层面,定量分析了吉林省农民两栖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个体特征中,性别和人力资本对吉林省农民两栖就业意愿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家庭因素中的耕地面积对吉林省农民两栖就业表现出较大的正向影响,而就业因素中的就业距离对吉林省农民两栖就业表现出较大的负向影响。据此,提出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完善非农就业培训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规模种植农户非农兼业的行为普遍存在,那么其非农兼业是否降低了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本文基于湖南省7个县市共418户微观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外出兼业对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非农兼业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农户兼业仍然有利于正向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外出农户兼业收入越高,或兼业地区离其农村家庭越近,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影响机制时发现,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可通过加入互助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流转耕地地块集中化生产和农场化经营来影响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对农户家庭耕地总面积的异质性分析中发现,农户耕地流转面积应保持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否则过犹不及,而家庭最优耕地总面积处于100~200亩之间;此外,年轻农户选择外出兼业,或者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其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也越大;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少时,如果有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将不利于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三人及以上则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农户家庭决策的角度分析,家庭决策的基础是尽可能地利用家庭内部成员的分工优势,使家庭收益最大化。当非农就业机会出现后,农户是否流转土地及其家庭经营特征取决于家庭拥有的初始土地资源、家庭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农业与非农业的综合比较利益等。结果可能是:尽管存在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但并不发生土地流转,农户经营兼业化。在当今中国,由于农户人均及户均土地资源有限、农户有着足够的农业劳动能力、农业经营有着相对较高的综合比较利益等,基于家庭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农户决策的结果是:部分家庭成员非农就业,家庭成员内部分工,农户经营兼业化。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的性别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江苏省调查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供给行为及其性别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劳动供给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非农劳动参与率低、就业地点近、劳动强度低、非农劳动时间短、非农工资率较低;家庭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使得农村男女劳动力非农劳动供给的制约因素各异,其中婚姻、学龄前儿童数和需赡养老人数对女性非农劳动供给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背景下,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规模种植农户非农兼业的行为普遍存在,那么其非农兼业是否降低了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本文基于湖南省7个县市共418户微观抽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外出兼业对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并采用工具变量法处理非农兼业的内生性问题。研究发现:农户兼业仍然有利于正向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而外出农户兼业收入越高,或兼业地区离其农村家庭越近,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分析影响机制时发现,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可通过加入互助合作组织、提升农业机械化程度、流转耕地地块集中化生产和农场化经营来影响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对农户家庭耕地总面积的异质性分析中发现,农户耕地流转面积应保持在一定面积范围内,否则过犹不及,而家庭最优耕地总面积处于100~200亩之间;此外,年轻农户选择外出兼业,或者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其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幅度也越大;家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较少时,如果有农户选择外出兼业,将不利于提升家庭农业劳动生产率,但三人及以上则有正向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郊被动型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就业转移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嵌套Logit模型,考察和分析了城郊被动型城市化过程中影响城郊农民非农就业意愿及成功实现就业转移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者个人因素对非农就业倾向及转移成功率有重要影响;年龄是影响非农就业倾向最重要的因素,非农就业倾向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受教育程度总体上是影响具有非农就业意愿者能否顺利实现就业转移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对农民实现非农就业转移成功率的影响最为重要;劳动者家庭人口数及供养的非劳动人口数量对非农就业倾向及成功率影响不显著。因此,加强中等教育特别是职业技能教育、健全农村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是被动型城市化进程中促进劳动力加速向非农产业转移及顺利实现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非农就业能否继续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要素差异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并基于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边际效应及群体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会通过改变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提高其家庭收入,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户增收的效果明显。参加非农就业会促使农户租出更多土地,同时在农业中以资本代替劳动,进而实现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双重增长。农户家庭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从数量型转移到人力资本型转移的转换过程,这使得非农就业促进农户增收的边际效应存在“倒U型”趋势,当家庭非农化程度很低或很高时,非农就业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随着农户家庭非农化程度不断提高,非农就业对非农收入的提升效应先升后降,对农业收入的提升效应持续下降,对总收入的提升效应亦是先上升后下降。要通过非农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努力实现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同时增加的“双引擎、双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恶化了我国就业环境,其中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对外贸易严重受挫,经济的放缓影响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这都与农民非农就业息息相关。本文以金融危机为起点,以“推一拉”理论为基础,对经济调整背景下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制约农民非农就业的内在原因,进而提出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和保障农民权益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非农就业、保险选择与土地流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利用中国居民收入调查CHIP2013数据,分析非农就业情景下农民参与不同类别的社会保险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探索促进土地流转的改革对策。研究方法:Logit模型。研究结果:农户从事非农工作、非农就业工资高、就业时间长、就业于大城市均能推动土地流转;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会显著提升土地流转的概率,但该提升作用并不受非农就业的影响而改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不利于土地流转,但非农就业下参加新农合养老保险或者商业养老保险会促进土地流转。从区域差别上来看,非农就业下,只有东部、中部农户户主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土地流转的作用显著。研究结论:要统筹新农合制度和农地流转政策的目标,不能盲目推进土地流转;要为农民兼业化和外出务工创造良好的条件;针对东中西部的非农就业农户制定不同保险措施,提供农户兼业化或者农民工适合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农合养老保险或者商业养老保险,排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3.
