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土地伦理的土地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问题.人类在土地利用实践中折射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土地伦理观是从以人类为中心的利已主义,转变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人地共荣发展观.土地可持续利用伦理的原则主要包括公平原则、生态原则和健康原则.土地可持续利用伦理建设策略主要有:(1)树立生态意识、合理利用土地;(2)正确处理人地关系,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3)逐步完善土地法规.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产生新的技术革命,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快捷,但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显。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性使人类开始重新审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调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强调,人和自然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且在相互作用中实现认识自然界、认识人类自己。因此,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来人类活动对湖北省四湖地区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活动是短时段、区域性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分析了建国以后湖北省四湖地区区域水环境的演变,以及农业生产、工业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人口增长与城市化等对水环境演变的影响,认为建国以来人类活动对水环境演变的影响逐渐加强,自然的要素退居次要的位置;人类活动的影响改变了四湖地区的水系结构,破坏了水域与周边环境协调的格局。促使河湖水环境演变并产生功能失调,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关系.科学技术揭示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在人类从被动的适应自然到主动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划时代的作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只有提高人类的素质,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思想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人与自然发展角度,提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协调到危机冲突,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继而论述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和可技术发展思想的精髓。  相似文献   

6.
土地乃人类衣食之源、财富之母,土地利用状况直接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大,人地矛盾日趋尖锐,在土地利用和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问题。 (一)认识不清。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实行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土地使用制度,使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分异特征,助推土地利用低碳减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评价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我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升高并呈现由单核集聚式向双核均衡式空间格局演变趋势;(2)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持续增长并呈现“点状、团状、面状”的空间格局演变趋势;(3)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高阶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产出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强于土地利用投入和土地产权变化;(4)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不同维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局域空间格局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区连片分布、低—低集聚区分散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应依据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格局,因地制宜调控土地利用转型以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减排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划定土地生态空间管控红线,是强化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国家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旨在解决土地利用与资源环境的冲突问题,以达到土地利用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建设空间的快速扩张,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划定土地生态空间管控红线,对红线区域实施差别化管控政策,对江苏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而伴随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严重,土地生态破坏是我因生态恶化中较为严重的一个方面;如何维护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土地环境的生态平衡,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与思考;从我国土地生态思想的起源入手,叙述古代土地利用生态管理的相关思想,并指明我国当前进一步加强土地利用生态管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探寻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梳理及归纳总结法,从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土地利用功能演变驱动机制等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 当前我国在土地利用功能演变方面的研究不断丰富、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受到多因素综合作用,对其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缺乏微观、宏观与微观尺度相结合的应用;评价方法较单一;精细化空间分析、驱动机制的研究存在不足。结论 多尺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土地利用功能演变对比分析、自然与人文因素驱动机制的辨析、多方法配套分析和多学科结合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于中涛  张燕之 《农业经济》2007,23(12):27-28
传统的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理解有其合理之处,也有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它只看到了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以及人与自然的对立,而没有看到人只有借助于自然力才能驾驭自然力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今天,人与自然关系紧张、资源和环境问题凸显,社会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以往对生产力的这种误读。所以,正确解读农业生产力与自然力的关系,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而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与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球性最重大、最急迫、最具灾难性的问题。如何认识生态演变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近,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主编的《中国生态演变与治理方略》一书,全面系统地回答了这些问题。这是一部深刻揭示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关系的力作。  相似文献   

13.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及生产的重要载体,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反应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基于平天湖流域矢量数据,借助Envi软件分析工具测度平天湖流域土地利用强度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开发强度与地形海拔密切相关,土地利用强度由中部向南北方延伸增强,人类活动对于土地利用强度具有正向相关关系,地形平坦的区域人类活动大,土地利用强度较高,而地形起伏度较大的区域,由于人类活动干扰小,土地利用强度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土地利用冲突内涵及其成因,把握国内外土地利用价值演变规律,倡导土地价值重构与公共价值导向,为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土地利用冲突寻找一种内在缓解机制。采用理论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对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价值判断的本质关系进行分析论证。研究发现,土地价值中蕴含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贯穿于人类对土地的认识与利用的全过程,二者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任何过分强调一方而割裂或舍弃另一方的价值判断必然导致人地关系的失衡和土地利用的矛盾。研究表明,通过价值重构形成价值判断,调整与强化土地社会公共价值,以公益的规范导向构筑新型土地利用秩序,可缓解土地利用冲突,化解用地矛盾。  相似文献   

15.
坚持可持续发展方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可持续发展方略杜润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作为历史的永恒体,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能制造工具起,人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原始时期,人类仅仅是凭借简单工具取得生存所需资料,对自然界很少破坏。但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革命,人类支配自然...  相似文献   

16.
借助GIS的空间叠加和相关统计分析方法,土地利用数据和地形起伏度数据,定量分析土地利用时空格局与地形起伏因子之间的关系,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土地利用转移类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样性指数3个方面,总结了地形起伏度对温州都市圈土地利用时空格局的影响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度对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现状与演变影响作用明显,在不同地形起伏度区间范围内,土地利用空间分布、转移类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多样性均表现出不同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城市林业发展若干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与林业或者是城市与森林的关系,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环境诸多生物因子的平衡关系。森林诞生了人类和人类文明,早期的城市,是在森林的环抱中起源发生发展的。随着城市的扩大、经济的发展,森林与城市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出现了城市脱离森林而发展的局面。当森林被毁坏后,我们受到了自然界的报复,大量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城市依赖森林的重要性,这时,重新建立起森林与城市互为依托的平衡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把人与自然看作是在实践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整体,人与自然的联系是在具体的社会机体的发展和更替中实现的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文明发展理念,"两型社会"建设是在人类面临人与自然的价值冲突,反思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两型社会"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在自然观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始点、一脉相承的关系、一脉相承的中介和一脉相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土地利用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的演变进行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发现非农业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首要来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产业比较优势转换、城市化水平提高、就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相匹配等经济规律的影响.分析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民收入结构辩证关系,应加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农民增收的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20.
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生产力迅猛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全球很多生产部门开始意识到他们所进行的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国际社会正在改进经济模式方面进行一些尝试,并探索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资源与环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对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