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快速城市化下城中村非正规性的形成机制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快速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制度渐进式改革下,我国城市空间经历剧烈的转型和重构。城中村作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背景下的产物,呈现特殊的"物质—经济—社会"空间形态。现有文献对城中村的形成、发展、本质与改造模式等进行大量的探索,并形成丰富的方法与结论。然而,以非正规性为切入点的城中村研究尚不多见。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城中村的非正规性为研究重点,通过透视城中村经济活动的非正规性、住房市场的非正规性和行政管理的非正规性,揭示城中村非正规性的特征与成因,并提出非正规性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关于大学城的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同时大学城兴起的同时所带来的周边产业的不断集聚现象也有不少人正在研究单,但一直都缺少实证分析。因此本文以蚌埠大学城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以最小二乘法和层次分析法为主要的分析方法,利用预期模型对蚌埠大学城科技园区经济集聚效应做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基于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城科技园区的经济集聚效应并对科技园区的建设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3.
程夏冰  曾勇  仇金龙 《时代经贸》2013,(20):164-165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关于大学城的建设问题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同时大学城兴起的同时所带来的周边产业的不断集聚现象也有不少人正在研究单,但一直都缺少实证分析。因此本文以蚌埠大学城科技园区为研究对象,以最小二乘法和层次分析法为主要的分析方法,利用预期模型对蚌埠大学城科技园区经济集聚效应做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证分析。基于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大学城科技园区的经济集聚效应并对科技园区的建设提出意见。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城乡矛盾不断地积累造成了独特的城中村现象,它影响了城市更新的质量、制约了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土地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在城中村改造规划的研究中,有效地把物质空间改造分析与制度改革研究相结合,推动了城市研究理论和改造实践的发展进程。土地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为城中村改造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分析基础和支持。本文结合实地考察调研考察和土地信息系统分析技术,分析了广州花地村的土地产权及其流转特征,并指出了花地村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为城中村整治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金融转移视角,在探讨金融转移下农村非正规金融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实证研究了我国1986—2009年期间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农村非正规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非正规金融是农村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非正规金融明显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这一实证研究对中国通过正确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6.
曹休宁  李冬平  林特 《经济地理》2006,26(6):992-996
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新发展和地区经济的新现象,作为产业空间的集聚现象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主题。作为产业空间的集聚现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以浏阳花炮为例确立了一个分析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产业集群对浏阳县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思路和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1982—2010年广州市人口空间分布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望保  陈再齐 《经济地理》2014,(11):10-16,22
利用1982年以来的广州市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广州市老八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演化,认为广州市人口郊区化趋势明显,形成了制造业和房地产大规模开发的带动下的人口快速增长的扇形区域。外来人口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带,空间集聚特征高。人口分布多中心结构基本形成,次中心的人口空间集聚能力增强,次中心的形成得益于外来人口在中心城区外围地区交通便利的城中村大规模集聚,并在很大程度上是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反映了制度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研究可为城市旧城更新改造、职住空间平衡与城市通勤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特色产业集聚是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新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空间集聚和地方专业化的集聚经济现象。本文在分析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特色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集聚效应分析,提出特色产业集聚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的山西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文章采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变差系数、Theil指数、经济平均增长指数)和空间统计学方法(MoransI指数法),从全局和局部两个角度对山西省2001~2007年县域经济的总体格局、空间集聚度、人均GDP增长指数以及空间集聚的地理分布进行了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经济呈现出比较显著的空间集聚现象,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差异也比较明显;不同年度县域经济增长格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山西省经济发展模式可划分为集聚发展型、强嵌套发展型、弱嵌套发展型、集中贫困型县域四种。研究结果为探索其县域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制订合理的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曾刚  耿成轩  翁旻 《技术经济》2021,40(2):56-64
基于区位熵指数描述了2012-2017年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格局,同时,将地理空间因素纳入面板模型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对京津冀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后,利用偏导数矩阵的方法对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分析了产业集聚和其他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第二,当前阶段,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的"回流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引致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负,起抑制作用;第三,京津冀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集聚作用较弱,产业资源错配、缺乏协同共享机制现象明显;第四,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入、技术创新、外商投资等控制变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镇化和金融投资对京津冀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城市边缘区作为城乡功能过渡与要素交汇区,经济社会持续演变,空间冲突日趋激烈,生态文明与城乡共同繁荣语境下加强空间冲突与协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典型案例韶关市转溪村,主要采用2008与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2018年问卷调研数据和环境抽样检测数据,从用地空间、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维度,解析大城市边缘区城乡空间冲突特征及成因机制,提出城乡统筹与空间协调发展路径。研究表明:(1)研究区用地变化与冲突明显,城镇用地快速增长,侵占优质区位,农村用地空间明显缩减,生态位不断缩窄。2018年村域建设用地中城镇用地占比高达60.79%。(2)城乡经济差距与冲突显著,外来企业带动作用小,村庄经济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和公共服务差距大。转溪村人均收入仅为曲江区农村平均水平的50.94%,村民对公共服务满意度低。(3)城市工业等企业嵌入,导致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水污染,61.37%的受访村民认为外来企业破坏环境或干扰生活。(4)城乡空间冲突是多维冲突的交织复合体,主要受城乡地域功能分工、乡村多元价值认知、空间组织与统筹治理、城乡协同发展制度供给等因素影响。(5)应基于生态文明进行功能协调,促进城乡等值发展。基于城乡统筹开展空间重构,优化三生空间治理。基于共同繁荣建立协同机制,保障乡村发展权益。  相似文献   

12.
村庄的生活     
贺雪峰 《开放时代》2002,(2):109-116
实行村民自治以村庄共同体为社会基础,建构村庄共同体以村民自治为制度基础。在当前村民自治的制度运作中,如何减少诸如沉重农民负担造成的村庄社会边界模糊,及由此引起的村庄共同体解体的问题,的确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是全国著名的先进典型,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杰出代表。40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局面。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华西村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相似文献   

14.
15.
以“乡风文明”为着力点深化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解放思想、提升理念,引领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当前,随着利益主体和利益分配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一部分农民思想上出现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变性的趋势。用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去占领和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开展多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非均衡发展是乡镇负债产生的根源之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矫正这一非均衡发展模式的根本措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根除乡镇负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而化解乡镇负债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今日华西     
华熙 《江南论坛》2007,(8):61-62
华西村,于1961年建村.40多年来,在吴仁宝老书记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信仰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共同富裕道路不动摇.华西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华西得到成功实践的过程.去年"七一"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接见老书记时说:"你好,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谢谢你,谢谢你!"  相似文献   

18.
刘勤 《开放时代》2005,(3):153-158
当前乡村社会的纠纷研究所面临的正是这一背景:现代化及现代化过程中,后发外生型国家通过国家政权建设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而呈现的纠纷。  相似文献   

19.
崇明县前卫村由于经济及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1992年开始建设生态村,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的同时,邀请了一批专家学者为其出谋划策,进行总体设计,传授科学技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现已建成了集工、农、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生态村,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纳入了协调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仝志辉 《开放时代》2002,(1):117-119
在费孝通的描述中,礼治维持着村落的秩序,教化权力形式正当其时,国家对村庄施行无为政治。这是传统的乡土中国。但现代化运动以来,国家权力开始深入村庄,甚至延伸到家庭,村庄再也不是天高皇帝远的自在田园,外来力量的涂抹使村庄不再呈现单一的性质。也许,这只是一种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