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甲午战争后,随着农村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农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更加复杂多样:一方面,在封建性雇佣劳动严重存留的同时,自由雇佣劳动有了较大发展;另一方面,古老的、以劳力调剂为目的换工劳动仍然广为流行,从而形成多种雇佣关系和劳动交换形式并存的局面。换工劳动包括直接换工和以雇佣劳动为外形的换工两种类型。换工劳动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农民一家一户劳力单薄、资金短缺、农具不配套等缺陷,而且包含了劳动的简单协作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力节省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耕畜、农具的合作和调剂,改善了劳动条件,产生了新的生产力。它不但对近代农业生产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当前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有某种借鉴作用。但换工劳动毕竟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民劳动的价值形态发展不充分的产物。因此,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换工劳动也就逐渐被雇佣劳动取代。  相似文献   

2.
拿哪种类型的雇工企业同资本主义制度中的雇工经营比较?目前我国农村雇工大致可分三种类型:1.农民和个体劳动者之间辅助性或合作性的雇工。如以个人或家庭成员劳动为主,农忙时请少数几个“忙工”,农户问互助性的变工或换工;属于生活性的请人劳动,劳力不足或丧失劳力的农户,为了维持生活而请人干活;农户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或学习某项技术,聘请个别技术工;集体企业包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按股金分红为辅的合作企业招聘少量技  相似文献   

3.
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进入城市逐步形成空心化,与农忙时节的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形成鲜明矛盾。文章在对广东省阳东县大沟镇、河南省原阳县葛埠口乡葛庄村以及四川省西充县黄竹坝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2014年4月社会资源研究所发布的关于中国农业雇工现状的报告,从对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的农业雇工现状的研究中发现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雇工难、雇工费用上涨等现象,接着对这种现象的成因进行分析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失地农民数量增加及农民观念的转变,并通过文献研究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空心化背景下农业雇工的特征即:农村空心化使农业雇工具有技能水平低、年龄性别失衡、易季节性失业、权益难以保障、工作成本高等特征,最后从加强业务培训、细化生产环节、加强社会保障3个方面提出建议以保障空心化背景下农业雇工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期“农民非农民化”趋向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量恺 《中国农史》1993,12(1):29-39
清代前期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化趋向,在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有所滋长的历史条件下,它蕴含着我国社会经济近代化的曙光。这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城市和市镇经济的发展,非农业人口日益增多,手工、商等业人口增长,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社会上需要更多的商品粮和手工业生产原料,促使经济作物和集约性粮食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以谋取取润为目的的商品经济比重逐渐增大。雇佣劳动的广泛使用,出现了大量雇工,在手工业和农业中都已使用了雇工生产,而且有些地区和部门生产规模较大,雇工数量较多,雇主可随时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佣雇工,雇工也可随意出卖劳动力。社会涌现了大量的“外地佣工”,这就扩大了劳动力买卖和流通的范围,各地市场上普遍承认雇工劳动的生产价值,劳动力的商品属性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这些因素,就为全国市场的形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没有农业人口的非农业化,资本主义经济是无法发展的,我国的近代文明正是从这里孕育滋长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图通过农村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来考察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变迁。在传统农村社会,互助换工不仅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同时还对社区认同、互惠规范以及社区参与等社区社会资本的要素进行着生产和再生产,从而促进了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村庄内部劳动力商品化改变了村民之间的合作方式,直接导致社区社会资本各要素的流失,出现集体行动困境,农村社会内部也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  相似文献   

6.
市场化水平直接反映一国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 ,从根本上讲就是市场机制在多大范围内发挥其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也即依靠市场来组织和调节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解决社会所面临的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怎样生产等问题的程度。农业市场化水平反映农业经营中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作用的大小 ,其衡量指标包括农民、农业投资、农产品交易和劳务的市场化水平。农民市场化水平是指农村中农户的经济活动依赖市场交易程度的高低 ,它是农业市场化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民作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主体 ,他们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加快,劳动力逐渐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问题,农业雇工成为补充农业劳动力的重要途径。研究农业雇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农业劳动力市场完善、推动农业兴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微观经济理论对农户农业雇工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数理分析,并基于河北省丰宁县291户农户调研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理论分析表明,农业产出的价格、农户资本禀赋、农户土地禀赋对农户雇工数量具有正向影响,而农户劳动力禀赋、雇工工资率则具有负向影响。(2)实证分析表明,调研农户中雇工或雇用机械服务的农户的比例从2008年的57.4%上升到2012年的63.9%,支出则从181.95元上升到318.04元;影响因素方面,劳动力工资、耕地面积对农户雇工支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农业生产工时投入、担任村干部、居住地到信贷机构距离对农户雇工支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农户资本相关变量等并未呈现显著影响。[结论]在城镇化进程和土地流转加快的背景下,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加强农业技能培训等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市场完善。  相似文献   

