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供销合作社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合作化时期,一直是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是党和政府发展农村经济、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之一。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变迁,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农村经营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供销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如何定位,为农服务到底如何开展?做法与成效近年来,太仓市供销合作总  相似文献   

2.
“市管县”体制是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的突出特点.从目前来看,“市管县”体制不仅不能够带动农村地区的发展,还严重阻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行政管理效率的降低和行政成本的增加.因此,改革“市管县”体制成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强县扩权”改革通过赋予扩权县财政、人事以及社会经济管理权限,克服了“市管县”体制的缺陷,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仍需创新体制机制,突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属性,从而更为高效地服务“三农”发展“最后一公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作出积极贡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围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如是强调。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在县以下直接面向农民的综合性经营服务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4.
化解“三农问题”的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战备 《特区经济》2006,(5):121-122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现阶段,该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由于改革开放后,涉及“三农”的众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有些突出的问题长时间被搁置,现在单从某一角度或某一方面出发来解决这些问题是相当困难的。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农村税费体制、基层行政机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经济结构这几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从而有力地推动农业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镇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促进经济发展、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扩大出口、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等方面曾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被称作中国“异军突起”的“经济奇迹”随片“WTO”的临近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推动乡镇企业“走出去”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举措。而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形成的政府行政管制、行政垄断、所有制歧视性政策仍旧存在,国家缺乏对乡镇企业发展出口商品、鼓励创汇的配套政策,乡镇企业负担沉重,资金及人才缺乏都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主要障碍。要使乡镇企业更好地发…  相似文献   

6.
《中国老区建设》2011,(9):22-23
依靠乡镇企业、经济崛起、促农致富的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农村改革开放发展创出一条全新之路,影响深远。但就乡镇而言,工业经济再发展,也还有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解决,如何进一步提升苏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常熟市董浜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实践上看是实施理想经济目标所采取的一种经济手段和行政行为。从意识形态看是对旧观念的批判和新观念的确立。任何一种新的经济构架的形成都是以新观念的确立为先导。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背景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破除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十种旧观念,确立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十种新观念。  相似文献   

8.
供销合作社是以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生力军。供销合作社作用发挥好了,就会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亮点;反之,就会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大痛点。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供销合作社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政策工具,承载着农村商品流通等关键职责,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障碍,自然也成为改革的首选目标。与人民公社、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路径不同,供销合作社在坚持市场化方向、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合作制前提下,推进改革发展,成为为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服务的"国家队"。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陆续出台了6个关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一号又件”,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革。尤其是2004年的“一号文件”再次将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农村。在返一年中,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为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了大量工作,农民收入得到了显著增长,农村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一号文件”的助农政策效益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报道》2009,(3):92-93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确立的“省管县(市)”体制改革的路径,是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据统计,自1992年至今,全国已有20余个省份试行了省管县。现在,“省管县”的改革再次被推到幕前,这项触及中国大多数地区经济发展、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诸多内容的改革路径在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村进行的“并税除费”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民负担反弹现象还是时有发生,笔者认为,要解决造一问题,在现有的乡镇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下很难奏效,必须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2.
刘鹏飞  徐麟 《发展》2023,(3):12-18
<正>供销合作社作为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是党和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载体。从甘肃省来讲,在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发展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为农服务组织来支撑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而供销系统长期扎根农村、贴近农民,  相似文献   

13.
行政事业收费是在财政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推出的临时性措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实行财政包干、分灶吃饭的政策,允许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依靠自收自支的办法,来解决经费不足的问题。不难看出,这样的财政体制是有局限性的,也是不合理的,其后果必然带来不合理的分配格局。在谈不上严格监管,收费使用失控的情况下,行政事业收费源源流入“小金库”,在财政体外积聚、膨胀,有的甚至成为去向不明的社会游资,从而不断加速财政机制的恶性循环,即行政事业收费越多,财政危机越大,财政越困难,行政事业收费的呼声越高。因此,收费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鲜明,农村和城市之间由于基础设施、发展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发展水平悬殊,农村发展问题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难题。文章利用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分析发现,我国二元经济向一元转化中存在工业化发展缓慢、人口流转体制障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农业发展落后等障碍。"新四化"目标提出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农村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应通过破解户籍制度瓶颈,加快土地流转改革,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化转化,减轻农村土地承载压力;通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增强农业发展基础,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解决我国农村发展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对浙江“省管县”体制和强县扩权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和“强县扩权”两项制度创新,是激发浙江县域经济活力的主要动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加对欠发达县(市)转移支付的力度。而“强县扩权”更是增强了政府管理能力、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改善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强县经济已成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实践证明,其对浙江城市化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招商引资的加快以及扩大社会就业等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总结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对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繁荣农村经济,推动浙江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业工业化发展的重大价值,在于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能彻底地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对农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和经营,使农村的工业以及服务于农、林、牧、渔的服务业大发展,显然能优化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化水平,有助于解决农业问题。其次,农业工业化,使农业与城市工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推进了产业集聚,能实现农村城市化,从而解决农村问题。最后,农业工业化提高了农产品附加价值,延伸了农业产业链条,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综合素质,使农民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改革开放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就海西而言总的形势是好的,但问题也还很多。首先,资金短缺是最突出的问题,州财政和企业的包袱越来越沉重,资金问题始终困扰着经济建设,并制约着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其次,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体制阻碍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虽说各级政府都在想方设法解决资金问题,并不断探索机构改革措施,但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就在“冻土层”。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我市体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为指导,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一、农村改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全面停止征收农业税及其附加,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粮贴直补,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并带动和促进了县乡财政体制、乡镇机构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加快了农村体制改革的进程。继续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依法、自愿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目前全市农…  相似文献   

19.
"一五"时期,我国已基本建立了计划信贷管理体制,对信贷资金实行计划配置。国家银行计划配置信贷资金,首先是集中经济剩余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的需要。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发展模式后,国家银行计划配置信贷资金不仅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客观需要。这一时期,国家银行信贷服务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计划,服务于"三大社会主义改造",对工、农、商等各业,对国有、合作、私营等各经济主体,推行了有差别的信贷配给政策。国家银行计划配置信贷资金的规模决定于可筹措到的信贷资金额度,而在基本取消市场机制的状况下,信贷资金来源主要受制于财政性存款的增长与财政收支的平衡。"一五"时期,计划信贷运行出现了两次大的失误,都反映出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收支能否平衡对信贷收支能否平衡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大政府、小社会"的种种现实表现着手,引出了这种体制对于中国公共管理领域负面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行政依赖,然后论述了"小政府、大社会"即用尽可能少的成本来维持公平的现点,指出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充分认识在节省行政开支的前提下建立一个公平秩序的重要性,并指出两种体制的转换实质是政府行政作用从"全能"趋向"有限"在规模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