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荒漠化大国,荒漠化土地达267.4万km2,沙化土地面积174.3万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7.9%、18.16%。目前,荒漠化土地扩展仍呈不断加快趋势。由于气候干旱及荒漠化的持续扩展,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风沙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沙尘暴不仅影响到北方地区,还波及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使生存环境严重恶化。防治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由于我国荒漠化分布面积广,分布区气候类型非常复杂,荒漠化类型多种多样,分布区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荒漠化防治决策过程中,国家或地区进行防治荒漠化的战略…  相似文献   

2.
滕秀玲 《绿色财会》2003,(11):29-30
我国是一个荒漠化大国,荒漠化土地达267.4万km2,沙化土地面积174.3万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27.9%、18.16%.目前,荒漠化土地扩展仍呈不断加快趋势.由于气候干旱及荒漠化的持续扩展,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沙尘天气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风沙中含有大量的有害物质,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沙尘暴不仅影响到北方地区,还波及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使生存环境严重恶化.防治荒漠化形势十分严峻.  相似文献   

3.
《农村工作通讯》2011,(12):39-39
本刊讯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3.62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3.97万平方公里。据专家测算,中国每年因土地沙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直接或间接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存、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4.
“垂直农业”,是一种获取食物、处理废弃物的全新概念,正引起越来越多人关注。不久前在阿根廷召开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缔约方会议发出警告:干旱已经影响到地球上至少41%的土地;到2025年,干旱可能令地球上70%的土壤变成焦土。一方面,荒漠化加剧和海平面上升令地球上可用耕地减少。另一方面,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专家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增加到90亿,  相似文献   

5.
在6月17日第9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及干旱日前夕,本刊特约记者拜访了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我国著名水土保持专家关君蔚。回顾中国与荒漠化搏斗的历程。这位已经为之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科学家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6.
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对荒漠化进行监测,掌握荒漠化的现状、程度及动态演变规律,是有效防治荒漠化的必要前提。近年来,我国在荒漠化监测方法上已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但是,荒漠化因其面积广大、类型复杂等特点,在监测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围绕狭义荒漠化即沙质荒漠化的监测方法,简要综述近年来我国荒漠化监测方法研究的进展,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荒漠化是内蒙古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结合自然和人为因素数据分析其荒漠化的驱动力,同时探讨水土保持措施,以期为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法分析内蒙古地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荒漠化的密切程度及相关性方向。[结果]蒸发量与荒漠化显著正相关,是荒漠化的主要自然驱动力。人为因素中人口在1980~2000年与荒漠化显著正相关,在该时间段内是内蒙古主要的人为驱动力;GDP在1900~2010年与荒漠化极显著正相关,在该时间段内是内蒙古主要的人为驱动力;牲畜数量在1980~1990年与荒漠化显著正相关,在该时间段内是内蒙古主要的人为驱动力。此外,在降水量相对较高的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选取适宜的植被,在降雨量极少且蒸发量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区域采用节水灌溉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结论]内蒙古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讨其主要的驱动力,并结合内蒙古的区域特点,促进其荒漠化的进一步治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防治是该区域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开展荒漠化现状的综合评价和演变趋势研究,可为荒漠化防治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文章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基于2000年, 2007年和2014年3期的遥感解译数据,选取评价因子,采用熵值法,划分适宜的荒漠化等级,进而对其荒漠化演变趋势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选择了土壤调整植被指数、地表反照率、氧化铁质量分数、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地表温度5个评价指标作为荒漠化演变趋势评价因子,对研究区荒漠化状况进行评价,划分为4个级别,即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重度荒漠化与极重度荒漠化。(2)科尔沁左翼后旗荒漠化状况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生态环境较大改善,但整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荒漠化防治任务依然艰巨。2014年极重度荒漠化面积占比仅为294%,比2000年减少2506%; 2014年轻度荒漠化,中度荒漠化的面积占比分别为2337%和3565%,比2000增加1194%和1374%。重度荒漠化的占比2000年, 2007年和2014年分别为3865%, 4371%和3804%,未发生显著变化。(3)不同地类的荒漠化程度与演变趋势有所差异,对于各地类的荒漠化程度而言,耕地>未利用地>林地>草地。因而在同等条件,各地类不变的前提下,草地抵御荒漠化的能力最强,耕地相对较弱。[结论]基于研究结果,冬季大风与干旱同季的气候条件和长期过度的放牧和开垦耕地,两者相互叠加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对于科尔沁左翼后旗后续荒漠化的治理与防范,需要合理进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大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升级的投入,将低产耕地和荒地退为草地和林地。  相似文献   

