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本文基于“交易类型—公平感知—政治信任”的研究框架,分析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的响应逻辑。公共政策响应依赖于政治信任,较高水平的政治信任能够降低政策实施的交易成本。其内在机制在于,各层级政府与个体在政策响应过程中构成了康芒斯式的交易类型组合,进而催生个体产生不同的公平诉求,最终影响个体对各层级政府的政治信任。本文以农地确权政策为例,将政治信任作为农户响应农业政策的代理变量并使用广东省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结果公平、程序公平、信息公平和人际公平均显著提升了农户对地方政府的政治信任;人际公平显著提升了农户对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整体公平感知对农户的地方政府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实证结果在控制住人际信任、家庭政治资本与社会网络、村庄禀赋与历史因素后仍然稳健。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在农村公共政策实施中,鼓励多维公平的实现,谨慎对待政策推进的效率攀比,这对提升农民的政治信任并激发社会活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参照《村委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基于对1599位农民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民对基层自治组织信任的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民对基层自治组织的信任介于模糊信任与比较信任之间,农民对基层自治组织道德性品质的信任水平高于对其工具性品质的信任水平;微观层面的普遍信任感、社会经济地位、政治效能感,中观层面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宏观层面的村庄社会整合程度,对提升农民对基层自治组织的信任水平有显著作用。为此,建议加强基层廉政建设,培育农村中产阶层,促进农民政治参与,培育社会组织并加快社区文化建设,以筑牢国家政治信任的基层"防火墙"。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以CGSS2015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了资本禀赋和获得感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农民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对其有序政治参与有正向影响,直接影响系数为0.428、1.373;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直接影响系数分别为-0.296、-0.242和0.012,异质影响农民有序政治参与行为;在获得感中介作用下,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间接影响系数为-0.174、-0.141、-0.078,存在抑制作用。资本禀赋、获得感对农民有序政治参与激励效应不足。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农村地区产业兴旺,强化农民资本禀赋积累;另一方面更应加快农村政治参与平台制度建构与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优化,降低获得感钝化效应,提升农民有序政治参与动机与信任,以提高农民有序政治行为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4.
厘清农民创业绩效提升的内在逻辑,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农村创新活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全国东、中、西部四省876个农民创业者的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信任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信任对农民创业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创业学习在信任与农民创业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信任可通过促进创业学习间接影响农民创业绩效;创业环境正向调节信任对创业学习的积极影响,但在创业学习与创业绩效之间的调节效应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进一步的有调节中介检验结果显示:创业环境对创业学习的中介效应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在良好的创业环境中,创业学习在信任与农民创业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到增强。因此,从推动创业高质量发展来看,政府应推进乡村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农民创业者信任水平;重视创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提高创业学习能力;完善创业激励政策,优化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综述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和显著标志 ,是衡量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制度化参与和非制度化参与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方式 ;农民参与政治既有经济动因也有非经济动因 ;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其他因素 ;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农民自组织性、利用大众传媒扩大和提高农民政治参与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心理—态度—行为为分析框架,通过浙江等六省部分农村的数据,探讨了村民一般效能感、政治效能感和政治信任与其在村级选举参与态度的关系,探索了村民自治参与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村民人口特征变量的基础上,村民一般效能感与其选举的参与态度有关,村民的政治效能感在其一般效能感与选举参与的关系可起了完全中介作用,村民一般效能感对其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村民政治效能感对其选举参与的影响程度受到村民政治信任调节。在理论上,研究对村民选举参与问题作了心理角度的解释,对全面理解村民选举参与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实践上,研究得到的结论为村民选举管理实践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问题关涉农村社会对国家制度的政治信任。但认同的内在逻辑不是政治而在社会,要看党组织及相应活动对农村农民的亲近性、合理性、实惠性,并受时序、层域、公平等比较维度影响。通过加强党组织农村活动的特色化、生动化、平民化、阳光化,规范和合理发挥宗族因素作用,强化基层党员干部监督,才能不断增进农民对党政治认同,重构党和国家在农村社会的信任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别比较了城市和农村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政治态度差异,同时考察了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人口流动之于城乡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呈现背反的影响态势:人口流动对农村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消极作用,相比于农村非流动居民,农村流动居民具有更低的政府信任程度、社会公平感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恰恰相反,人口流动(指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经历)对城市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相比于城市非流动居民,城市移民具有更高的政府信任程度、外在政治效能感、社会公平感、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以及更低的社会冲突感。人口流动之于城乡居民政治态度的背反效应,可能跟流动人口习得的"城市性"与保留的"农村性"有关。第二,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的影响也表现出背反效应:相比于在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流动的农村户籍居民,在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流动的农村居民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政治态度;相反,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移民的城市居民,改革开放期间(1979~1992年)与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移民的城市居民均拥有更加消极悲观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9.
