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研究目的:基于土地立体利用趋势,剖析秉承三维思维的产权管理,以期为土地领域的实践问题解决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传统土地管理不能精细化描述、界定和管理三维产权空间,需法律界定空间权利、三维宗地、立体土地一级开发、空间供应、立体相邻空间利用关系、已出让用地的空间范围和空间登记等规则;需从编制立体空间规划和优化空间管理等角度变革行政程序;需三维地籍、三维土地核查、立体可视化技术和三维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支撑.研究结论:应加快土地立体利用专门立法,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并以三维地籍为核心,开展相关技术和标准规范研究,创新三维认知理念,以推动土地立体利用及其产权管理.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利用2DGIS中城镇地籍数据信息快速建立城市三维模型。研究方法:首先对城镇大比例数据进行归类,提取适合三维建模的点、线、面要素,然后对要素进行重新组织,利用ArcScene,依据三维表达的要求,对地形背景建立DEM并与DOM叠加处理,界址点、控制点等点状地物建立三维独立地物符号库,一般建筑物按高度进行拉伸,而对标志性建筑物采用三维建模软件按二维轮廓进行精细模型制作。研究结果:成功地对某市大比例尺城镇地籍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城市三维模型构建。研究结论:利用2DGIS中城镇地籍数据信息建立城市三维模型方法可行有效,有利于推进三维地籍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对已有研究文献涉及土地产权三维界定的技术路线进行结构性把握,梳理研究脉络与趋势,以期为土地产权三维界定在研究方法和范式上的改进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从理论基础、界定起点和界定方案看,国内外学界对土地产权三维界定大致存在三条技术路线:基于空间分离原理的技术路线、基于空间区分原理的技术路线和基于三维地籍原理的技术路线,分别反映了法学和地籍学对土地产权形态和产权客体进行三维界定的技术方案。研究结论:未来应将土地产权形态与产权客体三维界定统一起来,厘清其内在逻辑与生成路径,深化三维土地产权客体特定化实现机制、国家公权力植入三维土地产权实现机制和三维土地产权排他性支配机制研究,加快构建三维土地产权范式。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基于地下空间立体开发趋势及其制度创新需求,构建立体空间一级开发制度,以期为地下空间开发的实践问题解决提供思路。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由于地下空间开发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渐进性、不可逆性等特征,预先确定产权边界并划分三维宗地极为困难;由于制度建构的维度之别,现行土地一级开发难以容纳地下空间立体开发情境的一级开发需求。研究结论:区分土地空间与建筑空间,沿着工程手段实现地下空间建设用地使用权客体特定化的方向,将三维地籍管理理念引入地下空间开发,从法律地位、实施主体、资金来源和管理流程等方面构建立体空间一级开发制度,以化解地下空间三维宗地划分技术难题和行政管理制度困境。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土地需求急剧增加。为了进一步控制土地利用,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但在土地管理中存在土地配置效率低下、大量农用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等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经济价值日益显化,农民围绕土地权益而发生大量纷争,为了解决其中的一些尖锐矛盾,我国应积极地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显化土地发展极,建立基于国有土地发展权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7.
8.
郭勇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24(6):81-85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土地需求急剧增加.为进一步控制土地利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但在土地管理中存在土地配置效率低下、大量农用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等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经济价值日益显化,农民围绕土地权益而发生大量纷争,为解决其中的一些尖锐矛盾,我国应积极地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显化土地发展权,建立基于国有士地发展权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9.
周晋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111-114
土地是最基础与最重要的资源与资产,是国家经济政策拟定的依据,是实施规划纲要与落实方针政策的基础。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且是不可再生的,只有加大土地管理的力度,高效合理地利用土地,才能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领域,是土地产权得到保障的前提。目前的土地管理集中在对土地产权的管理,土地产权变化会涉及到地理实体时间、空间及属性的变化,时态GIS正好反映了此变化。目前时态GIS的研究集中在对时空数据模型的建构。时空数据模型决定了时态GIS系统的运行效率。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对时空数据模型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的构建的相应地提出了超过20种模型,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不同的模型有不同的特点。文章对典型的6种时空数据模型进行了分析,从模型的建模思路出发,分别探讨了模型的适合环境与优缺点,可以为人们在应用时空数据模型进行土地管理时提供帮助,有利于研究者对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广义立体土地资源资产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对土地概念演进分析,指出土地资源资产不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而且有平面与立体之别,其土地资源资产价值必然表现出广义立体价值形态。研究方法基于对土地资源资产概念在理论与实践中认识的深化,应用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方法,对广义立体土地资源资产价值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结论广义立体土地资源资产价值的提出和应用有利于合理增加供给,抑制过度需求,调节供需矛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资产利用的效率和集约度;有利于农地的保护:有利于将资源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利于对土地资源资产实施系统管理。 相似文献
11.
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的首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改革开放前,中国采取依靠资源投入的增长方式,土地利用效率很低,土地资源浪费严重。改革开放后,人口快速增加,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增强,中国实行了严格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战略,虽然降低了建设用地—GDP弹性系数,但是并没有解决上地资源的供需矛盾:研究结论:新时期,人口和资源环境刚性约束渐趋增强,上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亟需把转变土地利用方式、集约用地置于土地利用战略首位,在此基础上保发展、保资源、保环境,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籍管理全覆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实现地籍管理全覆盖势在必行。通过阐述地籍管理全覆盖的含义,从地籍管理的业务出发,分别论述了我国地籍管理在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地籍管理信息化中全覆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空间、时间、技术、法律法规等来理解和实现地籍管理全覆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第二次土地调查的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建设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规范了城乡土地调查的数学基础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形成了城镇地籍数据库与农村地籍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分析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实现的技术基础,提出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论述工作流程和方法,研究系统建设的关键技术,最后得出通过设置城镇范围内数据的打开和关闭功能建立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的方法是当前形势下比较理想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4.
袭燕燕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4,17(12):25-28
取得矿业权并不当然地取得矿业活动所必需的土地使用权 ,矿业权的行使和土地使用权存在效力冲突。我国现有法律对矿地取得方式或途径的规定已出现严重的不适应 ,本文对我国矿业用地取得方式或法律途径进行了理论探讨 ,并提出了协调矿业用地和土地使用权效力冲突以及建立我国矿业用地取得制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类型与取得方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岳晓武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22(1):45-49
根据我国的土地使用制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与土地所有权相分离,国家可以将国有土地使用权通过划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等方式,依法确定给单位或个人使用。与此相对应,单位或个人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根据取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让土地使用权、承租土地使用权和作价出资(入股)土地使用权。 相似文献
16.
FAO土地利用规划指南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介绍FAO出版的<土地利用规划指南>中规划的空间体系、编制的步骤和方法,并提出对中国的借鉴.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介绍方法.研究结果:中国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应加强土地评价,建立规划的空间体系,重视规划的实施和监测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结论:借鉴国际经验有助于提高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水平.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理论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从认识论及相关学科角度,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学科理论很广,每种理论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因素间的复杂关系.研究结论:明确将土地利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模型不多;不同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解释之间存在着很大差异;时空尺度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量研究表明,尽管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采取诸多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或明或暗的流转仍然大量发生.从流转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分析入手,论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客观必然性,为国家逐步放开限制和规范流转提供理论参考.通过重点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利益博弈模型,求解表明: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转出者、转入者和地方政府三方重复利益博弈的必然结果,因为无论何种条件下,流转都将有助干增加流转各方的预期收益.面对流转的大势,变堵为疏,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和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合理有序流转,避免土地收益流失和市场混乱等问题,是未来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