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我国股权分置改革这一自然实验,文章主要关注股权流动性变化对股东持股决策的影响。以股权分置改革后非控股股东减持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股份获得流通权后,非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有明显的下降。进一步地,文章还研究了监督能力对非控股股东减持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内外部治理水平越低、控股与非控股股东间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非控股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减持比例越大,即随着监督能力的下降,流动性提高后非控股股东倾向于"用脚投票"。  相似文献   

2.
3.
钟文娟 《经济论坛》2009,(17):118-121
本文以2005年及2006年进行股改的民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对股改前后控股股东资金侵占行为进行实证检验,发现股改后控股股东非经营性占用程度出现了显著的下降,经营性占用程度变化不明显,最终导致控股股东资金侵占程度出现了显著下降。此外,实证检验还发现中西部地区的民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资金侵占程度要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4.
5.
刘杰 《经济师》2008,(8):89-90
简要解析我国上市公司实施“以股抵债”金融创新试点的概念、适用范围和条件;分析了“以股抵债”的积极意义;提出应理性看待“以股抵债”的负面影响,不应对“以股抵债”抱过于乐观的想法;提出当前“以股抵债”亟需完善的问题:相关配套法规要尽快建立、定价原则的确定要市场化、流通股股东表决机制要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6.
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全流通背景下的大股东减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随着大批限售股解禁,大小非减持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文章在理论上首次通过动态模型研究大股东减持,结果发现控股股东最优减持与其现金流权及公司治理水平正相关,而与控制权私利、外部市场回报负相关,且减持并非其必然选择。同时,由于调整成本的存在,控股股东减持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基于第一大股东减持数据,实证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理论发现。文章揭示了大股东减持的内在机制,为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持股结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当前市场上的减持现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11~2017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股权质押行为促进了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提升,且质押比例越高,会计稳健性的提升越明显;在财务风险较低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稳健性的正向影响更加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由于债权人对会计稳健性有更高的要求,在长期债权比例较高的上市公司中,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较小。本文从债权人视角考察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的经济后果,对深入认识股权质押和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9.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下的关联方交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辉 《经济论坛》2009,(7):133-134
投资者迫切要求规范发展上市公司,其中对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下的关联方交易的问题就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种现象的存在的确能给企业带来了不少经济利益,但不可否认它也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损害了中小投资者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尚不完善,重融资、轻回报现象严重。本文以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Probit模型和OLS模型实证研究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降低了现金股利支付意愿与支付率,但提高了股票股利支付意愿与支付率。进一步地,在将机构投资者分为压力抵制型和压力敏感型之后,检验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率)影响股利政策中起到不同的治理作用。研究结论为政府监管部门进行相应的资本市场监管、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控股股东的基本理论,并以许荣茂家族控股股东的资本运营为例,分析了家族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资本运营的特点及运作条件,揭示了其对家族企业、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价值的影响,对如何加强资本市场监管、规范控股股东行为和保护上市公司及中小投资者利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控股股东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检验中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否通过盈余管理操纵会计报告。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不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来自控股股东的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高级管理人员来自非控股股东的公司。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和控股股东在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占据的席位比例均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确实具有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行为。此外,本文还发现,聘请了独立董事和发行了外资股的公司,其盈余管理显著地低于没有聘请独立董事和发行外资股的公司。  相似文献   

13.
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输送可能是双向的:掏空或者援助。文章回顾并发展了西方的文献,对这种利益输送的双向性及其转换进行了模型化表述。文章认为:当控股股东难以通过股权转让来实现其产权收益的时候,除了现金股利分红,掏空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当控股股东可以低成本进行股权转让时,控股股东就需要在股权转让收益与掏空收益之间进行抉择,甚至援助上市公司以提高股权转让价格。文章的结论对于中国的股权分置改革具有正向意义:放松对控股股东产权收益实现方式的管制(或者降低其交易费用),将会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控股股东的存在是造成盈余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但中国对二者的研究偏于理论,实证研究本不多,且对于控股股东变更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未曾研究过,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调整了盈余反应系数基本模型,加入相关变量,选取了2004年变更的上市公司的2003—2008的六个会计年度的经验数据,并加以分析,研究发现控股股东的变更提高了企业盈余质量,并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长远角度并无影响。最后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笔者不赞同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时代称为“全流通时代”,因为从已经结束股权分置改革的G公司的股权结构来看,每家公司都继续保持了大股东的控股地位,大股东还声明其手中的股票将要“锁定”一年、二年甚至三年并且规定了其他限制出售股票的措施,表明股权分置现象至少将继续存在多年。因此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时代应该称呼为“后股权分置时代”。后股权分置时代应该是由股权分置时代向全流通时代过渡的时代,它的基本任务就是解决一股独大问题和完善股市管理制度与全面提高上市公司法人治理水平、提高公司业绩问题。  相似文献   

16.
x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使得大股东和小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这对于完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有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稳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促进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充分发挥公司控制权市场“用脚投票”机制和并购机制对公司董事会成员及高级经理人员的约束作用。此外,还应加强行政、法律、中介组织的约束,形成完善的外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比较中小企业板和主板A股2006-2012年控股股东相关数据,从最终层面探讨控股股东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倾向与力度的影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进行面板数据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控股股东控制权、两权分离度和经济性质对中小板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配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考察了控股股东和经济波动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控股股东的角度来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越愿意支付股利,尤其是现金股利.当考虑了经济波动的影响时我们发现,在经济下降期,公司不再愿意支付股利,即使支付股利,公司也偏向于支付股票股利.此外,不同股权性质的公司在经济波动期的股利政策也不一样.在经济下降期,非国有控股公司第一大股东比例越高,股票股利支付数量越少,现金股利支付数量越多,但是,国有控股公司这种变化并不显著,说明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非国有企业的股利政策更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根据2006-2012年度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示范区设立后,区域经济发生了明显好转,这说明示范区的设立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金字塔结构下,股东与经营者之间以及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两类治理关系普遍存在,对于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也从单一治理关系分析框架向两者权衡分析转变。在双重治理关系视阈下,股权激励成为利益主体之间博弈的重要工具。本文在提出双重治理关系分析框架的基础上,运用2006~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对股权激励的双重效应及其与控股股东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对于第一类代理问题具有显著的治理效应,但对第二类代理问题的治理效应并未显现,这与控股股东对其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有关,股权性质能够对股权激励与控股股东不同效应的体现以及两者关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