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宋丽娜  Simon  Appleton 《经济学》2007,6(4):1339-1358
本文旨在通过个人对其生活各个方面满意度的自我评定来测定中国城市社会的稳定性及其决定因素。本文使用的数据具有中国城市社会的代表性。本研究所得的主要结论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加会降低人们的不满情绪,从而减轻了社会政治的不稳定性;在收入可持续增长时,仅收入分配不均一项指标并不一定导致不稳定;给予人们一定的政治空间,鼓励人们提高社会与社区的参与意识亦会提高人们的满足感;良好的家庭生活与社会关系网络会化解人们的不满情绪;在控制诸种可观察到的变量后,共产党员依然具有较高的满足感。  相似文献   

2.
一、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既患寡又患不均收入分配不公是引起每一社会中的人们不满情绪的重要原因,这种不满情绪激化到一定程度则引起社会经济崩溃和政治动荡。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流传的口号就是"等贵贱、均贫富"。自新中国成立的30年里,中国人一直生活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商品短缺、收入水平极低。知足常乐。收入分配不公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据统计,中国个人收入平均化程度在国际上不仅高于工业发达国家,而且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相似文献   

3.
熊易寒 《开放时代》2012,(11):90-104
本文通过在上海的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以下问题: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究竟有何不同?他们会对中国政治带来什么影响?要回答上述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生产关系和劳动过程,必须超越“生产政治”的视野,进一步关注农民工的日常生活.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更加注重私密空间与生活质量,居住空间从生产场所向社区转移;权利意识更加清晰,更接近公民人格;融入城市的愿望较为强烈,汇款占收入的比例大幅下降,就地消费比重提高,具有更强的移民倾向.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的是身份与阶级的双重不平等,公民权则是身份政治与阶级政治的交汇点.“公民权政治”是对“生产政治”的理论补充.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分割和融合的影响。具体来说,在基本模型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了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就业、工资水平、收入差距以及社会和谐程度的影响。我们的分析发现,随着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的扩大,一方面,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的数量会增加,城市最终产品部门就业量也随之增大,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资会上升,城市劳动力的单位有效工资水平会下降但实际工资水平会上升;另一方面,经济中的人均收入虽然会提高,但是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会扩大,同时社会内部不和谐程度也会提高。在扩展模型部分,我们引入了垄断竞争的中间产品部门,分析发现,中间投入品部门的产业集聚在一定条件下会扩大城乡相对人力资本水平差距的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5.
身高与事业成功有很强的关系,身高会影响社会对一个人的社会受尊重程度;反过来社会受尊重程度会影响个人的自信;个人的自信会影响一个人的表现(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个人的表现影响一个人的收入与事业成功。因此身高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但作为组织与个人应正确评价身高与收入、事业成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收入差距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收入差距小的国家,收入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福利水平高,社会都较稳定;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如果实施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收入分配调节政策,社会也可能不出现大的动荡;收入差距巨大的国家,如果收入分配调节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也滞后,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者会发生社会动荡和政治频繁更迭。本文分别研究了国外收入差距状况不同类型国家的收入分配状况,并对这些国家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从而为我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与实践提供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较为单一的政治合法性来源以及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断积累的社会矛盾,使得我国面临日益严重的“合法性困境”.既存的有关中国政治信任的经验研究基本上是在个体的层面上探讨,本文则运用2010年中国社会综合调查的“主观”数据与相关地方财政收支的“客观”数据,在多层次上探讨中国公众政治信任的影响因素.在个体层面上,我们的发现与既有文献基本一致,即城市居民、高收入群体、人际信任度更高、互联网使用更为频繁的公众会更加不信任政治机构,而自由民主价值观较弱的负作用与传统社会价值观较强的正效应并存于大陆公众之中.在跨省层次上,我们发现地方财政的再分配支出加强公众的政治信任度,而发展性支出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公共的政治信任度.这一发现表明,经济发展本身非但不足以为政权提供合法性,甚至构成其“合法性困境”的来源之一;国家应通过提供更多的再分配公共物品和高质量的“政治公共物品”以提高公众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进程既是人口由农村转移至城市的过程,也是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的过程,其对"生活用能需求"的影响相应地有结构效应和收入效应.文章据此构建了一个包含控制变量的城镇化率与人均G D P交互作用的"生活用能需求"模型,并运用中国2003-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初期,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对生活用能具有正效应,但会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弱,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结构效应为负.(2)人均GD P对"生活用能需求"的正向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也逐步减弱,但收入效应始终为正.因此总体看,城镇化会提高"生活用能需求",但这主要是由于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仅从人口结构的变动看,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人口由农村转移至城市有利于节能.(3)城镇化进程中收入水平提高和人口结构变化对居民"生活用能需求"的不同影响存在地区差异.文章的研究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镇化节能的国家战略提供了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对城市生活环境的要求逐渐提高,城市生态化建设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城市林业建设作为城市生态化建设的主体,对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目前我国城市林业建设中存在的误区与出路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出路。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使用的主观福利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烁  张文韬 《经济研究》2021,56(9):158-174
本文利用2010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居民使用互联网对其主观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显示,使用互联网显著提高了人们的整体幸福感,但对于幸福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互联网使用带来的影响并不一致:互联网的使用会显著提高人们的工作满意度,但同时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影响主观福利水平的作用机制:一方面,使用互联网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灵活性,进而对其工作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另一方面,使用互联网则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弱化和主观相对收入的降低,进而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互动与投资选择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李涛 《经济研究》2006,41(8):45-57
个体的投资选择是否受到社会互动的影响?社会互动的作用机制是什么?采用2005年中国12城市投资者行为调查数据,本文发现,总体而言,社会互动推动了个体当前和未来期望对银行存款、外汇、股票、债券、期货、基金、借出、做生意、保险金、收藏品、房地产、理财产品、彩票等投资项目的参与。社会互动的积极作用主要是通过个体遵循参考群体成员的投资选择所体现的社会规范来实现的。此外,内生互动带来的感受交流和信息获得分别推动了个体当前对保险金和未来期望对债券的投资,而情景互动降低了个体未来参与股市的期望。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provides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on inequality in China – level, chang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It attempts to answer six main questions. How much has inequality risen? What is its relation to poverty alleviation? What has happened to wealth inequality? What are the main dimensions of rising income inequality? The dimensions examined are: the rural–urban divide; urban labor market reform; regional divergence; rural–urban migr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rent‐seeking, and corruption. Was it inevitable that inequality should rise so much? Does it matter that inequality has risen? Income distribution in China is bound up with both economic reform and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concludes by considering the countervailing forces that will determine the path of inequality in future years.  相似文献   

