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改革》2004,(5):11-11
以下为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有关农业的部分: 第二十条 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  相似文献   

2.
一月大事     
●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宪法》第十条第三款由“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3月15日,国土资源部向外界公布了首批公开调查的五起案件处理结果,10名负有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的党政领导干部分别受到法律、党纪、政纪处分,其中两人因涉嫌受贿被捕。●3月19日,《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部委组成的联合检查验收组,将从3月底开始对各地治理整…  相似文献   

3.
《农村工作通讯》:此次修宪建议关于征地制度的表述有何新意?对农民土地利益的保护将产生哪些影响?范亚峰:这次修宪建议把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宪法作为政治游戏规则和社会生活模式的元规则,其条文应高度抽象。但是1982年宪法的条文过于具体,规定了许多政策性的东西。这导致宪法字数偏多,而且因其政策性的内容偏多,使宪法不得不频繁修改,从而影响了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这不能不说是八二宪法的立宪技术的一个缺陷。对于土地的征收和征用给予补偿,是一个重要的进  相似文献   

4.
2004年修宪案将宪法第10条第3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结合我国原有的土地征用制度,可以看出征地制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土地征收权力的施行前提——公共利益;二是土地征收权力施行的同步满足条件——补偿,这两个问题可谓征地制度的核心问题。但是,一方面“公共利益”由于其“利益内容的不确定性”和“收益对象的不确定性”,其清晰界定并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原有和现有征地制度对“征地补偿…  相似文献   

5.
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20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征收”是土地的所有权发生改变,“征用”是土地的使用权发生改变,“给予补偿”是承认了土地权利的价值。这条规定意味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商品化有了宪法上的依据。2004年10月22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我国第一部物权法草案,将物权表述为:“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特定的物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即将物权分为所有权和他物权,前者是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  相似文献   

6.
国有建设用地招拍挂制度已经运行十几年了,其效果有目共睹,但土地市场仍有许多亟需完善之处,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不足之处 现行土地管理的相关法律存在漏洞或不足 首先,法律涵盖面不全.《宪法》第一章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在《土地管理法》中对公共利益没有进行明确的阐述和界定.这类限制的缺乏,导致强制性征地范围过于宽泛.其次,关于农地征用(收)补偿方面的政策法律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7.
正如何"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探索制定土地征收目录,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已成为当前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重点。我国从立法层面始终坚持"公共利益"征地的原则,如《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均有相应界定,即"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而且,政府遵循"公共利益"原则行使土地征收权,也是符合国际惯例的。  相似文献   

8.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和基本的生活依靠,也是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可见,土地问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简称“三农”)的基本问题。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农民大国,必须处理好土地问题,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宪法》第十条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相似文献   

9.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靠强制力对城镇国有土地范围内的私有不动产进行处置时,其根本的法律依据是宪法的相关规定,即第十三条:“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实践中,这种处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城市房地产管  相似文献   

10.
浅析土地征收安置补偿争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因此,对于国家为公共利益依法征收土地并无争议,争议主要集中在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及补偿金额的分配上。土地征收补偿标准争议我国《土地管理法》对征地补偿标准只是作了原则的规定,且在计补倍数上还有一个浮动值,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进一步细化。按照《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征地补偿的具体标准由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而各地政府在制定征地补偿标准时一般都只按照国家标准的下限,造成补偿标准过低。另外,在同一地区土地征收中…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特征和实现形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tent of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n the light of human rights as recognized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prets it in an operational manner. The right to development is the right to a development where all rights can be progressively realized. Both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outcomes of the process can be regarded as human rights claimed by the people of a country for the benefit of all individuals. The right is exercised collectively but enjoyed individually. The related obligation is appropriate development policy by the state (the primary duty‐bearer) and co‐operation by other states an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at recognizes this right has to support its implementation by co‐operating in trade, debt, financ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development assistance. This paper provides illustrative mechanisms for implementing the right, complemented by programme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相似文献   