8.
创办组级农场增强集体实力江苏泰县县委办公室在只有58户、257人男女劳力142人,耕地面积仅383亩的江苏省泰县桥头乡前进村第七村民小组,随着农民致富的门路逐渐增多,农业劳动力逐步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生产面对劳动力严重不足,农业投入逐渐减少,农业机械...  相似文献   

9.
“农民非农化”的现象,贯穿在资本主义从萌生到形成的全过程之中,是社会变异的开端.从明朝中期开始。我国许多地区农民多“去本就末,甚至“十分其民已有六七分去农”了。工商业城市日益发展,使农民改业工商、或以交通运输等为业的人越来越多。可见,“非农化”是发展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萌芽经济和城市化的基础。“农民非农化”导致了社会深层次的变革,甚至是结构性的变异。生产结构的变化,表现在农业中种植粮食的逐渐减少,为获利而种植经济作物的日益增多,粮食生产也日趋商品化。农业雇工的数量日趋增大。手工业则由小商品生产,发展为使用雇工劳动不断扩大再生产规模的商品生产。经营结构的变化,农业由经营地主与富农经营生产,使用雇工劳动的现象日益发展,主雇之间由人身依附关系变为经济依附关系。手工业中手工工场增多,主雇之间形成出资与出力“相资为生”的关系。市场结构的变化,从地区市场发展为全国性的市场,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商业销售的中心城市。这时的市场已不只是为了生活需要互通有无的场所,而是通过满足社会需要谋取利润的机制。这都表明我国正在从古代向近代社会发展,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从农业向工业经济发展,而“非农化”是变异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外流的基本状况 农业生产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的诱导下,农村劳动力逐渐由种植业向林、牧、渔和二、三产业转移,近几年来,又发展到跨地区流动。外出经营和劳力输出已成为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向。从14个观察村看,1994年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胶东瓜果产业为例,分析了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农业生产的用工秩序。研究发现,农民在日常生产中自发形成的关系劳动是农业用工的基本秩序。这一秩序内隐于地方社会,在实践中表现出极强的弹性和灵活性,并通过分类激励、隐性监督和伦理约束来保证农业生产效率,不仅推动形成隐性的农业用工市场,也使农业自发地进行现代化转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该秩序内在的组织结构,即劳动过程社会化和劳动规则伦理化,这使整个农业生产呈现出“强关系、弱监督”的劳动特征。关系劳动不仅解释了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配置逻辑,还可透视农业产业化的社会基础。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要重视社会关系在农业劳动力配置中的作用,引导和培育农户建立农业用工的分类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规模经营中,对雇工依赖程度增加导致的雇工道德风险及效率损失,同时分析社会资本对雇工道德风险的抑制作用,进而使用安徽省种粮大户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1)农业规模经营中对雇工的依赖程度上升会引发道德风险,进而导致雇工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种粮大户积累的社会资本能够抑制雇工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其中网络、组织和集体行动三个维度社会资本对雇工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种粮大户技术效率的平均损失为19%,雇工单要素生产率的平均损失为52%,雇工存在很大的效率损失。(3)种粮大户劳动投入中雇工占比的增加导致雇工单要素生产率下降,进而导致技术效率损失;种粮大户积累的社会资本能够促使雇工单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提升,其中网络、组织和集体行动三个维度社会资本对效率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坡耕地和转入地规模过大会导致雇工生产中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加,进而引发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13.
粮食购销市场化实施以来,各类收购主体纷纷进入收购市场,农民的交粮习惯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粮农不晒粮、交潮粮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之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常年实际在农村务农的农业劳动力越来越少,农民没有时间晒粮、没有劳力晒粮、没有场地晒粮的情况大量存在,给粮食仓储管理和科学保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提高我国农民市场化水平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市场化水平反映农业经营中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作用的大小,其衡量指标包括农民、农业投资、农产品交易和劳务的市场化水平。农民市场化水平是指农村中农户的经济活动依赖市场交易程度的高低,它是农业市场化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农业和农村的经济主体,他们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  相似文献   

