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揭示习惯因素对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刺激作用的区域差异,选取五个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省份为样本,利用其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水产品消费的时间序列数据,基于习惯形成理论,运用协整理论及方法对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水产品消费行为中的习惯形成效应进行了区域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水产品消费行为中存在显著的内部习惯形成效应,基本不存在区域差异;而外部习惯形成效应则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水产品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则没有显著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2.
利用197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农村居民住户调查数据,在构建了具有内部习惯形成和收入不确定性的农民消费行为计量模型基础上,本文运用SYS-GMM估计方法对农民消费行为的时期演化轨迹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消费行为变动不仅在整体上呈现出对收入变动的过度敏感性,而且还表现出了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过度敏感性和习惯形成效应都因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阶段性不同而存在极大差异,特别是在2004年前后表现出了明显的"消费压抑"和"消费释放"这一两极分化现象,而习惯形成效应表现出了明显的先缓慢降低之后又快速扩大的趋势;同一类消费在不同阶段的习惯形成效应和不同类消费在同一阶段的习惯形成效应都存在显著差异,各项消费同样存在从"压抑"向"释放"的转变趋势。本文研究的启示在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已经到了最佳时期。必须增强支农政策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准确性,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进一步转变农民消费观念,改善农村消费环境,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和居民福利水平全面改善。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居民超重肥胖问题迅速蔓延,该现象背后隐含着对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治理负担。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影响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中,除收入和价格等传统要素外,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食物消费习惯不容忽视。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嵌入动态机制的近乎完美需求系统(AIDS)模型和人体体重形成模型,搭建了“价格/收入—食物—卡路里—体质指数(BMI)”联动关系式,实证分析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及其对超重肥胖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具有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其中,食用油、谷物、蔬菜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度大于其他食物类别;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化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对于收入和食物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引致的营养结构变化是导致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加剧了经济增长背景下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蔓延趋势。因此,应加强营养均衡导向的健康饮食模式的长期宣传,逐步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饮食干预措施从根源处遏制农村地区超重肥胖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对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借助具有习惯偏好的持久收入消费模型,利用200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在城镇化质量不同的地区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对农村居民示范效应的大小。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对于农村居民在消费总支出和发展享受型消费方面的示范效应程度均会加大,进而带动农村居民改变消费习惯,有利于其增加消费支出并改善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前关于幸福感的文献,多以研究产生幸福感的前置因素为主,但是对幸福感的逆向效应的研究常常被忽视。幸福感和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国农村居民炊事能源消费的微观数据调查和分析,探讨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水平对绿色炊事能源消费选择因素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农村居民绿色炊事能源消费背后的驱动因素,以期对农村绿色能源消费引导政策提供指导。方法 该文基于2016年CFPS的数据,运用描述分析和Binary Logistic 回归,并采用变异系数赋权法对个人幸福感的主观幸福感和客观幸福感进行赋权分析,重点分析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和客观幸福感对绿色炊事能源消费选择的影响。结果 (1)农村居民的主观、客观幸福感在选择绿色炊事能源消费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2)客观幸福感对男性组和女性组选择绿色炊事能源消费均表现出显著正效应。而主观幸福感只对女性组选择绿色炊事消费有显著正效应。(3)幸福感对农村居民预测绿色炊事能源消费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主观幸福感只对东北地区的农村居民绿色炊事消费有显著正效应。(4)年龄小的女性群体更容易实施绿色炊事消费行为。结论 农村居民的幸福感水平的提升对于预测绿色炊事能源消费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浙江、河南和四川三省的农户实地调查数据,从基本微观因素、家庭内部特征和外部环境三个层面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收入水平是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家庭内部特征是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而外部环境也从不同角度影响着农村消费市场。文章在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习惯实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现有的模型框架对北京市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是否具有习惯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存在习惯,其中,衣着支出的习惯最强,而居住支出并不存在习惯。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统计数据,用绝对收入假设和相对收入假设消费函数模型对农村居民的消费数据进行拟合,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对所得的分析结果做出经济意义的解释,以验证和发展消费行为理论,得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才可以用来描述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2003~2012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家庭调查微观面板数据,依据现实对传统习惯形成效应模型进行改进得到经验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对中国农村家庭不同类别食品消费中的习惯形成效应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本文采取递进的方法估计出了不同年份的习惯形成系数以观察习惯形成效应强度的跨年变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家庭食品消费存在着习惯形成效应;不同类别食品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度随年份的变化规律略有不同,但总体而言,习惯形成系数随年份呈波动性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生命周期假说和消费选择理论,提出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财富效应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为了进一步研究社会保障制度影响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力度和时效,本文构建了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保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弹性为0.1702,证实了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有引致效应,且在长期上影响相对较大,在短期上影响相对较弱。