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1945~1955年苏联核工程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决策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系统包括3个部分:信息机构由苏联两大情报部门国家安全委员会和红军总参谋部情报局组成,负责搜集西方国家核武器研制的情报并由苏联科学家对其进行研读和评估;决策核心则包括斯大林领导的苏联部长会议和贝利亚领导的特别委员会,全权负责苏联核工程的各种事务的审议和决策;执行机构是部长会议下属的第一管理总局,具体负责领导苏联核工程的各个企业、科研机构等部门,完成部长会议和特别委员会下达的指示。苏联核工程的决策管理体系是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缩影,既具有较高的效率,能够在很短时间内推动苏联核工程快速发展,同时又表现出缺乏民主、体制僵化等缺点。  相似文献   

2.
印巴在1998年核试验后,成为拥核国家。两国通过核裂变材料的生产,不断扩大核武库的规模,以及购进和研制多样化的运载系统,致力于其核武器系统能力的提高。在核试验之后,印度公布了核原则草案,组建核指挥机构,逐渐形成基本的核战略。巴基斯坦虽然未公布明确的核战略,也通过报告形式,申明了巴使用核武器的基本原则。两国的核控制机制不同,核战略也在经历着演化、调整。核因素的出现及核战略的发展使得两国关系的前景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3.
今年6月,我公司应邀访问了苏联,先后到过5个州(市),与8个对外公司、5个生产企业进行了洽谈,受到苏联5个部级领导人接见,同市(州)级领导和企业领导等40多位同志进行了接触。初步了解到苏联在对外经济联系战略上的一些新变化。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后,战后40余年来的美、苏两极对抗消失了,出现了新的政治经济形式。从政治上说,苏联曾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民有很大影响。现在苏联崩溃了,瓦解了,这就迫使人们对前苏联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重新进行一些探讨。过去,大家都接受前苏联老一代领导人的看法,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帝国主义和无产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酝酿和周密准备,苏联工程科学院终于在1990年年底成立了。这是苏联工程技术界的一个较大的举动。现将搜集到的一些材料综合整理如下。一、成立大会盛况苏联工程科学院(以下简称工程科学院)是1990年12月22日在莫斯科正式宣告成立的,其组建单位为苏联国家科委、苏联科学院、苏联科学与工业联盟、苏联科学与工程学会联合会。该院的成立得到了苏联许多部门、科研机构和  相似文献   

6.
在苏联70年的发展历程中,起码存在过三种经济体制模式:“军事共产主义”模式、“新经济政策”模式和斯大林模式。而其中只有从“军事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是真正的经济体制模式转换,苏联在列宁的领导下创造出一个含有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模式。但遗憾的是,斯大林却抛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30年代建立了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经济体制模式。后来的苏联历届领导人也都在僵化、教条的理论指导下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斯大林模式的衣钵,从而使这种模式存在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面对旧体制惯性的束缚和世界新技术  相似文献   

7.
孙璐 《经济研究导刊》2012,(36):236-238
20世纪50年代,中国领导人眼中的苏联"领导权"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追随阶段(1949—1955),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对苏联领导者地位是绝对服从和仰视的;第二阶段为过渡阶段(1956年前后),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依然尊重苏联"领导者"地位,但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仰视,并且能够客观地看到苏联存在的种种问题;第三阶段为竞争阶段(1957—1959),这一时期中国领导人尤其是毛泽东对苏联领导权威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中国已经开始与苏联展开了争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的竞争。  相似文献   

8.
后苏联时代的政党转型和党派政治的建立既有大众价值取向的原因,也有共产党领导层个人利益考虑的因素。转型后共产党的后继党逐渐适应新的制度,巨变前改革力度越大,巨变后适应越快。另外,政党的社会基础越强,整个政党制度和政治体制也越稳定。  相似文献   

9.
1927年粮食收购危机发生后,苏联领导人分析了产生的原因,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其结局导致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相似文献   

