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工业化不外有两种模式,即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模式,这一模式的显著特点是:首先从发展轻纺工业起步,然后待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自动推动重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另一个模式就是苏联模式,它同英美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首先强调重工业的发展,以建立工业的基础,再带动轻纺及其它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最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新中国诞生以后,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在模式的选择上,基本上采用了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中国在当时为什么要采用苏联模式而不采用英美模式呢?本文企图从几个不同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实施"156项"建设项目,对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它启动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模式;促进了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打下了改革开放的工业化技术基础;奠基了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能源工业、制药工业等基础工业体系;催生了航空工业、航天工业、船舶工业、电子工业、兵器工业等国防工业体系;形成了全国若干重要的工业基地。"156项"建设项目是中国建成独立完整工业体系的奠基石,是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156项工程”的建设构建了中国独立自主工业体系的雏形,为新中国确立现代工业和国防工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56项工程”启动了中国大推进式工业化发展的道路,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工业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技术基础;成规模地转移了苏联基础工业的基础技术,填补了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基础技术的空白,在短期内促进了技术进步,为中国形成较为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重构了中国工业化区域,造就了大批重要的工业基地,建立了一批多类型的工业城市群体,改变了建国之初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156项工程”是后发国家推进工业化发展实现工业赶超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4.
"成渝"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经验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胜  张璐 《北方经济》2009,(1):68-69
一、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城乡统筹的契机 (一)建国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 1.赶超型发展战略促使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初步形成 受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中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但是,中国推进工业化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国民收入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且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不可能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也不可能通过引进外资来补充国内资本的不足.由此,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中国形成了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的二元经济体制,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化和户籍制度等等.中国得以在较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实现了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建立起了独立完整的民族工业体系.但是,这种以牺牲农业的长远利益为代价的发展,不仅造成了农业生产长期低速增长,而且使农业内部的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5.
浙江专业市场发展的宏观背景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世豪 《浙江经济》1997,(11):40-42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格局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从增长类型来看,整个80年代的经济增长,是消费需求带动的、以轻纺工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推动型;但90年代以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则从以轻型化为主导的工业化过程转向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重工业增长速度开始领先于轻工业,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明显弱化。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市场机制开始在各个领域(包括流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切表明,我  相似文献   

6.
<正> 产业结构决定着对外贸易结构。对外贸易反过来对产业结构也有着重大影响。一、产业结构成长的阶段一般地讲,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这些国家工业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生活消费品工业化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结构以传统产业(主要是农业、畜牧业)为中心发展到以基本消费品工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为中心。这一过程是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为起点,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首先起步的。  相似文献   

7.
8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对工业结构进行了几次较大的调整。80年代初期,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通过抑制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加快轻纺工业的发展,以克服消费品市场的短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的提出,本身就体现了“全面”的含义,不仅要在经济总量上翻两番,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发展目标确定以后,必须回答选择何种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并不是所有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都能够成功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例如,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在经济中的比重相当高,  相似文献   

9.
肖翔  武力 《开发研究》2015,(1):150-156,2
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了赶超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技术引进无疑是后发国家最快捷的发展道路。1949—1978年,我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50年代以"156"项为核心的从苏联的大规模技术引进;70年代前期以"四三方案"为核心的从西方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文革"结束后以加快发展为目的的大规模技术引进。这个时期的技术引进集中于重工业领域与实现工业赶超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政府主导的技术引进在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大规模高端的技术引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技术引进的决策权过于集中,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向城市化的迈进究竟是选择大城市、还选择中小城市模式?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城市化发展模式必须从中国的人口密度的要求、发展效应的要求、工业化的要求、信息化的要求、服务业成长的要求等方面来考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有着强烈的大城市区位指向。对工业而言,它需要城市功能的服务、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设施支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产业基础设施支持、需要产业集聚的效益、需要靠它的最大用户——大城市、凡此等等。这一切决定了工业分布大城市取向。1960年,在日本重工业化的鼎盛时期.仅占国土面积12%的所谓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这四大城市圈独占了日本工业生产总  相似文献   

