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我国创业板市场IPOs为样本,引入创业投资声誉对IPO折抑价理论模型进行修正,采用多元回归和两阶段回归方法,实证检验创业投资声誉与创业板IPOs初始收益和长期业绩之间的关系后发现:我国创业板市场中创业投资核证监督作用微弱;创业投资声誉对IPOs初始收益无显著影响;创业投资声誉对IPO后企业长期业绩有显著正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对创投声誉下的创业板发行制度建设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创业投资声誉为视角,选取创业板IPOs为样本,实证研究有无创业投资参与、创业投资持股比例、创业投资声誉对IPO初始收益和长期业绩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创业板市场创业投资核证作用微弱,有无创业投资参与、创业投资持股比例和创业投资声誉均对IPOs初始效应无影响,创业投资声誉凝聚效应不佳;有创业投资参与优于无创业投资参与的IPO企业的长期业绩,创业投资声誉对IPO后企业长期业绩有提升作用且显著正相关;本文同时从中国创业板市场特性和非理性投资行为视角分析了理论假设和实证结果差异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2010年在创业板市场上市的11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和经营增长四个方面的财务数据入手,对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前后的财务绩效展开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创业板上市公司IPO后业绩显著下滑。在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创业板市场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9--2012年25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432个IPO审计样本,检验审计质量与企业长期资本市场回报、投资回报率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应计利润和审计收费显著地表明了审计质量的高低,同时有微弱证据表明行业专长代表了较高的审计质量;事务所声誉与企业经营业绩呈正相关,但是与企业长期资本市场回报呈现显著负相关,该结果源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非效率性。总体上说,会计师事务所在IPO审计市场上起到了一定的外部治理效用,但仍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随着承销商等金融中介机构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金融中介机构声誉在IPO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金融市场财务报告舞弊案频出的背景下,本文以万福生科财务报告舞弊案为案例,归纳了相关金融中介机构的失职行为,分析了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声誉机制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过程中监督约束作用的有效性,揭示了金融中介机构声誉机制失效的原因。研究发现,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声誉机制发展得并不完全,即使有着较高声誉的金融中介机构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仍没有足够的激励促进其产生较高质量的监管行为,难以利用声誉机制规范金融中介机构行为,提高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本文为如何提高金融中介机构声誉机制的有效性,并借助金融中介机构声誉规范和监督上市公司财务行为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创业板2009—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在区分一级和二级市场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了风险资本、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一级市场上风险资本持股比例能显著削弱IPO定价效率,说明在我国"追求声誉假说"比"认证假说"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更大,而这一关系在二级市场中并不成立;一级市场上风险资本的声誉越高,IPO定价效率越高,而二级市场上的结论则相反;一级市场上高声誉的承销商能削弱风险资本持股比例与IPO定价效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但二级市场上并没有得到类似结论。总之,风险资本和承销商声誉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在一级和二级市场上不同,这一结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业板一级、二级市场的定价效率。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取2009-2016年深交所中小板和创业板申请IPO的企业为研究对象,探究风险投资行业专长对企业IPO审核通过率、IPO后长期市场业绩及财务业绩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高行业专长风险投资机构有助于提升企业IPO审核通过率,且这种提升作用在熊市期间更显著;高行业专长风险投资机构对企业IPO后长期市场业绩有正向促进作用,有助于抑制企业IPO后财务业绩波动,且上述影响在熊市期间更显著。机制检验发现,高行业专长风险投资机构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更好地发挥增值服务和监督控制作用,在投资前的筛选企业能力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2009年第一批在创业板上市的2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超募比率以及超募资金投向与公司IPO后四年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超募资金的多少以及投向与公司经营业绩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在对结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财务管理的视角提出遏制超募资金以及对超募资金进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A股市场2002争至2006年上市的312家IPO公司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中介机构(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声誉与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相关美系。结果发现:公司在IPO过程中存在盈余管理的情况,中介机构声誉与IPO公司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龚靓 《财会月刊》2012,(11):6-8