9.
一、防治前的现状西部地区幅员广袤 ,占中国陆地面积的 5 7% ,大部分地区属丘陵和干旱地区或荒漠地区。据有关专家研究 ,我国的三大生态环境弱带中的两大脆弱带位于西部地区 ,占西部总面积的 80 %以上 ,荒漠化总面积达 2 62 2万k ,相当于国土总面积的2 7 3% ,其中 ,西北地区及内蒙古六省区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 ,总面积达 187 99万k ,占全国荒漠化面积的 71 1%。土地退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主要表现之一 ,而且与贫困问题互为因果。中国各种土地退化类型中 ,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土地沙漠化和土壤侵蚀 ,连片贫困人口也大都分布于这…  相似文献   

10.
几千年延续至今 ,土地问题始终是农业乃至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 ,荒漠化地区存在的制约因素显得尤为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人文环境的落后使得土地政策与工业化援助政策、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一样 ,在关乎西部大开发和荒漠化治理顺利推进和取得预期效果方面遇到种种阻碍。因此 ,如何运用政策更好地合理配置荒漠化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 ,并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生产力 ,以应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加入WTO给我国农业 ,尤其是在荒漠化地区发展农业带来的风险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如何适时有效地改革现行的农…  相似文献   

11.
防治荒漠化——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瓶颈”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作为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早已成为制约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以及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目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面临的“瓶颈”问题。文章在分析荒漠化危害、发生和发展原因,以及我国在荒漠化问题上取得的成果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荒漠化防治的总体原则、技术对策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广泛且深远的灾难,被很多专家称为地球的"癌症",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在我国,荒漠化已经对18亿亩耕地红线提出了严峻挑战。也因此,在很多地方,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演变成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贫困和社会动荡。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的国家之一。新疆占据我国1/6的国土面积,由于气候地理因素与人为因素导致该地区拥有大量的沙漠面积,而土地荒漠化现象在不断的加剧,沙漠面积仍在不断扩充。通过分析新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导致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随着经济增长、社会转型的加速进行,环境问题也日趋严重。我国是全球土地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3,受之影响的人口达4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约165亿元到250亿元。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因道路建设、  相似文献   

15.
荒漠化防治历来是人类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生态和社会工程。随着第二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在内蒙古七星湖成功地落下帷幕,沙漠、科技和新能源等话题再度掀起了人们对于荒漠治理的思考热潮。作为中国荒漠治理的典型,亿利资源集团总裁王文彪也同时让人分享了亿利资源二十年来的治沙经验,以发展沙产业为主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已然为沙漠地区经济展示了一种新的发展概念。  相似文献   

16.
荒漠化成因是荒漠化研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厘清荒漠化成因是有效防治荒漠化的前提。荒漠化演变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现代荒漠化的发生与发展主要由不合理人类活动造成。文章梳理了已有研究对我国荒漠化成因的解释,从经济学视角对荒漠化中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给予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不合理活动的产生原因,发现人口压力大是不合理人类活动存在的前提,产权不明晰及相关配套制度缺失是这些不合理活动产生的制度根源。推进荒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的产权由国有产权向更有效的产权形式转变,建立与完善生态补偿等配套制度,以及促进人口转移与技术进步,都将有助于减轻甚至消除人类不合理活动与实现荒漠化的有效防治。  相似文献   

17.
几千年延续至今,土地问题始终是农业乃至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荒漠化地区存在的制约因素显得尤为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和人文环境的落后使得土地政策与工业化援助政策、财政政策、投融资政策一样,在关乎西部大开发和荒漠化治理顺利推进和取得预期效果方面遇到种种阻碍.因此,如何运用政策更好地合理配置荒漠化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并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生产力,以应付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加入WTO给我国农业,尤其是在荒漠化地区发展农业带来的风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如何适时有效地改革现行的农村土地政策,真正明确"三权"--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农产品支配权的关系,摆正"三权"各自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中国经济增长中来自农村的矛盾与障碍90年代初中国经济增长格局在经历13年轻型化过程后再现重工化增长势头,这一重大转变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体制改革产生具有历史意义的深远影响。到2020年人均 GNP 将达到5000美元,建立中国市场经济的目标也已为期不远。但经济增长也  相似文献   

19.
自1994年以来,国家林业局已组织开展了4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监测结果为定期掌握荒漠化土地的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为制定防治荒漠化政策和长远发展规划,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在深入分析荒漠化监测在改善荒漠生态系统,特别是在现代林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为适应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需求,提出了构建完善的荒漠化监测体系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荒漠和荒漠化已成为当今最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荒漠化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我国是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3,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分布主要在辽阔的大西北,因此防治荒漠化的重点也在西部。建国后几十年间,尽管西部地区的人民与日益严重的沙漠化趋势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但沙进人退的局面仍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格局来看,西部尚处于较为落后的地区,并且与东部的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