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尚无定论。本文利用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630户稻农的数据,在构造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综合值的基础上,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关注农业生产经营特征的中介效应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非农就业在总体上抑制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②农业生产经营特征变量在非农就业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具体而言,非农就业通过减少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户的地块集中程度和生产专业化水平抑制了农户的生态生产行为。③家庭生命周期在非农就业影响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发挥显著的调节效应,随着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向后推移,非农就业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负向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4.
以河北省C市非农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调研C市乡村产业各领域农民就业基本情况,拟通过建立个人及家庭特征、区域特征、产业特征与非农就业关系的多元logistics模型,为提高非农就业质量提出有效实现路径。结果表明,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对农民非农就业收入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农地托管"作为一项新型农地经营的创新模式,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具有积极响应。文章结合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实证研究农民农地托管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托管服务获取渠道对农地托管意愿具有差异性影响,性别、年收入和人均耕地正向显著作用于农地托管意愿,而家庭人口和托管距离对这种决策行为构成约束。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要释放女性非农就业,完善农地托管市场,尊重农民主体意愿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了解河北省衡水市农户土地转出的意愿状况,分析影响农户土地资源转出意愿的关键因素,并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为构建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奠定理论基础,促进衡水市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方法]文章结合调研情况,对样本区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分析研究,并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土地使用权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影响衡水市土地流转的关键性因素。[结果]研究表明,户主年龄、从事职业和文化程度、农户家庭非农收入以及农户家庭兼业人数等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显著性数值分别为0. 018、0. 000、0. 010、0. 000、0. 028,而农户家庭农用机械数量则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数值为0. 033。此外农户社会保障程度和农户对政府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结论]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因素包括家庭非农收入、户主年龄和职业;另外,户主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非农收入、家庭兼业人数和农用机械数量均是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笔者2007年初在河南省实地调查所得数据,采用Tobit模型对农户非农劳动时间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农户家庭特征变量中的劳动力总数、劳动力平均年龄、总耕地面积、户主受教育年限、家庭非农收入总和、农户家庭中是否有需要被照看的婴幼儿、农户家庭中65岁以上老人人数是影响样本农户非农劳动时间配置的主要因素,而社会环境和地域特征虚拟变量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陕南三市1712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构建农户搬迁决策和非农就业的联立方程,从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两个角度实证分析搬迁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进一步提出并检验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第一,生存的压力、搬迁的机会成本和资本禀赋是影响农户搬迁决策的重要因素,搬迁具有明显的农户“自选择”特征。第二,基于反事实假设,搬迁农户若不搬迁,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将分别下降5%和1.53%,而非搬迁农户若搬迁,非农就业劳动参与和非农就业收入将分别提高23.49%和19.47%,搬迁对农户非农就业劳动参与的影响大于对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分散安置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大于集中安置,搬迁对新生代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大于老一代农户。第三,搬迁通过空间位置的重置效应、培训机会的获得效应、发展环境的改善效应以及农户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效应四个渠道促进了搬迁农户的非农就业。综上,今后要在确保搬迁农户就业数量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就业质量,提高就业市场的包容性以重点解决老一代搬迁农户的非农就业问题,集中安置区既要重视当地就业机会的培育也应组织推动搬迁农户的劳务输出。应...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参与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种正向影响并非对所有群体都适用,人力资本因素对男性劳动力和年轻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参与缺乏应有的解释力,这与男性劳动力的家庭角色定位以及年轻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动因转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从农户家庭特征、收入特征、承包地情况、流转流程特征、政府行为、社会保障因素以及社会关系因素七个方面对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对农户流转意愿模型、转出意愿模型与转入意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文中得出结论是:农户劳动力情况对农地转出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人均收入对农地流转影响显著,尤其是在转入方面,非农收入比重、承包地面积、土地类型对转出与转入影响均显著,承包地块数、社会保障情况对转出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