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研究进展,分析了主要类型及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规划实际工作,提出了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流程的实践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3.
企业集团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把战略的思想和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当中,用战略规划设计引领企业发展。文章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为切入点,阐述了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内涵,分析了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痛点与难点,重点研究了优化集团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回顾和梳理了我国发展战略规划实践与研究过程中的时代特征及其变迁,对发展战略规划的内涵、理念、特点、形式以及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发展战略规划对于实现区域互补协调,提高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希冀为区域和城市制定实施发展战略规划,促进我国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共16个城市. 相似文献
7.
8.
联想集团发展的战略规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商场如战场,企业只有立意高远、战略远大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实现发展目标。联想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创业、扩张到割据的转变,得益于联想决策层的战略意识,对企业不同发展时期的正确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十多个城市空间发展的个案分析 ,作者指出 ,在城市空间拓展过程中 ,通过规划调控、行政区划调整等手段 ,可以使城市劣势空间变优势空间 ,使分割空间变整体空间 ,平淡空间变特色空间 ,变限制空间为超越限制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6,(11):7-7
从一个濒临倒闭的作坊式小厂发展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高强度石油压裂支撑剂厂,成为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承担单位并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贵州林海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由衷地说:是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风险投资帮了大忙。 相似文献
11.
以大庆市为实证研究对象,采用“问题分析—机制阐释—提出策略—经验总结”的研究思路,从区域视角研究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战略.首先分析大庆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三个典型特征,即城市对矿业生产的依赖、区域内外经济联系的失衡,以及城市经济的边缘化;进一步探讨大庆市区域发展中资源型经济问题的产生和形成机制,建立了以粘滞效应、挤出效应和锁定效应为核心的资源型城市区域发展分析框架,并指出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有的资源型经济强化效应;进而提出以“走向区域发展,建设创新型区域”为目标的大庆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和相应的产业策略.最后指出, “空间嵌入”是我国资源型城市区域空间格局的典型特征, “走向区域发展”是资源型城 相似文献
12.
13.
基于空间均衡格局下的长沙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托空间均衡的概念,以长沙市城市发展的核心问题出发,以追求空间均衡为目标,针对城市总体规划中宏观范畴与微观范畴两个层面对城市空间均衡进行探讨,宏观层面上重点对城市发展的目标与定位进行空间理解,微观上重点从居住—就业平衡、公共资源配置、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权力配置四个角度进行分析,提出空间均衡应予以关注的重点,希冀对长沙市总体规划编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地方理论:城市空间发展的再生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方理论( Sense of Place)在城市与景观空间规划与发展领域中,代表着对环境研究的一种新角度和新方法,代表着当代城市与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新视野.地方理论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感知、认知和记忆关联,是一种空间的再生产策略和方法.本文以地方理论为本体,探讨地方理论的本质内涵、构成体系及解构城市空间再生的方法论维度,如地方实践模式、地方再现模式、再现地方模式以及地方理论在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区位活化观、设计活化观、遗产活化观、形态活化观、产业活化观等再生设计策略,从而丰富和完善地方理论体系及城市规划与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17.
18.
城市是一个随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客观存在,与之对应的城市规划也是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本文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与城市规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迈克尔·波特(M.Porter)的发展阶段理论来分析哈尔滨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且探讨得出在"十二五"期间哈尔滨的城市发展转变方向以及城乡规划对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许多重大挑战都与经济的空间结构调整密切相关。本文提出了基于国土空间整体、以高端聚集为中心的中国经济空间发展战略。首先以美国为例阐述经济高端聚集这种空间发展模式在辽阔的国土地域上的实现过程;然后分析中国经济的高端聚集趋势以及所面临的空间分割和低端离散的局面。本文认为,中国目前应该实施无地域分割的空间发展政策,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和区域自由贸易,促使中国经济包括市场、人口和产业走向持续高端聚集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