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农业的基本国情,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在我国三农问题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内涵。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共识、实现制度化之后,进一步加强农地经营的规范性建设需要决策者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从多方面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把弱质农业变为强质农业,达到保护土地、农民增收的公共目的。  相似文献   

2.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作者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指出小规模的、细碎化的土地经营仍是河南省农业生产经营和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通过剖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河南省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基础,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所以现实中并不存在农业生产的最优规模,只能是适度规模经营。河南省人多地少,农业生产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三农"问题尤为突出。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河南省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小规模与现代化、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随着农地流转速度加快,河南省农业规模化经营态势日趋明显,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现代农业技术和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稳步提升,规模经营效益逐步显现。为解决农地流转比例仍然偏低且区域不平衡,资金短缺、融资难,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河南省农业适度规模必须结合区域人地关系状况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积极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扶持、服务和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的市场机制,激活土地流转供给和需求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规模经济观与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是当前困扰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家庭承包制下,农民家庭的土地过于分散、规模太小,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制度性障碍。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逐年下降,农业生产兼业化趋势加强、粗放式经营的现象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也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当前适度规模化经营已经成为农业生产的趋势,可以通过农户承包地互换、转让,村集体反租倒包及土地股份合作制等模式来实现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而适度规模经营能迅速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论乡村适度规模经营的文化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保留了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形式,以此为基础走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村集体化发展道路,是在现有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自然选择,其文化基础在于中国西北农村自然村形成的历史认同,以及由土地分配而普遍存在的集体依赖感。这是一种以村民意志为主体的农村内生性发展道路,它将国家政策与村落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中国落后地区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股份合作制:农地规模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总结了当前各地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特点,认为这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制度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总结了当前各地通过股份合作制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特点,认为这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制度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构建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一般分析框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构建由环境分析、行为分析、结构分析和绩效评价四个部分组成的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EBSP分析框架:环境分析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分析;行为分析考察政府、农户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选择与演化;结构分析研究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亦是这一分析框架的核心;绩效评价主要从农民、农业和农村三个角度来进行,以收入指标为主、效率指标为辅。还应深化制度改革,规范主体行为,优化内在结构,完善激励机制,以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日渐显露出规模局限,土地集约化经营进程加快,客观需要土地加速流转.海北州受自然条件、农民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土地流转步伐缓慢.奉文针对海北州土地流转现状、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强化管理部门职能、健全土地流转中介组织等方面的建议,以推动和规范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2.
要素禀赋结构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着直接的影响,构建以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为变量的农业要素禀赋结构模型,可以揭示要素禀赋结构变迁中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动态机理以及政府过度干预要素市场行为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在既有的要素禀赋结构下实现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并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而变迁。政府过度干预要素市场,将会造成农业经营规模偏离农业要素禀赋结构,政府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必须建立在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的前提上。当前,为促进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政府的着力点应该是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努力打造开放、自由和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培育农业生产单位的自生能力,并建立和完善配套的保险制度和补偿机制以降低农业规模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含义和特征进行了界定和描述,接下来将沿海11个省市区作为研究对象,在获取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本着整体性、综合性等原则,构建涵盖8个方面32项指标的评价体系。本文运用多种数学方法综合计算各评价指标权重,对沿海地区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并对各省市区的发展水平进行排序比较。通过具体分析各地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性建议,以期为沿海地区农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具有相互依存、互动发展的内在要求,但现有研究关注不够。通过理论分析厘清三者之间互动发展机制,再使用安徽省的数据实证分析三者之间互动发展关系。为促进三者之间互动发展,应改革现行农业保险运行体制,重点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业信贷与农业保险的互动协调发展;稳定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信贷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30年前的改革开放起步于农村,始自“把土地的使用权还给农民”,30年后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聚焦农村,着重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其中尤以土地流转政策为亮点。《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相似文献   

16.
归纳和总结了法、日等国推动农地规模经营的基本经验,主要包括土地单嗣继承、促进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和改良、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及相应的财政和信贷政策等。对比中国实践,当前中国的农地规模经营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需遵循农民意愿和利益要求;在稳定集体所有制形式的前提下探索多种流转形式;促进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程序化。  相似文献   

17.
以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在获取大量数据的基础上,构建涵盖7个方面23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约束沿海地区适度规模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体制进行判定。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机制、农业投入机制、农业产业化机制、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存在的各种问题,约束了目前沿海地区小规模兼业农业向适度规模现代农业的转化,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以期为沿海地区农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18.
王锋  李芃 《西部金融》2005,(11):60-61
逐步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关键一步.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城乡信用社贷款定价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提出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应具备的条件,对放开城乡信用社贷款定价上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李华伟 《现代经济》2007,6(10):87-88,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会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大问题。当前农民收入增长停滞,城乡地区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引起各方重视。而农地的规模经营是关系到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村规模经济的关键。为此,必须建立农地适度规模评价的指标体系。本文以城镇居民的年均劳动收入为参照系,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科学地总结了现阶段我国土地经营适度规模的计算方法,以期有助于我国农村土地经营适度规模问题的解决,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地规模经营可分为内部规模经营和外部规模经营,其实质不是土地所有制问题,而是经营形式的确立。借鉴日本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经验,我国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性质的前提下,致力于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经营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