15.
探讨粮食安全,不应只关注耕地、劳动力的投入不足,还应关注农业生产方式。乡村工业化的集体模式被彻底否定,中西部工业化终结;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跨区域务工,无法兼顾农业;耕地的集体所有权受到县以上地方政府的侵蚀,耕地流失;集体经济的衰落导致投入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和耕地不足;大资本兼并土地。这些都导致了粮食安全问题。农业雇工只能获得劳动报酬,低于工业雇工的劳动报酬,从而出现农业雇工荒;资本看中的是土地的非农用途,致使耕地流失更迅速,而组建合作社才是正确的途径。合作社既可以有效地避免耕地非农化使用,又可以有效地调动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是指以同一行政村或同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家庭(一般为夫妻二人或同户家庭劳力二三人)为生产单位,从事粮食、生猪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家庭农场经营者是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的自耕农.松江区从2007年秋开始探索发展粮食家庭农场,至目前已发展家庭农场1206户,经营面积13.66万亩,占全区粮田面积的80%.松江家庭农场的发展,已取得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环境改善、保护农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结合·村落共同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思 《中国农史》2003,22(3):84-95
本文从农耕结合的角度去观照近代中国农村家庭的生产样态以及村落共同体的变迁等问题 ,进而对旧中国农村社会的性格进行考察。华北的旱作农业特别是耕种作业需要并行使用复数的役畜和多人的共同协作 ,因此近代华北的农家不得不与他人相互结合起来 ,以解决农繁期畜力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在近代华北农村存在着多种农家间的农耕结合 ,除了搭套之外 ,还有劳动力与劳动力、劳动力与畜力、畜力与畜力间的换工 ,有役畜和农具的无偿借用 ,以及代耕、帮工、伙养役畜、共同租种、共同雇工等形式。对这些农耕结合的不同评价导致了泾渭分明的近代中国农村社会认识论。本文指出 ,在近代华北农村 ,相当多的农耕结合形式 ,以其合理的、对等的原则及灵便性逐渐成为华北农家农耕结合的主流。  相似文献   

18.
山区农村劳动力具有如下特点:劳力资源丰富,但剩余劳力相对偏少。劳力耐劳度强,但文化技术素质弱。农村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度低,劳动力利用很不充分。农民对土地的依附性强,农业劳力转移难度大。根据山区农村劳力的特点和自然资源的利用现状,我认为山区农业劳力转移应当选择内外结合而以就地转移为主的道路。这就是:在生产力现有水平下的农业剩余劳力首先要投入农(林、牧、渔)业内涵扩大再生产,推动农业进一步发展,同时积极向非农产业(工商运建服等)转移,使农业剩余劳力主要  相似文献   

19.
看看现在的北李村吧!目前,全村已发展雪桃500余亩.每亩收入达4000元以上。50多户群众从此走上了致富路。提起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马山镇北李村党支部书记房泽昌。当地领导和群众无不交口称赞,正是他利用在农广校学到的知识,带领群众依靠科技大力发展雪桃生产,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使得广大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相似文献   

20.
兴办合作农场是江苏省太仓市在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的又一新举措.它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起,农民以土地、劳力、资金等形式入股,从事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两年来的实践表明,合作农场已经成为太仓农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强村富民的‘‘金钥匙". 一、改革动因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给农业和农村既带来深刻的变化,又带来严峻的挑战.《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村民委员会数量从2005年到2009年逐年减少,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2000多个村民委员会,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消失.有关部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统计得出的结论,只有8.8%的农民工愿意退休返乡务农.农业生产关系若再不调整,再过5-10年,农业劳动力将会出现后继无人,农田搁荒现象将会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