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角唐卡艺术村位于拉萨市八角北街15号。八角街是拉萨民族的商业繁华之地,寸土寸金,店铺多如牛毛,且多为经营藏族艺术品。在这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八角唐卡艺术村的规模使它具有了宠大与细致结合,华丽与粗犷兼容,前卫与乡村并存的风格。八角街的店铺大多是方寸之地.以经营某一类物品为特色,或藏族服饰,或手工装饰品,或民间工艺品,与此不同,唐卡艺术村则显然是一种独特的思  相似文献   

2.
八角唐卡艺术村位于拉萨市八角北街15号。八角街是拉萨民族的商业繁华之地,寸土寸金,店铺多如牛毛,且多为经营藏族艺术品。在这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八角唐卡艺术村的规模使它具有了宠大与细致结合,华丽与粗犷兼容,前卫与乡村并存的风格。八角街的店铺大多是方寸之地,以经营某一类物品为特色,或藏族服饰,或手工装饰品,或民间工艺品,与此不同,唐卡艺术村则显然是一种独特的思  相似文献   

3.
在拉萨八角街最好的地段,有一家大型藏族艺术品商店,叫“八廓唐卡艺术村”。 最成功的商店背后肯定有一个最专业,也最精明的老板。“八廓唐卡艺术村”的老板之一彭翔君,在经营这家商店之前,身份很复杂——美术学院毕业,精于艺术品鉴赏;做过旅游,且创下过在短短一个月之内把整个旅游点的所有商铺全部吞并的惊人记录,之所以说惊人,是因为当时他不过刚20出头。他的来势汹汹,把带他入行的老师都吓坏了:别人需要花上几年时间来做的事情,这小子似  相似文献   

4.
醍醐 《西藏旅游》2020,(2):74-79
人们称唐卡为“移动的神殿”。曾经,喜马拉雅的先民把他们对神的想象崇拜和信仰,用矿物质颜料描绘到画布上和墙壁上。之后,唐卡作为藏文化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被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唐卡是一门将宗教思想,哲学理论形象化,具体化的艺术;是一门将生活的感受和人的情感幻化为一个理想世界的艺术;是一门取之人间万物来进行美化与创造的民族艺术。但它绝非天马行空的写意画,“三经一疏”不但明确规定了佛祖释迦牟尼以及其他佛、菩萨造型的标准,并在色彩、手势、法器等方面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曲尽法度,而妙在法度之外。最美的佛像,融合了人类数干年审美的沉淀。  相似文献   

5.
两双眼睛看唐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民族的绘画艺术里,唐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唐卡以其深刻奥妙的佛教哲理、超凡的想象和创造力、综合性极强的表现形式以及丰富的题材内容,不仅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圣殿中的瑰丽明珠,也成为辉煌灿烂的东方绘画宝库中的重要一员。但唐卡,你真的认识她吗?  相似文献   

6.
崔母村是江苏省海安县的一个村庄,座落在328国道南侧。全村1196户,3648人。有2条村道和11条机耕道与328国道相通,有各类机动车187辆,驾驶员187人,是海安县最早创建“交通安全村”的试点村。创建前,崔母村差不多每年都发生交通事故。说起以前的事,村民们感慨万千。 “提起往事我就心惊肉跳,”58岁的村民刘宏如以此开头说起了一件往事。他说:“有一天我骑着自行车回家,路上晒着麦杆儿,一辆大卡车因打滑失控撞上我,我倒在了汽车底盘下。驾驶员吓得直哆嗦,抱着我直奔医院。我虽捡回了一条命,但留下了后遗症,之后七八年脑子都不清楚。”  相似文献   

7.
“神变画师”郎卡杰,唐卡是藏族文化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题材涉及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其中,郎卡杰画派技法高超、风格独特,影响着以炉霍为中心,北至阿坝、南至理塘的广泛区域,传承至今已有近400多年的历史,是康巴藏族地区唐卡绘画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8.
李喆 《西藏旅游》2012,(3):80-85
如果把西藏看作是一本厚厚的大书,那么拉萨一定是它的封面,山南也正是它的开篇序言。尤其是当你走过山南之后就更会这样觉得。这片地处冈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南部的大片广阔地区.距离拉萨不足200公里。可却是西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  相似文献   

9.
唐卡的审美,无疑具有与其他画种的不同之处,我们首先应当从它的独特的宗教性上来看,其次它还拥有独特的构图、色彩和材质形式。一一体会唐卡的独特审美,虽然还是不能体会到它的精深处,但可以有一个比较整体上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它是永不褪变的色彩,就像画师与唐卡中的神佛永恒的约定一样。  相似文献   

11.
小得得 《西藏旅游》2011,(11):136-139
抵达之后,满眼便拍打着印有藏文的经幡,你将在辨不清的幽香中手持藏香祭拜佛祖,并且不忘青睐于绚烂精美的唐卡和写满经文的经书。一切就像是祖先留下的小小标记,无时不在向你彰显着一个民族的传承力量,告诉你所眼见的与千年之前并无大异。它们的存在,得益于尼木人至今仍保留着的三样传统手工艺:吞巴藏香、普松雕刻、雷拉藏纸,这被世人称作尼木“三绝”。  相似文献   