13.
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   总被引:162,自引:3,他引:162  
“信任”被普遍认为是除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社会资本。华人社会在许多跨文化研究中被认为是低信任度的社会 ,而在国内 ,许多学者已用“信任危机”概括人与人关系的现状。本文试图通过中国跨省的信任调查数据 ,揭示信任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绩效 ,例如企业规模、企业发展速度、引进外资等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影响信任的因素。我们的发现表明 ,一个地区能否被人们所信任与地域文化并不紧密相关 ,更重要的是跟人们之间的交易被重复的可能性、交易的发达程度、教育水平等因素有关。这些证据支持了经济学理论中关于重复博弈导致信任的基本假说。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增长速度,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大的工资收入差异和持续扩大的工资收入差距引发了广泛关注.一般认为,工资差距过大对社会公平和正义造成伤害,并直接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家计调查数据并使用经济计量模型分析方法,本论文对中国在过去二十年日益增长的工资差距进行实证分析并探讨影响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机构特别是工资政策改革是引发工资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之一.本论文指出,劳动力市场机构的变化不是造成工资差异扩大的唯一因素;其它重要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歧视以及制度性障碍,如中国现行的户口政策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论文还从政策层面对减少工资差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快速转型致使西部农村养老面临巨大的挑战。社会工作作为西方的舶来品,在中国还处在本土化的过程之中,能否根据中国西部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起能应对西部农村养老问题挑战的实践操作模式成为必须讨论的话题。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从经济服务、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三方面了解西部农村老人对社会工作服务的主客观需求,以冀为社会工作在养老领域的本土化构建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是否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我国还未有相应的研究。利用23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横截面数据分析方法,分析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城镇化进程促进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而工业化进程则抑制其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甘肃省陇西县2002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运动层次分析法,分生态、社会和经济3个子系统,共选取37个指标,对地处我国黄土高原生态脆弱的陇西县作了县域范围内的生态城市评价,评价结果为:陇西县目前的生态城市化指数只有48.66%。同时,文章采用常规情景的方法,结合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和陇西地方实际,对未来10年到20年的生态城市指标作了规划,得出的结果是:2010年陇西生态城市化指数将达到68.25%,2020年达到75.93%,到2050年达到83.61%。文章最后提出了陇西县建设未来中等城市的建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We construct and compare three distinct measures of household asset wealth that complement traditional income‐ or expenditure‐based measures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We apply these measures to longitudinal household survey data from China and demonstrate that household asset wealth has been increasing over time, a theme consistent with many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in China. Unlike other studies that have shown rising income inequality over time, however, we show that asset wealth inequality has actually been declining in recent years, indicating widespread participation in the benefits of economic reforms. Furthermore, the evolution in the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of household welfare is such that social welfare has been increasing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despite rising inequality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survey.  相似文献   

19.
The issu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economy. China is an example of an economy which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achieved success within this scope. Therefore it seems to be justified to draw the reader's attention to the factors and determinants which may be regarded as the key ones for the economy of China, both in the period of 1949-1978, namely, in the period of real socialism, and in the period after 1978, so-called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o date. On the basis of an analysis of Polish and foreign reference sources and source materials, the author tried to trac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ver those two periods, first of all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pragmatism of governing in the other period, accompanied by limiting ideological influences. Maintaining the socialist system, in that period China worked out its own, specific principles, and rules of internal activities and activit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which enabled to it the creation of a model, especially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ystem of economic planning and programming, its constant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economic tasks, with the consideration given to changing conditionings in the world economy.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with maintaining the laboriousness of the Chinese and their loyalty to authority, they make up China's economic power. The aim of the article is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 circumstances, phenomena, conditionings, and factors which occurred on the way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which enabled it to achieve the economic success in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ime. This success can be expressed by such indicators as for instance the poverty rate, the unemployment rate, gross domestic product, the value of export, and the valu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s well as other factors.  相似文献   

20.
How does a new epidemic affect individuals' expectations on economic prospect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breakout? We implemented an incentivized longitudinal online survey soon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epidemic in China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Results show that fewer new confirmed COVID-19 cas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individuals' expectations o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and consumer price index growth rates. Our finding provides evidence that at the early stage of an unfamiliar epidemic, containing the spread of the disease may help to maintain positive economic expectations among individu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