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西方翻译理论存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中国译论历来强调翻译理论的实用价值,强调翻译经验的规范作用,强调译者对翻译之道的心灵感悟;西方译论传统则强调翻译理论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强调对于翻译过程的理性归纳、描述以及翻译概念的不断更新。中西思维方式和中西文化的不同是中西译论传统相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译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没有形成不同的流派。中国传统译论对有关翻译的许多重要问题如:直译与意译、翻译标准、科学与艺术等存在很大分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现代西方译论中关于译者角色理论的梳理,阐述了翻译研究中译者角色由幕后到台前的演变过程,揭示出译者地位的逐步提升:由隐身到凸现直至成为翻译舞台上的主角,实现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操控.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论译者的任务》中“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独特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导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笔者认为,不能将传统的“忠实”原则,“原文至上”的译论观作为评价翻译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应客观地看待翻译中的可译与不可译、“忠实”与“等效”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对中国译学对意义和意图的认识做了简要综述,指出我国当代译论对意义和意图的认识仍然存在传统的感性认识,而刘宓庆的《翻译和语言哲学》一书标志着我国译学在意义和意图的认识上有了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传统译论以"忠实为本",解构主义对传统译论具有颠覆作用。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出炉,正是事物存在的本质属性和人类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的反映。我们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看待译学理论,促进其向平衡、和谐的方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不容忽视。诗人庞德所翻译的中国古诗明显不符合传统译论“信”的标准。其创造性的翻译体现了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也是庞德对文学翻译作出的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侦探小说翻译热潮。意译是晚清小说翻译的时代风尚。这一翻译现象使晚清侦探小说译者经常被指责为对原文不忠和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研究晚清侦探小说翻译不可忽视当时社会和文化环境对译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资深翻译家郭建中,长期兼英语翻译、教学、研究工作于一身,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思想建设中有着独到的见解,是我国翻译界不可多得的著作和理论建设丰硕者。文章从传统译论视角出发,结合郭建中教授和合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阐述了其语言操作理念和文学操作方法在英语翻译中的积极作用,以期有益于适合我国国情的翻译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论翻译学建设的国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莫娜.贝克尔的《翻译百科全书》中对有关霍姆斯和图里关于翻译学科建设的构架图进行介绍与分析,证明国外译界确立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不容质疑。从描写译学对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的阐释论证了纯翻译理论研究的超语言特性,从而强调翻译学建设国际化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功能翻译理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于德国,其代表观点是目的论。“优势竞赛论”是许渊冲于二十世纪末构建的翻译理论,强调“求美高于求真”。本文将对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理论进行剖析,从中感受中西方翻译研究的衔接与碰撞。  相似文献   

12.
翻译活动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手段,在中国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宏观研究上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本文主要概述了中国译论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认为回顾历史对于21世纪中国译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语公示语英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对外开放和人文建设的整体水平,是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模因论和翻译模因论的出现,为汉语公示语英译提供了全新视角。翻译模因库中由于存在有众多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译者可依据具体情况对其直接克隆、复制或类推、省译、创新等。  相似文献   

14.
现代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翻译活动(尤其是诗歌翻译)与文化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不解之缘。本文借著名翻译家朱纯深先生的代表译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英译本)展开评论,以刘宓庆的“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为理论基础,尤金·奈达的文化因素分类法为研究框架,通过大量举例论证了以下观点,即:任何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如果不纳入到文化视野中来,而只是谈道论技,充其量只能算是一门“技术”,而不能成为一门“学问”或“科学”。  相似文献   

15.
王宏印的著作《文学翻译批评论稿》在对中西哲学、文论和译论进行相互阐发的基础上,对文学翻译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对该学科前沿的许多学术热点问题作了系统的关照,提出了鏊赏性和研究性相结合的文学翻译批评概念,初步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学翻译批评的理论框架,是文学翻译批评学诞生的宣言书。  相似文献   

16.
变译理论从新的视角把翻译划分成了全译和变译两个范畴,这给我们看待传统的翻译伦理提供了新的视角。这种新的翻译方法是否符合传统的翻译伦理,是否可以给翻译伦理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值得探讨。这一新的范畴为翻译伦理提供了新的探究视角,有待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7.
林乐知译论诠释体现在译名、合译和改写三个方面。《新名词之辨惑》针对设定新译名的翻译策略,是傅兰雅译名策略的沿革;合译模式下,《中东战纪本末》中所揭示的翻译选材及目的,是林乐知在深刻剖析晚清现状基础上提出的翻译选择;改写策略下,《文学兴国策》结合晚清之实际,通过翻译呼吁教育兴国。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将从传统翻译观入手,通过引入变译理论,对目前翻译领域中存在的各种翻译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指出变译理论的合理性。进而从哲学的角度,借助现象翻译和实在翻译这两个概念,进一步指出变译理论的不足,说明翻译是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得出对翻译这一领域的问题应该采取包容和理性的态度,最终有利于建立描述性翻译体系。  相似文献   

19.
西方《圣经》汉译者的翻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时期西方《圣经》汉译者的译作及译论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他们在翻译忠实观、"归化""异化"观、文化观、语言观、读者观和主体性意识上的变化。这对宗教经典或其他精典文献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戏曲灿烂辉煌,让这一中国文化瑰宝走向世界发扬光大是翻译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本文作者在戏曲翻译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发现:当代戏剧翻译名家们在其翻译实践中无一例外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让西方读者或观众更好地领略中国戏剧。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正好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翻译目的论不谋而合。本文作者拟结合自身翻译元曲《单刀会》的经验,阐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翻译目的论在中国典籍英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