12.
《西藏旅游》2006,(3):22-25
四部医典唐卡画共分四部分,第一部<总则本>四幅;第二部<论述本>三十五幅;第三部<密诀本>十六幅;第四部<后序本>二十四幅,共计79幅唐卡画图外,另附一幅历代名医图,成为第八十幅唐卡.<四部医典系列挂图>是<四部医典>具体内容的写实,它反映出千余年前形成的体系的藏医药学,已经具有相当的科学水平.例如,在解剖学方面,<挂图>对人体骨骼的描述很细,认为人体全身有骨骼三百六十块,肋骨二十四根,牙齿三十二颗.对肌肉的描述比较精略(此内容记载于人体骨骼的第十一、十二挂图).对于脏腑,认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和胃、"珑"、肠、胆、膀胱、"萨姆体"六腑.珑相当于十二指肠,萨姆休相当于睾丸和卵巢.图中将血管称做黑脉,指出黑脉有会捕动的"如玛脉"和不捕动的"江玛脉"两种,明确区分了动脉和静脉.图中将神经称做白脉,指出白脉有感觉的和司运动的两种,在千余年前对神经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了不起的.  相似文献   

13.
“唐卡”,是藏语译音,意为卷轴佛画,是藏传佛教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种类主要有彩绘、刺绣、织锦、缂丝、堆绣、剪贴、版印及少量的珍珠唐卡、金属唐卡等。唐卡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在公元七世纪随智印度佛教的传播而开始绘制唐卡。但真正形成西藏自身的流派与风格则是公元十三世纪以后,主要为钦则、门则、嘎则三大流派,其中由山南门拉顿珠所创立的门则画派和后藏地区群英嘉措所后续的新门则(门萨)画派在公元十七世纪成为统领卫藏地区的画派,集中表现于布达拉宫的壁画绘制。唐卡在构图上,一般来讲,中央为主尊;上  相似文献   

14.
唐卡即卷轴画。这种画通常绘在丝绢或布帛上,因多描绘宗教内容,加上易于携带,所以在藏区广为流行。唐卡是西藏地方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之一。 依用材不同可将唐卡分为“国唐”和“止唐”两类。前者是以丝绢绸缎等作材料,先用手工绣制分部图形,再拼贴成整图后缝合、编织或套版印刷而成。各大寺庙晒大佛时所用佛像多为国  相似文献   

15.
张博 《中国储运》2003,(2):35-37
中国企业信息化伴随着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风雨历程,期间无数企业和厂商苦苦探索着企业信息化究竟路在何方?从一开始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爱恨交加,中间苦乐恐怕只有真正走过信息化之路的企业自知。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企业如何在一波三折之中将信息化进行到底的成功历程,希望对于那些正在信息化建设大潮中搁浅难行的企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确切地说,定日县城在过去的一些年头里,就象一个被时间剖成两半的橘子。过去它在离樟木不远的岗嘎村,后迁移到现在的定日县城所在地——协格尔镇,没过多久,它又转移到岗嘎,几经折腾,最后还是回到协格尔。这样一个在地图上游移不定的城镇,难怪人们要叫它“定”日。 老定日(岗嘎村)位于中尼公路上。在一片开阔的草原上,分布着10来个小村落。由于它靠近尼泊尔边境,加之樟木口岸开放得比较早,过去一些老外从樟木入境,率先在岗嘎村的温泉开始了天体浴,这让村中的居民很是看不顺眼,于是就找些东西把温泉给填了。不过现在已经不存在这种情况了,我在岗嘎村看见的老外甚至比当地居民还多,他们聚集在岗嘎历史最悠久的“安多旅馆”中,吃炸土豆片,喝酥油茶,兴高采烈,没心没肺的样子。 岗嘎村后的小山冈上,有一座年代不详的烽火台,陪我们同去的老郭过去几十年一直在樟木口岸工作,他说他  相似文献   

17.
正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寨里河镇季家车沟村贯穿东西、南北的两条水泥路将村庄的入户道路相连,崭新的路灯将夜幕下的村庄照射得宛如白昼。结束了一天的田间劳作,男女老少们晚饭后纷纷走出家门,沿着宽敞明亮的水泥路,汇入文化广场,言谈之中无不透露着对季家车沟村这一年变化的欣喜。  相似文献   

18.
正从盐城市区向东驱车30多公里,记者来到亭湖区盐东镇的东南村。初次相见,就与想象中大不相同。这是一座繁华富饶的村落,虽只是一个村庄,工厂、商店、居民区……它却仿佛具备一个小城镇发展所应有的一切基础设施。江苏省道331线穿村而过,盐城市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工程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盐城市临海办")就在省道旁。很久以前,这里不过是用以宣泄淮水的浅浅海湾。历经两千年的冲刷,淮河、黄河、长江人海夹带的泥沙,在这里不断沉积、淤展。日月更替,春秋轮转,经  相似文献   

19.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秘密.每当春夏树木葱茏、河水渐涨的时候,清冽的雅砻江水会将陵墓里的宝藏一点一滴地冲刷进沿河的村庄里,一直到奔腾的雅鲁藏布江中,它不仅让藏王的臣民们、子子孙孙都有享用不尽的财宝,而且还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后世子孙的繁衍与昌盛……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客运中“县城一乡镇驻地一部分村庄”的纵向单线客运模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在镇与村之间、村与村之问建立方便舒适的横向客运交通网络,以解决务工经商、赶集上店、孩子上学、走亲访友等问题。若单纯靠通过增加城乡线路来实现,必然会因为线路长、客源少、运营成本高、线路重叠交叉等原因,造成乡镇线路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