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篇小说《高兴》描述了一群农民工进城拾荒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抒发了作者对社会发展忽视人文价值的批判。主人公刘高兴是一个独特的农民工形象,表现了作者的人文理想。小说笔调明快清新,于平淡写实中透射出现实主义传统的强势回归。  相似文献   

2.
中国每年会有很多流行词产生,比如“打酱油”、“躲猫猫”、“被就业”、“房奴”、“周至尊”都曾经火爆一时。  相似文献   

3.
借助生态位理论重新审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行为,指出中小企业不仅要选择恰当的生态位,而且根据环境的变化对生态位做出及时、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为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新思维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的设想,这一理想的实现需要良好的主客观条件。"各尽所能"是人类劳动的最佳状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贯彻"各尽所能"的原则,需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对伯夷和叔齐“奔义、“让国”故事的叙述描写,突出地表述了司马迁“毋争让国、奔义让国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6.
《学会生存》的主要思想是构建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理念.通过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教育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系,设想学习化社会的构建并阐明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关系,同时强调人类要不断进行学习,为人类建立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学会生存》的引进在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反映了当前社会和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发展仍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建设生态城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生态城市和"两型社会"的内涵、关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型社会"背景下长沙建设生态城市的意义,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8.
“两型社会”背景下张家界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城市建设是"两型社会"背景下张家界实现新跨越的重大机遇与历史使命,是张家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张家界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其生态环境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矛盾升级、规划管理滞后、城市基础建设落后以及生态创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张家界应抓紧实施全国性的生态补偿制度,积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指标完成,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生态经济,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争做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是由“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发展而来的,已经实现制度全覆盖,但是还存在养老金给付水平过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增长机制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养老金给付的适度水平区间,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调整。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立足于满足居民“生存公平”需求,给付水平不宜过高,也不能过低:给付下限是满足最低生存需要的恩格尔系数标准;给付上限是保证基本生存需求的生活必需品消费水平,目前可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进行测算。应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以适度水平为目标平衡地区差距,并不断完善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促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也是一项理想的事业,首先关注的应该是人的生存.无论在教育本质上,教育过程中,还是在教育职能中,都应以人的生存为出发点.人的生存不仅有物质的层面,更应有精神的层面.通过教育可以使人过上美好的生活,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实现人对生命的终极理解.  相似文献   

11.
迫于全球化挑战的压力,民族国家放弃自由放任的政策而加强了社会管理,以行政权力和货币为媒介的系统整合使得社会的团结力量受损,资本主义统治遭遇合法化危机。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使民族国家失去对经济的管控,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则让民族国家不得不从各自为政走向合作共赢。基于此,哈贝马斯认为民族国家将被超越,并提出了建立"世界公民社会"的构想,即依靠程序主义法律范式将全球公民联合起来。从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世界公民社会只是一种乌托邦,但从乌托邦的理想性和批判反思性考虑,世界公民社会的设想又给予民族国家建设以及国家间的相处以启示。  相似文献   

12.
13.
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 ,在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日益突出。中小企业融资难从深层来看是一个“生态位”问题 ,要解决“融资难” ,应从建立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生态位”入手 ,成立中小企业协会 ,建立信用和担保体系 ,拓宽融资渠道 ,加大政策扶持 ,加快法律体系建设等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生态道德需要的逻辑起点是以“经济人”理性为基础,以生态理性为最终目标的“生态经济人”理性。“生态经济人”理性是生态理性的初级阶段。在新全球化时代,过分张扬“经济人”理性必会加剧生态危机,而过分主张生态理性却又曲高和寡,所以,我们需要一条在“经济人”理性的基础上,将生态理性从应然转变为实然的途径,这条途径就是倡导“生态经济人”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外在的生态道德要求转变为公民内在自律、自觉的生态道德需要,更好地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本质就是实现生态化发展,而实现生态化发展最根本最有效地手段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生态道德意识。为此,要从政府决策宏观层次、企业中观层次和社会公众微观层次三方面来提高生态道德意识,同时,还应发挥学校教育在环境道德意识培养中的特殊作用以及加强环保部门组织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加快转型、利益关系深刻调整的新形势下,优化社会生态环境更为紧迫。大力加强公益文化建设,形成有利于非营利组织成长发育的社会生态环境,是非营利组织制度设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数年的城-乡务工经历形成了明显不同于初代农民工的生活模式,"差异化生存"正成为这一群体的显著特征。这种差异化不仅体现在群体外部与城市居民生活条件的不同,同时在其群体内部也因职业、性别、技术、社会网等因素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差异化生存"主要表现为身体化的工作状态、固定化的居住条件与联网化的人际交往。其形成根源是职业的被动选择与网络技术的负作用,运作的线索是身体的实践,塑造的结果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双向社会心态,即产生在群体内部分化基础上的城市融入观与乡土回归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人类社会正过渡到以“心态”为社会关系基础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上。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性问题,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形成循环、系统的发展模式,从而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健康社会心态”这一精神动力。方法/过程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发掘社会心态基本特性,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如何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知—情—行相统一。结果/结论社会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心理资源,具有三大生态特征:伦理生态是心态的精神基础,民生是心态的社会保障,信任是心态的动力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与健康社会心态塑造的同向定位需要运用多种策略和目标体系。两者分别在积极心理学与生态哲学的理论框架下,做到“能动主体”“文化理念”“作用机制”“培育模式”等方面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具有超前生态意识的诗人。他的生态意识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社会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关注上,还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危机的观察与反思上。哈代在诗歌中,对丑陋现实的批判和对平等、友善人际关系的呼吁,体现了他的社会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20.
乌·贝克有感于当代社会中似乎日趋严重的风险问题,提出了用“反思的现代性”理论来审视西方的现代化过程,比较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功过,揭示了现代性内在矛盾及其在全球风险社会中新的表现形式,对当代的“全球主义”民族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进行了抨击。贝克的反思现代性理论具有现实性和历史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