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非市场价值是耕地资源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资源过多向非农用途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认识不足.文章在评析耕地资源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及其构成,并讨论了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各种评估方法及其局限性,以促进我国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以襄阳市谷城县为例,运用条件价值法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基于耕地资源总价值的征地补偿标准。研究结果:(1)谷城县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为532 733.33万元,单价为18.42万元/公顷;(2)基于耕地资源总价值的谷城县征地补偿标准由近郊至远郊为当前补偿标准的1.35~1.51倍。研究结论: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总量可观,应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将耕地非市场价值纳入征地补偿标准。  相似文献   

3.
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估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市场价值是耕地资源价值中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评估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将其纳入耕地资源的成本核算体系中,不仅能够弥补市场机制作用的不足给农地城市流转决策带来的影响,而且通过提高土地资源农业利用的比较效益,能够真正起到缓解我国耕地资源低效率流失的作用。文章以武汉市为例,对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耕地保护意识的增强,武汉居民已经意识到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从受访居民参与耕地保护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出发,武汉市受访居民家庭对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户均最高支付意愿125.63元/年,全市耕地资源总面积389157.75公顷,非市场价值现值达128.37亿元,折合单位公顷耕地非市场价值32987元。  相似文献   

4.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对研究评估我国31个省份(港澳台地区除外)湿地生态价值的85篇文献进行案例分析,构建了区域湿地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思路与估测模型,并对我国31个省份的湿地生态价值及生态补偿标准进行了定量测算。结果表明:(1)从空间分布来看,湿地生态价值总量呈现由西向东递减、由西北、东北向中部递减趋势;单位面积湿地生态价值量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由中部向东北和西北递减的趋势,这与我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梯度基本一致。(2)2018年我国湿地生态价值总量为18.36万亿元,其中调节服务价值占生态价值总量的75.55%,表明调节服务是湿地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3)经济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对生态补偿需求迫切程度较大,特别是西藏、青海应对其优先补偿。(4)我国83.87%的省份有条件支付补偿标准,16.13%的省份有较大困难支付补偿标准,其中作为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和主要集水区的青海、西藏基本没有条件支付补偿标准,这为建立横向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构建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国31个省市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乡村振兴综合得分排名来看,现阶段中国各地区间乡村发展水平依次为:东部>东北>西北>中部>西南。(2)在生活富裕方面:东部>东北>中部>西北>西南。在生态宜居方面:东部>西南>中部>西北>东北。在产业兴旺方面:东北>西北>中部>东部>西南。在治理有效方面:西北>东北>西南>中部>东部。在乡风文明方面:东部>东北>西北>中部>西南。(3)各地区在不同维度方面体现出较大差异性。东部地区在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方面位居全国前列;东北地区在产业兴旺方面取得较大成绩;西北地区则在社会治理和自然灾害治理方面取得长远进步。  相似文献   

6.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度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人口不断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逐渐减少,必须确保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才能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提出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盈余/赤字面积及其折算系数测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耕地保护经济标准测算方法。同时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保护补偿激励的基础是耕地效益的外部性。强化耕地资源的价值核算,将置于公共领域耕地的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显化。(2)根据耕地的质量等级计算区域赤字/盈余。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耕地质量以及复种指数的差异较大,区域间单位耕地的产出也不同,因此在测算区域耕地保护面积时要根据耕地的质量等级进行折算。(3)耕地保护补偿标准需要根据实际进行修正。在耕地保护标准核算的基础上,要根据人们对耕地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支付意愿和能力,确定耕地保护补偿标准以纠正被扭曲了的耕地价值。  相似文献   

7.
苏浩  吴次芳 《经济地理》2023,(6):166-175
诊断耕地系统健康状态,揭示耕地系统健康演化过程的时空特征,可为维持和提高耕地系统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东北黑土区典型地域克山县为研究区,利用突变模型和ArcGIS平台,测算耕地系统健康阈值系数,诊断其健康状态,阐明耕地系统健康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耕地系统健康阈值范围为[0,0.26)、[0.26,0.48)、[0.48,0.71)和[0.71,1.00]4个区间,耕地系统健康状态相应表现为差、中、良和优。(2)1986—2018年研究区耕地系统健康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各乡镇的耕地系统健康在不同时间段存在着健康状态的转化情况。(3)1986—2018年研究区耕地系统健康状况持续下降,耕地系统健康阈值系数下降幅度加快,各乡镇的耕地系统健康阈值系数逐渐趋于均质化,健康阈值系数的差异性持续减小。文章通过构建黑土区典型地域耕地系统健康诊断体系,验证了不同时序耕地系统健康状态差异,提出了建立全生命周期耕地系统健康监测支撑体系的设想,丰富和完善了耕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2013,(7):20-23
黄石国家公园(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位于美国西北部怀俄明、蒙大拿、爱达荷三州交界处,公园占地8956平方公里,平均高度海拔2438米。公园的中部是一片茂密的森林,周围环绕着壮丽的加勒廷山支脉。黄石公园有东、西、南、北和东北5个入口。从黄石公园的地质特色区分,其西北部以石灰石台阶为主,被称为热台阶区;东北仍保留着老西部景观;中间为峡谷区,可观赏黄石大峡谷和瀑布;东南为黄石湖区,主要是湖光山色;西及西南为间歇喷泉区,遍  相似文献   