10.
经过多年酝酿和周密准备,苏联工程科学院终于在1990年年底成立了。这是苏联工程技术界的一个较大的举动。现将搜集到的一些材料综合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认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可以界定为慈善类社会责任的一种,即企业将善举视为有利于改善企业长期利润和发展的社会责任管理理念和实践。其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为了保护股东利益的长期最大化,但因长期利益很难量化或验证,所以其驱动力有限。认真研究相关问题,如概念界定、产生动因、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等,对当代中国企业正确认识和管理企业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Sarah O'Hara 《Geopolitics》2013,18(1):138-160
In this article I examine the way in which resource conflict in the Caspian Sea Basin has become entwin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opolitical thought and ideas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I argue that Mackinder's inclusion of the Caspian in his original pivot was significant and that because of its considerable strategic importance control of the region was seen as crucial to all sides in both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struggle for control of the Caspian bolstered Mackinder's ideas which were influ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Cold War geopolitics.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desire to control the ‘heartland’ has been played out via the control of the region's energy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3.
Nuclear power plants and research reactors are vulnerable to acts of terrorism that could render safety systems inoperable and result in catastrophic releases of radioactivity. In addition, expanding civil commerce in weapon-usable forms of plutonium and uranium and deploying tactical nuclear weapons in areas where terrorists are active increase the risk of terrorists' building or stealing nuclear weapons or, even more likely, carrying out a credible hoax.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advanced industrialized nations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nuclear terrorism, the threat of which now is perceived as low. However, if terrorist groups become more determined, violent, and technologically advanced, as some experts anticipate, then the possibility of nuclear terrorism will likely increase with little warning. Nuclear terrorism, regardless of where it occurs, could have far-reaching consequences for economic stability and world peace. Western Europe is a region of continuing concern due to its high level of "nuclearization" – that is, civil and military nuclear development – and the presence of sophisticated terrorist organizations operating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This paper reviews potential dangers and available remedies based on the re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Task Force on Prevention of Nuclear Terrorism, on policy and technical studies prepared for the Task Force, and on follow-up research conducted by the Nuclear Control Institute, the Task Force's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变动、大调整时期,传统意义上的苏美“冷战”业已走进历史,“后冷战”时代的世界一时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在大国或大国集团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这样一个重大问题展开的全方位博弈中,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如何处理好中美关系关乎中美两国自身的利益,关乎国际大势的基本走向,实乃兹事体大。因此,极有必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基于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在“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中实现全人类福祉的高度,对中美关系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战术层面的缜密思考和战略层面的全面阐释。  相似文献   

15.
王殿华 《经济地理》2006,26(6):908-911
前苏联经济地理学的学术思想,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布局的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形式与方法大多来源于具有计划经济特色的前苏联模式。苏联解体后,传统的计划经济被市场经济所取代,俄罗斯的经济地理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了生产力布局理论。文章论述了苏联及俄罗斯生产力布局规律及原则等理论的演变特点,并提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布局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纵观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每个国家都有其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特点,在倡导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今天,认真分析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走出去”模式,了解全球化发展的轨迹,有利于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找到发展的机遇。同时,借鉴国外“走出去”的模式,对其进行适当的修改可以直接为我国企业所用。本文试图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撰写,沿着时代背景的发展,一直探索21世纪初的企业到国际化发展情况。本文选择了印度、韩国两个发展中国家,力求从上述国家的全球化模式、全球化动因、政府支持及当地背景等方面探索全球国际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美国受布什研发线性模型的影响,极其重视基础研究,认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最终将获得更多科技成果产出,并一直持续至今。20世纪70年代,日本受司托克斯总结的巴斯德象限影响,更多地重视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投入,在科技产出上获得快速突破。当前,我国更应该重视新巴斯德象限的作用,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政策倾斜,注重以新型研发机构或企业为载体的契约式、商品化基础研究,助力我国在原始创新上获得新突破,破解美国“贸易战”对我国高科技领域的封锁。  相似文献   

18.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型组织形式。随着现代科研院所的发展,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过程中,无论是角色定位、技术研发还是产业化途径都呈现出区别于以往院所和大学的新特征。以科研院所主导的国家级联盟--海洋监测设备产业联盟为例,聚焦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过程,分析院所在推进产业创新网络、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协同创新、产业发展目标协同等方面的特征,总结该类联盟成功运行的规律。结果发现,相较于大学和企业,科研院所主导的联盟拓展了协同创新范畴。其中,产业化协同创新是该类联盟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科技人员外流严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俄罗斯政府为了复兴科技人才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研人员工资待遇,制定青年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吸引顶尖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等。近两年来,俄罗斯科技人才数量及质量有所改善,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日益强大。俄罗斯人才培养及激励政策对我国科教人才发展战略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I introduce geographical specificity to world-systems concepts of core and periphery to develop a structuralist approach on semiperipher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economy. I apply this approach to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economic growth in Russia and east-central Europe since 1900. I find circumstantial support for Wallerstein's classic assertion that mercantilist semi-withdrawal is a potentially effectiv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emiperipheral countries and show that Russia raised its economic output above historical trend levels during the Soviet period. In contrast, east-central Europe fell short of historical trends during the Soviet period, suggesting that Russia's gains may have been made at the expense of its satellite empire. With the end of communism, both Russia and the countries of east-central Europe quickly returned to their long-term historical output levels relative to the core countries of western Euro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