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联动是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文章通过区域联动基本涵义的诠释,对其产生的经济效应、基本特征和发生条件等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进而构建了区域联动发展的"五维"模型,即产业联动、空间联动、市场联动、生态联动和行政联动。其中产业联动是核心,市场联动是媒介,空间联动是载体,生态联动是条件,行政联动是保障。区域联动就是各维联动相互促进的"五维一体"过程。  相似文献   

2.
骆华超 《浙江经济》2010,(16):54-55
总部经济是指区域利用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经济效应,如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等。  相似文献   

3.
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高校提供的智力支持.高校的服务社会职能日益突出.大学生创业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高校和所在区域经济需要联动发展.“三区联动”在大学生创业集群和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方面具有先导优势.本文通过“三区联动”内涵与理论基础。阐释大学生创业以及相关问题,提出构建以大学生创业为动力的联动发展模式.从而促进“三区联动”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开发与东部外向带动发展的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BI型大国经济特征的考察,提出不同于小国经济条件下的地区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的双圈构造;并从地区外向带动双圈拉造出发,揭示中国东部地区外向带动发展战略结构调整对西部开发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但获取双圈联动收益的前提条件,是在中国东西部地区分别形成各自的区域有效核心优势。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外商工业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外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澳大利亚、墨西哥、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当地企业产生了明显的横向和纵向溢出效应,但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溢出效应并不显著。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精确分析FDI对福建工业企业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溢出效应是显著的。文章最后给出了外商在闽投资的溢出效应显著的成因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增长与区域差距联动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2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三大地带为基本地缘格局的区域差距也丰不断的扩大与升级。并且,这种差距表现为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从三大地带来看,不仅三大地带之间的差距在拉大,而且三大地带内部的差距也有不断扩张的趋势。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区域差距是经济发展的伴生现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区域差距会自行缩小。但是,现实的区域经济发展轨迹和相关的实证研究都已表明,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仅仅依靠市场力量不仅无法使区域经济差距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迹象。那么,区域差距与经济增长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以及区域差距-区域增长-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联动关系,就成为了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下简称“特殊区域”)是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顺应经济发展潮流,借鉴国外经验设立和发展起来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省市纷纷把设立和建设特殊区域,作为推进本地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实践载体。特殊区域发展至今,其整体绩效和集约型发展效应、辐射带动效应日益突显,  相似文献   

8.
旅游依托型小城镇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资源型旅游小城镇,具有自身的独特个性和发展特征。旅游依托型小城镇与景区实施联动开发.对优化区域旅游产业格局、增强旅游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联动开发的实质、条件、特征加以分析基础上,指出联动开发过程中二者的作用关系存在着广度和深度上的递进性发展规律,进而提出推进发展的策略。以汉水源头景区和汉源镇为例,对联动开发的具体实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行业改革和发展逐渐成为焦点。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组织。近年来,关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其认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为了进一步了解二者的关系,文章主要对江苏省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浙江大型工业园区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园区将服务、土地、劳力等资源聚集在一起,以其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外资引进的集聚区和推进城市化的城市新区,是当前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大型工业园区的建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必将成为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有效载体,促使民营企业升级、集聚外来资金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1.
陈丽平 《科技和产业》2009,9(10):13-16,25
产业联动使得处在产业链不同环节的企业,突破企业界限、产业界限、区域界限,能够实现企业关系、产业关系和区域关系的优化,获得1+1>2的协同效应。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联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析了发展模式的优势以及运行保障,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数字技术是区域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入探索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水平和数字技术差距视角,探索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存在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创新效率水平跨越门槛值,数字技术发展显著缩小各省份经济差距;数字技术空间溢出效应表明,在创新效率高的区域内,数字技术发挥的空间溢出效应能缩小数字基础设施水平相近和地理相邻的各省份经济差距;在创新效率低的区域内,数字技术空间溢出扩大了各省份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个城市间的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之间的竞争。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要素集聚效应的充分发挥,都市圈能极大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构建宁波都市经济圈是顺应区域发展潮流、打造区域共赢格局的必然趋势,也是转变区域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孙赛云 《中国经贸》2009,(12):145-146
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发展长株潭区域物流,能为增强区域经济实力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王娟 《天津经济》2015,(1):8-10
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其腹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港口物流通过产业集聚效应、腹地扩散效应、投资乘数效应影响腹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腹地区域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又也会反过来影响港口物流。本文主要研究港口物流对腹地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并以上海港为例,研究上海港物流发展对腹地区域经济这一成功案例,并以此得出天津港带动其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依托中心城市,构建区域经济高地,带动区域开发,既是地区发展的国际经验,也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所印证。  相似文献   

17.
姜霞 《开放导报》2012,(6):45-48
当前,城市圈内部不同城市间的产业联动已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对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城市圈产业联动的模式。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产业联动具备了一定基础,且存在资金联结型、优势互补型、产业转移型、产业链延伸型和总部经济型产业联动模式。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合作、产业错位发展、培育企业集团、壮大产业集群、强化总部效应等,推动城市圈产业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等职业院校与区域的战略融合无论对学校还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立足港区经济,提出“校港联动”创新模式,实现学院、港区政府、港区企业间的三方共赢,在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2010—2019年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国家政策创新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考察创新政策的调节效应和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激励性政策规制能够显著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工具变量估计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区位异质性分析发现,激励性政策规制对于政策质量型区域的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效应。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激励性政策规制对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受到创新升级驱动效应、产业结构驱动效应和市场发展驱动效应的调节。在全国层面上和政策质量型区域,激励性政策规制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提升知识资本水平实现。  相似文献   

20.
陈浩  罗力菲 《改革》2023,(5):105-123
要素在区域空间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保障。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2010—2019年京津冀区域内城市和周边参照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要素流动与配置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具有显著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与对照组相比,京津冀区域内城市的要素流强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经历了更高水平的增长,基于多种方法和策略的再检验佐证了增长效应的稳健性;比较不同类型城市的政策效应发现,区域协同发展政策对中心城市、功能转移城市和轴带发展城市的要素流动促进效应更强,城市规模较小、科技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会掣肘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政策通过资源高效配置、规模报酬递增与前沿技术进步三条路径,推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应加大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的实施力度,探索建立城市群全域要素流动的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空间配置优化,推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形成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