9.
东北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资源是不可逆转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耕地资源质量优劣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目前,我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以上,2015年东北四省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3.8%,供应的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近1/3。然而,耕地资源质量状况不容乐观,土地退化、土壤污染问题严重。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国家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走向。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升粮食主产区耕地质量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耕地作为人类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种植业用地、休闲用地、新开垦的荒地和三年以下的废弃地。它在提供人类生存条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耕地价值的量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江苏省为例,对耕地农业资源的会计价值进行研究。在大量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入手,选取相应的指标和计算方法,收集十年的数据,对结果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1.
"价值总量之谜"试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格总量之谜”即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总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在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价值总量总是一个定量。但在现实统计中,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总是不断增加,似乎它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如果该命题成立,则国民生产总值却变成了一年社会生产财富的总和,但国民生产总值却是个量价值的加总!为解开这一“谜团”,有的学者提出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成正比的观点,可“正比说”也无法自圆其说,问题的症结出在我们对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范畴内涵认识不清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不够全面、系统和辩证。如果认识到价值范畴是一个辩证发展的体系时,站在“国际价值”的角度看问题,所谓价值总量之“谜”就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共识于“价值时对效用和劳动花费的衡量”,因为它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唯物史观原理相适应:“价值”与“生产力”同义。但是,这种价值理论在《资本论》各卷中的展述却是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从抽象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一步一步上升为“具体”的。细读之,可以发现,每向“具体”前进一步,都靠使劳动价值论与某种突现使用价值决定性的理论相结合而完成,其理论实质是使劳动价值论被纳入唯物史观框架。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价值理论不限于劳动价值论,它是由抽象劳动价值论上升为具体的宏观“效用/劳动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西方学关于第一第三卷彼此矛盾的说法,以及一些马克思主义针对的反击,虽名有些合理之处,但也均陷入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劳动价值论的绝对化和形式主式误解。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的层面上,更应走向现实的生活。在分析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相关观点和理论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企业价值是企业作为一种客体对作为主体的社会和企业自身需要的满足关系,是企业对社会和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积极作用。企业价值实现是企业价值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及其产品对社会和企业自身需要的实际满足,是客体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的转换,其具有能动性、主动性、超越性等主体性特征和通过创造产品和服务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以实现自身价值的间接性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丰生 《经济地理》2005,25(4):577-580
通过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分析,从价值哲学出发提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是指其能够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的效益的货币衡量,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旅游资源经济价值体系,将其划分为利用价值和非利用价值,并提出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增值性和潜在价值不易衡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能量价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在分析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及其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能量价值论及能量价值决定论,并阐述了能量价值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生态价值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从生态服务功能的产生或供给来看,是纯自然的,从生态服务功能的利用或需求来看,是纯人类的。根据价值的哲学概念和经济学中的传统理论,对生态价值的自然范畴和人类范畴进行分析.可得出生态价值的实质就是人类社会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客观需要的主观价值反映。它反映着人类社会系统和自然经济系统两个整体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人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冠玉 《经济经纬》2007,2(2):13-1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梳理了理论界对传统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新认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8.
经济学家研究价值理论,其根本目的是为其所代表的阶级以及所要求的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和正义性申辩。西方经济思想的主流价值论之所以发生由劳动价值论到效用价值论再到价格论的逻辑演变,正是遵从了论证资本主义合理性、公正性、有效性、和谐性的需要,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价值论的根本使命所在。我们要创造和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论,就要明确我们的历史使命,并把这一使命作为我们研究价值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19.
有些学者认为劳动价值论是揭示商品交换比例法则的理论,我们通过对商品交换等式、价值的特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的实际意义和《资本论》的主要任务等多重角度的考察,说明这种观点是不符合事实的,是对劳动价值论的一种误解。劳动价值论的真正主题是揭示只有工人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其他生产要素尽管在生产中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它们并不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水资源的价值论出发,分析指出了水资源的整体价值是其本身价值、增加价值、损失价值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耦合价值;探讨了基于水污染造成的水资源价值损失的计算方法,水资源耦合价值与水资源利用模式的关系;提出只有水资源耦合价值大于0,才是水资源利用的经济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