11.
一、经济学对不同增长模式的分析 现代经济学把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存在着不同的增长模式。这四个发展阶段是:(1)“起飞”以前的阶段,即产业革命以前,其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靠土地和自然资源投入的增加实现的。(2)19世纪后期第一次产业革命发生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前的“早期经济增长”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用机器大工业代替农业和手工业中的手工劳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是重工业,所以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是靠大量投资发展资本密集的机器大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来支撑的。按这种模式进行的工业化叫做“旧型工业化”。(3)第二次产业革命以后的发展阶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把先行工业化国家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和早期经济增长的区别在于,经济增长主要已经不是靠资本积累,而靠效率提高实现。这种增长模式体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4)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计算机、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先行工业化国家逐渐进入信息时代或者叫知识经济时代。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靠信息化带动。  相似文献   

12.
一、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建国之初,我国实行了“一化三改造”的方针,“一化”即工业化。在开始工业化的最初阶段,选择了苏联式的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工业化道路,“以重为重,以钢为钢”,没有大力发展与农业联系紧密的轻工业,没有建立正常的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市场联系,农业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处于绝对贡献的状态;另一方面,人均资本装备率高的重工业吸纳劳动就业极其有限,而有机构成低的轻工业特别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部门则可以吸纳较多的劳动就业。因此,即使是农业对工业的要素贡献,也偏向了资本贡献而忽视了…  相似文献   

13.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中国从成立到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反贫困的历史。它凝结了几代领导人的心血与智慧。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时,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中国社会国贫民穷、民生凋敝的情况十分严重。面对着一穷二白的家底,毛泽东明确了反贫困的伟大奋斗目标。当时,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比重,大约是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因此,毛泽东认为中国要摆脱贫穷,首先就要搞工业化,提出了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战略构想,制定了“高速发展重工业来带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反…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沙皇俄国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国家的发展重点毫无疑问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于是国家财政也将重工业作为自己的扶持对象予以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工业的重要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承担着为全国输送机械、电力设备的重要任务。建国之初,在国家重点投资以及苏联等国的援助下,黑龙江机械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此期间,黑龙江形成了以"三大动力"为骨干企业的机电、冶金、矿山设备的重要生产基地,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被冠之以“小狗经济”“、蚂蚁雄兵”的浙江模式,是浙江人在市场化和工业化浪潮中所创造的发展模式,它在推进浙江工业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方面起过重大作用,对整个中国工业经济的发展也产生过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山 《乡镇经济》2001,(5):9-10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也代表了人类进步。然而在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走一条农村工业化道路,农村工业化将有助于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乡镇工业是农村工业化的载体,也是农村工业化的实现模式,因此,合理规范发展乡镇工业是农村工业化的核心。同时,农村工业化的结果必然会逐渐形成农村城市化格局,农村的城市化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社会基础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文章指出:轻纺工业发展快,广西经济总体发展也快,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也快;广西尚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工业化水平较低,需要加快轻纺工业发展;广西目前经济实力不大,缺乏迅速提升结构水平、将发展重心转向资本、技术为主发展的投资力量;广西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改变就业状况必须大力推进轻纺工业发展;轻纺工业发展,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有积极意义;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丰富群众生活、构建和谐社会有促进作用;轻纺工业可以为重化工业大项目配套,促进产业链有效延长;大力发展轻纺工业,能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环境压力,促进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更为重视发展轻纺工业,为广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探索创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国家工业化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制定本国发展战略时首先予以确立的目标,因为没有国家的工业化就没有国家的发展。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国家在世界事务中是没有发言权的。但是确立工业化发展战略是一回事,实现国家工业化则是另一回事。许多地方在确立本地区发展目标时,大多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的道路。工业强市、工业强县的口号随处可见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是,工业化的实现应当在一个正确的理念指导下进行。没有正确理念的指导,工业化就会走弯路,还可能留下难以克服的隐患。[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北方经济》1993,(5):5-10
综观起来,我区大致处于工业化的第一阶段即轻纺工业重点发展的阶段,支撑这一判断的理由主要有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基础设施资本等方面。因此,从发展的阶段看,轻纺工业应是我们自治区发展的重中之重。也许有人会说,超越工业化发展顺序,也有成功的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