13.
Returns to research are thought to be robust under alternative supply elasticity assumptions. We show, both conceptually and numerically, how advances in approximating social benefits make returns to research sensitive to the supply elasticity. Despite this greater sensitivity, these advances retain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advantages. We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dealing with the increased sensitivity.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uses auction data and the adjacent period hedonicprice regression approach to estimate the return to storingpremium Australian wine during the period 1989Q4 to 2000Q4.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return to storing premium Australianwine is probably superior to the return to Bordeaux wine. Therisk-return profile of premium Australian wine is shown to bebroadly comparable to that of Australian equities.  相似文献   

15.
一个时期以来,不少地方以招商引资为名,大肆非法压低地价。一亩地一元价、零地价,比比皆是。有的堂而皇之地登入地方党委、政府的红头文件;有的赫然见之于地方的招商引资手册,并美其名曰“优惠政策”;有的甚至醒目地印于地方招商官员的名片背面,还称赞为“招商意识强”。随之而来的是大片土地被圈占,大量土地资产流失,令人痛心。党中央、国务院明察秋毫,及时出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对非法压低地价招商行为亮起红灯,开出一剂猛药,这对有效遏制非法压低地价招商,制止土地资源浪费,防止土地资产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人口、建筑、工业的过分集中,又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交通拥堵、住宅短缺、城市失业率升高等很多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重新审视适应我国国情的城市化的概念及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显得尤为必要。从传统的人口转移型的城市化向高级形态的城市化—结构转换型的城市化显得尤为必要。城市化的测度必须根据新型城市化的内涵加以完善。在城市化与资源环境关系中,分析了耦合度和协调度的数学表达式,并总结了目前研究两者关系的常见方法。在目前研究中,资源环境系统界定不清楚,对科技创新与城市化的互馈机制及及效应研究薄弱,对人文因素和企业微观主体的驱动作用研究不够。文章最后指出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健康分析不能停留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响应进行仿真模拟显得尤为必要。必须加强从城市化与资源环境效应之中,研究适应我国国情的新型城市化路径。  相似文献   

17.
当前的大学城问题充分暴露出大学城建设中存在的土地流转问题。在以“公共利益需要”的名义取得的土地上从事商业开发,是目前大学城土地利用的最大弊端。《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3条和《土地管理法》第54条规定,公益事业用地可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划拨,但是对于什么是公益事业,如何界定公益事业,法律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规定。这一法律的漏洞让房地产开发商仍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得到土地。目前大学城的供地方式以划拨为主,据国土资源部统计,全国现有大学城中,划拨用地总面积为2653.85公顷,占实际用地总面积的83.93%。大学城用地是教育用…  相似文献   

18.
土地立法,多给农民发言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是各种主体都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各种主体的利益只有得到法律认可才有保障。二十多年的市场化进程使我国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利益。这些多元化的社会利益有一致的地方,也时常会发生冲突,这就要求立法主体在立法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种不同利益主体的意见,并对各种利益的取舍作出说明,这样才能使制定的法律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进而将守法变成自觉的行动。可以说,立法过程就是立法主体在多重冲突的利益之间做出选择的过程。农民利益的充分表达是土地立法公正的前提当前我国市场化、城市化进程正在加快,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利益从根本上来说是…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权利争议的法律调整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权利争议包括土地权属争议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纠纷,以及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侵害。建立和完善土地权利争议的法律调整机制,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权利争议,对于完善农村土地权利制度,维护土地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农村土地权属争议及其法律调整———农村土地权属争议及其主体和内容。农村土地权属争议是指因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使用权和承包经营权以及其他土地权利归属发生的争议。农村土地权属争议是土地法律制度调整的重要内容。农村土地权属争议不但涉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制度的维护,而且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 ,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这个转移大军中 ,有相当数量的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选择了早出晚归的就地转移的方式 ,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因此 ,研究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 ① 向城市迁移的意愿和影响因素 ,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在对浙江省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迁移意愿调查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当前影响这些就地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有利因素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