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津经济》2012,(12):79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们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二、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迪 《开发研究》2013,(1):93-95
生态文明是一种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式,它是对之前各种文明的超越。这种新文明形式的出现,不仅是人类文明史的必然趋势,更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类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消费领域则体现为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消耗、高污染的消费模式,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相配套的消费模式,即可持续消费模式。可持续消费模式强调正确的消费理念,适度的消费规模、合理的消费结构,科学的消费方式。它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内在要求,是人类消费模式的必然走向,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具体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即人类文明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也是文明发展的一种具体形态,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4.
碧空原野,青山绿水,花香鸟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与发展环境是每个人的梦想,在此基础上的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宏伟蓝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5.
耿慧娟 《改革与战略》2013,29(6):7-9,13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加强以生态为主导的宏观调控、培育生态消费意识、构建符合人的发展的生活方式和发展绿色经济,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官锡强 《改革与战略》2009,25(11):14-17
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永恒的主题。一定时代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等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发展状况,影响着人的发展。消费模式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而且影响着生态环境、人际关系乃至人的发展。建构生态消费,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价值论的高度重新审视生态消费,倡导消费的经济性、生态性、公正性、人文性、和谐性,从而促进消费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标志着我们党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生态关系认识的进一步提高,对生态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入到新境界。这是我们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和全面部署.在我国新的形势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树立生态世界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掌握生态方法论.以和谐理念为核心构建生态价值观.以执政、经济、政治、生活为重点,强化生态实践观.  相似文献   

9.
一、建设“绿色海西”的重大意义与指导思想 (一)建设“绿色海西”的重大意义 绿色发展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尊重自然规律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的文明发展形态,绿色发展的实质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绿色海西”,就是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依靠社会变革与社会自我调节两条实现途径。前一条途径是打破社会生产关系对人的束缚,带来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前提。后一条途径是改进人的社会行为,其集中表现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变革的宏伟理想是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社会历史上一个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则是社会调节的宏伟理想。马克思主义应当且只有她才能科学地将生态文明概念纳入其理论体系,生态文明可与共产主义成为相对称的两个概念,成为两面指引人类走向未来的旗帜。生态文明从五个方面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促进作用:(1)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2)唤起和不断满足人的生态需要;(3)改进社会消费方式、为人类的身心健康提供保证;(4)改进社会生产方式,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和谐的劳动生活;(5)改变了人的物质价值观,彰显了人生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精髓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和永续发展的一种目前人类最高形态的发展战略,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协调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包括生态平衡维持、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持续利用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的经济社会发辰战略.正视西藏特殊区情,依据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环境容量确定发展模式和发展途径,实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布局,是西藏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永续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更具有时代特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五大新要求之一。江西万安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面对发展新任务,要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目标,就必须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生态经济兴县富民的科学发展之路,全面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态优美、和谐稳定、文明进步的新万安。  相似文献   

14.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将是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的基本宗旨在于倡导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人与社会之间融合共处的状态,提倡全面发展,构建良性循环且持续发展繁荣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一直贯穿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及始终。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度。青海位居中国西部,地处三江之源,是我国生态生命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从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实际情况出发,尝试提出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路径。  相似文献   

16.
生态经济强调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精神与制度成果的总和.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方针政策进行了详尽阐述,体现出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信心和决心.发展生态经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7.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是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建立健康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也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重新审视,确保生态文明建设沿着良性的路径演进,而不至于陷入"路径锁定",必然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不断得到调适。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关系调适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调适,形成人与自然双向适应机制;人与人的关系调适,促进人与人的平等;人与社会的关系调适,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 健全制度确保“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加快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推进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加快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弘扬生态文明主流阶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处处、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20.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是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相结合的产物.它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为追求目标.现阶段我国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存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应将生态社会主义的合理观点运用于我国农业生态文明建设之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