因此,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惠农利农、扩大消费、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人口结构变动与农村居民消费——基于生命周期假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生命周期假说理论为出发点,在理论诠释人口结构变动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基础上,利用1993—2008年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农村人口变动对其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少儿抚养系数和老年抚养系数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均具有负的影响,即当前我国少儿抚养系数的下降提高了农村居民消费率,而老年抚养系数的上升抑制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另外,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非常稳定,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论文在对吉林省A村和江苏省B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吉林省和江苏省农村居民的人情消费差异,分析吉林省人情消费的基本特征,依据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结果定性分析吉林省农村居民人情消费行为影响因素,运用spss软件定量分析吉林省农村居民人情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家庭总收入、受教育程度、家庭类型对人情消费影响显著,据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住户数据为基础,讨论了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中的预防性动机、过度敏感性、消费保险及跨期替代等参数的特征。本文的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较为显著的预防性动机,但消费保险机制的作用非常有限,消费行为中也存在显著的过度敏感性。在不同组群的消费者中,这些参数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分析农村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及其对消费的影响路径基础上,采用2011年在湖北省抽样调查获得的微观数据,引入不确定性变量,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收入不确定性和支出不确定性都会抑制农村居民消费;收入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于支出不确定性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支出不确定性中,教育支出的不确定性相对于医疗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水平的抑制作用更大。这说明,通过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降低政策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相关因素对居民福利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京津沪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1992~2002年京津沪农村居民消费数据,分析了三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变动和消费结构变动等问题。结果表明,京津沪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已由早熟性消费转变为滞后性消费,三地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基本相似,但消费结构变动的幅度加大。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有必要从缩减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异入手,降低农村居民负担,顺应农村居民消费热点,使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98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结构方程模型与多群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低碳情感、环境价值观与责任感、宣传教育和政策法规对低碳消费态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低碳知识负向影响低碳消费态度;低碳消费态度对低碳消费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调节变量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家庭规模、月收入水平、学历程度等在各假设路径中的影响存在差异。依此,文章从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农民低碳消费责任意识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消费总支出的地区性差异研究——以安徽省农村消费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2001-2003年安徽省17个市的农村居民调查数据建立Panel-Data模型,分析地区因素对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在分析各个地区差异之后,还将全省按两条大河分为三大区域,并比较了这三大区域之间的消费差异。结果表明,各个地区的农民在消费总支出上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长江以南地区农村居民消费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基于持久收入假说的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为理论基础,置入刻画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习惯性偏好的滞后项,构建了我国农村居民持久收入假说的扩展模型;将样本1985—2010年划分为两个子样本并分别采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消费函数估计,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具有比较强的消费习惯性特征,现期消费不仅与当期收入有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前期消费的影响;由于消费支出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占其收入的比例不断减少,后一个样本期的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前一个样本期的边际消费倾向;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小于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暂时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1997—2006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我国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的决定因素,并检验了永久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农村居民的适应性。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村家庭储蓄率持续攀升以及时空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民储蓄习惯(滞后储蓄率)、收入增长率、实际利率和宏观经济波动;但与人口年龄结构相关的因素对农村居民储蓄率变动影响较小,实证结果部分支持生命周期理论假说。因此,从中短期来看,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储蓄率依然较高,应设计出刺激农民消费、减少储蓄的中短期政策组合,同时从制度层面理顺农村储蓄资金转化为投资的渠道。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可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对山东省1980年~2006年①的数据进行了动态分析,分析表明:政府支出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表现为先挤出效应、再引致效应、最后回到挤出效应的"倒V型",而对农村居民的动态效应则表现为先引致效应后挤出效应,并且两者的引致效应均以1994年为节点逐年递减;城镇和农村的边际消费倾向基本在区间0.6~1.1浮动,并且农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城镇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倾向;政府消费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均产生了挤出效应,并且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大于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政府投资性支出则在1996年之后对城镇居民消费产生明显的引致效应,而对农村居民消费则表现出挤出效应;政府转移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均产生了显著的引致效应,并且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引致效应要大于对城镇居民的引致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