本文以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为样本,研究了IPO资金超募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新股发行制度敞开市盈率和对创业板的普遍高预期背景下,投资者的正向反馈效应和承销商的缺位共同造成了创业板市场高企的IPO发行市盈率和资金巨额超募,承销商并未起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提升市场信息披露效率和完善承销商声誉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中介声誉假说指出,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维护自身的声誉,会自发的对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有效地降低IPO抑价,从而使得投资者能够通过对会计师事务所声誉的判断考虑IPO定价的合理性。文章以我国A股市场2005年至2012年IPO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实施询价制度8年多的IPO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从A股总体市场来看,询价制度施行至今,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与IPO抑价显著负相关,高声誉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显著降低IPO抑价;这一结论在主板和中小板市场上得以验证,但是在创业板市场上,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喻凯  罗阳 《会计之友》2012,(30):67-69
文章以2009—2010年上市的153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全面分析创业板公司IPO前后一年的业绩变化,并探讨了募资规模高低与IPO前后业绩变化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创业板公司IPO之后的业绩显著下滑。  相似文献   

13.
股票价格吸收反映信息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或一个股票市场有效性的重要标志。创业板上市公司具有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与高收益的特点,其会计信息的披露一直受到各界关注,特别是随着创业板市场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投资于创业板上市公司。那么创业板市场的公司股票价格与其经营业绩有无关系,股票价格的波动能否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变化,成为了我们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4.
莫鸿儆  陈彬 《会计之友》2013,(1):100-106
文章以创业板IPO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了R&D信息披露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业板市场存在高抑价现象,但IPO抑价率从2009年至2011年每年都在下降;创业板上市公司R&D信息披露与IPO抑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在创业板市场公开发行股票的202家公司为样本,研究股权结构与IPO抑价的关系,发现创业板市场IPO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IPO抑价没有必然联系,而股权制衡度与IPO抑价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以2009—2015年中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风险投资对上市企业IPO后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对受资企业IPO后绩效有负面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风险投资的介入对企业筹资性现金流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对企业经营性净现金流量、管理费用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对企业投资性净现金流量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无显著影响。总体而言,风险投资的介入对公司筹资、投资、运营活动以及费用支出转化为企业业绩的过程起到调节作用,导致企业业绩下降。研究结果支持风险投资的认证监督功能,但风险投资发挥了"负向"认证监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雪 《企业导报》2011,(13):32-33
IPO折价现象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广泛存在。本文通过对国内外IPO折价相关文献的回顾,选取创业板上市的152支股票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计算未经市场指数调整的首日收益率和经过市场指数调整的首日超额收益率来估计IPO折价的情况。对IPO影响因素的选择分别基于新股发行情况、投机泡沫假说以及承销商声誉假说,选取5个变量与首日超额收益率进行线性回归。以说明,在创业板市场,IPO折价现象的产生并非发行人和承销商的有意行为,新股的供不应求和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导致了创业板IPO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本应充当资本市场“守门人”角色的IPO中介机构,却因利益驱动不惜牺牲客观公正和独立性,利用自身优势,为拟上市企业粉饰财务业绩,制造假象.本文以万福生科为例,分析中介机构在企业IPO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强化中介机构责任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着眼于二级市场溢价视角,以我国创业板市场发行的267只新股为研究样本,对异质信念、投资者情绪与创业板IPO首日溢价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异质信念与IPO首日溢价显著正相关,投资者情绪与创业板IPO首日溢价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我国特殊资本市场IPO初始收益高涨的形成机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0.
李德焱  刘筠 《价值工程》2013,(31):180-182
自创业板设立以来,创业板市场定价效率未能充分体现,创业板上市企业IPO抑价率较高,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IPO抑价率高于非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风险资本的持股比例、介入时间及持股机构数量都和IPO抑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