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护金融稳定是中央银行的天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维护金融稳定是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据世界银行统计,自20批纪1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全球有93个国家先后爆发了112次系统性银行危机。危机不但使一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成果毁于一旦,而且扩大了贫富差距,加剧了社会矛盾。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强烈冲击,把金融稳定的重要性推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并促使人们拓宽对金融稳定内涵和外延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深受其害的东亚各国认识到,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除了有国家自身存在的经济和金融脆弱性的内因外,还存在着现行国际金融体制缺陷的外因:一方面是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一直未形成较为稳定的汇率机制,受经济实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  相似文献   

3.
国际投机资金的"放大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文进 《海南金融》2005,(11):11-13
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给许多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业即将对外全面开放,我国发生金融波动甚至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加大。比较分析其他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过程,可以看出,国际投机资金的“放大效应”是导致一国流动性丧失而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国际资金流动的放大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并探讨应对措施的得失就成为一项重要的科研任务。从区域经济这一独特的视角研究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可以为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更好地发展经济提出可行性更强的建议。通过深入分析投资和消费在金融危机期间发挥的作用,特别是分析投资在轻重工业...  相似文献   

5.
2010年世界经济焦点迭起,恐慌情绪扩散,但国际金融市场依然相对稳定。2011年国际金融市场充满风险压力,存在爆发新金融危机的可能,但表现形式和冲击力度将与之前的金融危机截然不同。笔者认为,2011年尽管存在爆发危机与局面失控的风险,但经济相对乐观的表现掩盖了大家对危机本质的辨别。  相似文献   

6.
经济开放进程中金融危机冲击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亚洲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但在经济开放进程中这两次危机冲击特点和结果均有所不同。本文对开放进程中金融危机向国内传导的渠道进行分析,利用指标对比分析法、干扰模型、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技术分析比较了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冲击的不同影响机制。研究结论表明,在经济开放进程中,美国次贷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冲击要远超于亚洲金融危机;在资本项目没有完全开放条件下,国际贸易渠道越来越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向国内传导的重要渠道;尽管经济开放增加了金融风险,但良好的制度设计和金融风险管理手段的加强,使金融危机通过金融渠道传导而产生的冲击波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7.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已经一年有余,但国内外仍然在应对危机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冲击.反思这次危机对金融宏观政策和调控体系的影响.除了在宏观政策面加以应对外.还需要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国际金融战略利益的高度,思考基层央行职能作用的侧重和调整,更好地服务于金融调控、改革、稳定的意图和目的。  相似文献   

8.
强化风险监管促进银行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影响深远。从商业银行角度看,风险监管与风险控制不能适应金融创新发展的要求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吸取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于促进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创新的启示在各国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世界经济开始从严重的危机中复苏,迈入后金融危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金融恐慌的类型、成因与警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建华 《海南金融》2009,(8):4-6,22
1840年后,中国金融业创新和发展的步伐加快,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加大,金融风潮不断爆发,其中尤以银行业危机和外源性金融恐慌为甚。频繁爆发的金融风潮给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冲击或伤害。本文对中国近代的金融恐慌进行了分类,总结了金融恐慌的主要成因,将有助于人们以史为鉴,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危机面前,中美两国只有加强合作,才能共同应对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正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过世界各国尤其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生经济体国家的共同努力取得初步成果的背景下,作为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之间的对话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