打造农民增收的政治保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来春 《农村经济》2004,(12):71-73
农民增收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政治因素不仅是农民增收难的重要原因,而且在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能仅靠经济手段,还必须要有政治体制的配套改革,要为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智力支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场重塑中国农村政治主体的革命.通过村民自治,中国农民的民主意识受到启蒙,政治参与意识空前活跃,民主政治的素质也在民主程序的操练中得到提升,农民政治人格日益重塑成型,这将极大撼动中国农村社会非民主化的社会文化根基,促进中国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发展.所有这些也必然要求村党组织自觉适应当前村民自治的大环境,积极探索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新路径,有效领导和有力推动村民自治、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员工信任在组织中扮演着"润滑剂"的作用,是组织保持竞争优势、获取成功的源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组织政治知觉对员工信任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2.
《南方农村》2010,26(1):46-46
<正>刘昀献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撰文说,政治信任包括对政治制度、政府及政策、公职人员的信任。在共产党执政的中国,政治信任有着厚实的基础,但在当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政治信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抗争的行动逻辑和机制,为土地冲突提供治理对策。研究方法:抗争政治方法、描述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土地抗争的互动关系。(2)得出农民土地抗争的认知逻辑是统治者和政府认为统治者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优先于农民权利;动力逻辑是农民认为政府行为违背情、理,其土地权益受损;政治逻辑是农民认为出现了有利于抗争的政治机会。(3)发现土地抗争中的三个行动机制:土地抗争诉求的具体利益机制;农民土地抗争方式的踩线偶尔越线机制;政府对抗争往往采取压制的机制。研究结论:对现代社会土地抗争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抽象土地权益;增强政府制度化吸纳抗争的能力;在互动中通过协商达至"重叠共识";在改革中推动土地制度创新等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民视角的合作社组织信任体系主要由人际信任和系统信任两部分组成,其中人际信任包括农民对社长的纵向信任和农民间的横向信任,系统信任包括农民对合作社整体的信任和农民对村庄公权力的信任。本研究通过对湖北省Y县合作社考察发现,合作社组织信任总体水平不高,其中人际信任水平较高,系统信任水平较低;组织信任与农民的参与意愿及参与行为均显著相关;合作社系统信任对农民参与意愿、参与行为均具有显著影响,而人际信任无显著影响,合作社组织信任结构由人际信任向系统信任转变。  相似文献   

15.
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是衡量新农村民主建设的重要标志,农民政治参与意识淡漠对于农村基层民主、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及农民向现代公民的转化都产生了消极影响,要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加强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6.
高飞 《农业经济》2012,(6):70-7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农民的政治素养和保障农民的政治权益是关系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解决的重要问题.在现实的生活中,农民的政治权益由于农村农民的经济和文化水平不高、参政意识薄弱、农村基层制度不够完善、政府职能发挥不充分等原因而得不到良好的保障.基于此,对当前的新形势下如何通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体系、转变政府职能等手段来保障农民政治权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微观调查数据,从维度和程度层面描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特征化事实,并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和二元Probit模型分析了个体特征、家庭与社会因素、就业状况、经济因素、村集体因素以及地理区位特征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行为及二者逻辑关系的影响方向、边际效应和作用机理,以期探索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中国命题。研究发现:农村妇女多数对政治参与持偏好型态度(占66.49%),但实际参与人数的比例不大(占55.2%),而且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自洽的人更少(占47.94%);相比于中部、西部省份,东部省份农村妇女对政治参与持偏好型态度的比例、实际参与比例以及政治参与态度与行为自洽的比例均更高。此外,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行为及二者逻辑关系的主要因素既存在较大差异,亦有一定的共性。其中,政治面貌、婚姻状况、误工补贴和知悉政治活动时间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影响最大;民族、误工补贴、知悉政治活动时间以及政治参与态度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行为影响最大;政治面貌、就业类型、就业地点和知悉政治活动时间对农村妇女政治参与态度与参与行为的逻辑关系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视角下西部少数民族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西部少数民族农村社区中的四种传统社会资本(即传统权威、传统规范、传统节日、传统交往基础)发生了变化,利益、信任、参与、合作、法律等注入其中,成为了西部少数发展农村社会资本新的构成要素,对构建和谐农村社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更好地构建西部少数民族农村社会资本、进行社区治理,政府应转变村民观念,为农民提供交往的平台;发挥社区精英的作用;加强村委会建设;依法治村,构建新型村寨社会规范;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19.
文化批评1992年,在纪念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十周年的研讨会上,斯图尔特霍尔(StuartHall)以批判的口吻说起美国文化研究在理论上已变得流利无比。他说他并不是要英国同行向美国文化研究学习。问题不在于美国文化研究没有能力对文化领域的权力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也不在于它把历史和政治关系从文化领域剥离。相反,他认为美国文化研究现在可以无边际、无休止地从理论上论述权力——政治、种族、阶级、性别、征服、统治、排斥、边缘化、  相似文献   

20.
李晓玲 《农业经济》2006,(12):30-31
建国以来,尤其是1978年以来的实践证明,虽然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因素异常复杂,但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是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农民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人心稳定状况及决定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变迁的农村政权、政策、政局状况,都直接影响着政治稳定。稳定了农民,就稳定了农村,就为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反,如果农村不稳定,出乱子,那就意味着中国的大部分不稳定,稳定的中国就是一句空话。评价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政治稳定,必须充分估价农民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