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 搞活国有企业首先必须先活化国有企业产权,基于这个前提,我们认为要把企业推向市场,更重要也更为先决的是要把国有企业产权推向市场。本文拟从分析赣南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现状入手,就如何加快培育和建立赣南国有企业产权市场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九五”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抓大放小”和“长短结合”问题。一、要准确理解中央关于“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战闭切署对国有企业实行“搞好大的、放活小的”战略,是从总体上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搞活国有经济的角度出发提出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挥社会主义优越…  相似文献   

3.
<正>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为基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而且首要的是搞活国有企业。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的“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他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义制  相似文献   

4.
在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环节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5.
徐元旦 《企业活力》1992,(11):25-26
<正>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士认为,把企业推向市场,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根本。但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相当一批国有企业驾驭市场能力不足,走向市场显得力不从心。本来,我国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固定资产雄厚,技术力量强盛,科技人员密集,在市场竞争中应该具有主动权。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由于国有企业长期以来是躺在  相似文献   

6.
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重要的方面是转换经营者机制。不转换经营者机制,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则很难实现。本文试就此问题作番探讨。 一、经营者的形成机制 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意味着要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并由市场形成经营者,靠市场来配置经营者,实现经营者由行政配置向市场配置的转化。这个转化过程需要以下的步骤和条件。 1、经营者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只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企业的领导者也是由政府任命的,属国家干部系列。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  相似文献   

7.
市场:振兴企业的龙头──关于北京市朝外街道雅宝路服装市场的调查任强,孙贵芳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是巩固社会主...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逐步把企业推向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在参与国际大市场中求发展,并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衔接,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相融合。在这一新形势下,大力加强标准化工作,使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便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把相当一部分生产经营单位推向市场,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要确保国有企业这一改革和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解决企业富余人员过多的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产品、技术组织结构需要调整,一些职工必然要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我国的再就业工程,就是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进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助安置相结合,重点帮助下岗职工尽快实现重新就业的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再就业中的三方行为 (一)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0.
廖昌友 《国企》2021,(4):33-34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习近平同志曾多次指出,要发挥国有企业各类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各类要素活力,坚持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企业推向市场,特别是“复关”以后,企业将面临国际化的市场,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竞争的焦点是质量。那么,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给企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任务。因此,企业标准化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实施,发挥它应有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一、产生下岗的主要原因原因之一是经济体制因素。中央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国有企业搞好,用的是市场经济的办法。即把国有企业全部推向市场,使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这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靠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求生存、靠上级主客部门“减税让利”求生存截然不同。这就决定了国家搞好国有企业的目的在于搞好国有经济,而并不是要把每个企业“救”活,把每个企业“保”住。对于那些长期经营不善、产品缺乏竞争力、资不抵债的亏损企业,则会出现减产、停产甚至破产或被兼并。当企业面对市场以销定产后,…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认真抓好四个相互联系的重要环节,这就是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加快市场体系培育;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这四个方面的改革与工商行政管理有着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们学习推广邯钢经验,应该着重解决企业观念行为与市场经济接轨的问题。我们的国有企业要坚决地、勇敢地走进市场,不断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不断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断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要真正进入市场必须解决好三个问题。就是依靠成本否决适应市场,依靠技术进步和新品开发去开拓市场,依靠重组资产扩大规模去占领市场,就是要把市场真正作为企业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要围绕市场下硬功夫。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把国有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以改革的目标来衡量大多数国有企业距离目标还很远,现状难以令人满意,根本原因是企业产权关系不明晰,缺少约束机制,使国有资产在运营过程中处于无人真正负责的状态。因此,需要明确国有企业产权,理顺企业产权关系,通过建立合理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即企业制度创新,以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重新塑造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和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农村产业化,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也是广大农民的强烈要求”。我们要自觉地履行这一历史重任,在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开拓市场,特别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商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进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大,要想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必须要不断改革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采用创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价值和作用,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主要研究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和困境,并且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希望能推动国有企业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转型,提高运营和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基础,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也使企业党的建设面临着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新的机遇和考验。一、地位和作用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发挥什么作用?十四届四中全会重申国有企业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并明确指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坚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因此,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做好党的思  相似文献   

19.
吕亮 《企业活力》1995,(8):37-38
国有企业如何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吕亮国有企业要进入市场经济轨道,当务之急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造或重塑企业发展模式,尽快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目前,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其突出表现是不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相似文献   

20.
<正> 转换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既是近年来改革与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走出经济困境的必然选择。但是,企业要进入市场,所面对的却是一个有着种种缺陷的市场。首先,市场环境不稳定。主要表现是市场大起大落,通货膨胀与市场疲软交替出现,市场机制的自我平衡、自我组织功能遭到破坏,市场供应和需求几度失衡,企业无法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作出合理的经营选择。在持续并不断恶化的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供求缺口不断拉大,物价上涨失控,市场信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