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是金融机构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的重要内容。但由于受风险管理意识、组织管理体系、监测分析手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评级管理工作存在整体有效性不足,缺乏科学系统的评判标准和度量值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基层金融机构工作实际,探讨性的设计了金融机构客户风险评级管理指标体系,对如何改进金融机构客户风险评级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金融机构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是以风险为本反洗钱方法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在客户风险等级划分领域还没有系统、详细的方法和标准,本文从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分类管理工作的依据和原则出发,分析风险因素和风险评级方法,探讨风险等级划分标准和管理措施,为金融机构有效开展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3.
金明  程华南 《金融纵横》2005,(12):29-31
据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调查,目前.除部分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外,省内各家商业银行都使用其总行统一开发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对贷款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并把内部评级结果作为授信业务授权管理、客户准人和退出管理、授信审批决策、授信定价和授信资产风险分类的重要依据:对外部评级结果基本不用,主动委托外部评级机构对其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则更为鲜见。笔者认为,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满的临近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
金融机构基于洗钱风险的客户分类管理是指金融机构按照客户涉嫌洗钱风险因素或涉嫌恐怖融资活动特征,通过识别、分析、判断等方式,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订和采取相关风险控制措施的行为。本文在对金融机构的洗钱风险及其基于洗钱风险的客户分类管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金融机构基于洗钱风险的客户分类管理的原则、标准和措施.提出了运用其在反洗钱工作和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机构基于洗钱风险的客户分类管理是指金融机构按照客户涉嫌洗钱风险因素或涉嫌恐怖融资活动特征,通过识别、分析、判断等方式,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风险等级,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订和采取相关风险控制措施的行为。本文在对金融机构的洗钱风险及其基于洗钱风险的客户分类管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金融机构基于洗钱风险的客户分类管理的原则、标准和措施,提出了运用其在反洗钱工作和风险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客户划分风险等级是金融机构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近日,笔者在对辖内银行、证券、保险业金融机构调查后发现,基层金融机构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规范金融机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现代经济理论和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银行信用评级制度是商业银行风险预警的基石.它不仅有利于金融机构提高信息披露标准和增强透明度,优化投资结构,控制风险,而且有利于促进监管部门提高监管效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监管.促进信用评级业健康发展.对于强化风险为本的金融经营理念,完善金融监管体系,保护投资者利益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加入WTO及国内银行国际化,商业银行与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客户的业务往来逐年增加,对金融机构客户的风险管理就显得日益重要。由于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客户间的业务往来具有种类繁多.多为信用业务且时效性要求高等特点.因此依据国际惯例.目前对金融机构客户的信用风险管理一般由商业银行总行统一控制并采取每年依据对客户的综合信用评级给予授信额度(Credit Limt)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刘吕科 《金融纵横》2022,(12):86-91
随着商业银行客户评级结果应用的不断深入,风险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客户评级模型区分能力、准确性和稳定性的验证方法,提出了商业银行开展模型验证工作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商业银行客户评级模型验证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朱米均 《海南金融》2011,(9):55-57,66
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是有效防范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金融机构在工作开展中面临不小的困境,直接影响到金融领域反洗钱工作进程和反洗钱监管工作的有效性.文章从制度和执行层面分析了金融机构面临的困境,并从反洗钱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相应的突破路径,以期对金融机构的客户风险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日益严重的养老压力要求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以房养老模式应运而生。但该模式在我国试点效果并不好。除了传统观念束缚、产权制度不完善、市场环境不匹配等原因,还由于其存在诸多风险。本文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创新性地从定量的角度对住房反抵押贷款的风险进行评估,对各类风险的重要程度进行划分,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权重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从具体业务出发,对具体客户的风险进行定量化评级,为金融机构的客户选择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是金融机构按照客户涉嫌洗钱或恐怖融资活动的特征,通过识别、分析、判断、评估等方式,将客户划分为不同风险等级,并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制定采取相应风控措施的制度.其作为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的有机组成,是金融机构防范洗钱风险的重要防线,但在具体实践中无论是制度层面还是执行层面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不小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的有效性. 问题一:划分标准机构各自为政,缺乏全面性和规范性.金融机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是立法完善、行业治理、义务主体自觉履行的系统性工作,但目前我国反洗钱法律法规中对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规定较为简单,不利于金融机构在实践中操作运用.同时,除证券期货业制定了本行业的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工作指引外,银行和保险业尚未制定统一规范的指引,呈现出各行业法人金融机构自行制定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办法的局面,划分标准各自为政,缺乏权威性与规范性.  相似文献   

13.
一、信用评级工作存在的问题(一)金融机构对信用评级工作认识有待提高目前金融机构对企业信用评级还存在认识不高、工作不积极等问题。如在评信工作前期要求各金融机构主动做企业的工作,在自愿的前提下上报参加评级企业名单时,有些金融机构情绪消极,  相似文献   

14.
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作为识别客户的重要内容,是提前识别洗钱风险的重要依据,也是有效分析可疑交易的基础。近年来,由于人民银行总行推行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思路,强调防范风险,因此,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的有效开展,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资源对洗钱活动进行有效地防范,有利于反洗钱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怀化市银行业客户风险等级划分的现状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是指金融机构依据客户的特点或账户的属性以及其他涉嫌洗钱和恐怖融资的相关风险因素,通过综合分析、甄别,将客户或账户划分为不同的洗钱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的活动。根据《金融机构客户身  相似文献   

15.
持续客户尽职调查作为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系统中的一道重要程序,对金融机构履行身份识别义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机构通过持续尽职调查,实现客户接洽、客户识别、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以及异常交易评估报告等反洗钱各个环节的紧密结合,从而有效控制洗钱风险。本文尝试就持续客户尽职调查的概念、方法以及我国金融机构在现阶段开展持续客户尽职调查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客户信用评级的目标是客观准确地揭示客户真实的风险水平,对全行客户进行有效的风险区分与排序,在准确的风险排序基础上进行风险选择和风险安排,从而为业务发展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客户信用评级的准确性给信贷经营和管理工作带来十分重大的影响。自2009年大中型客户评级管理办法实施以后,建设银行河北省分行评级推翻率整体趋势下降,信用等级审定基本遵循了系统评级结果。  相似文献   

17.
张瑞德 《青海金融》2012,(10):22-23
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的划分能够降低反洗钱工作成本,提高可疑交易分析识别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是有效防范洗钱风险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金融机构在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上仍暴露出许多问题,为反洗钱监管工作带来了阻碍。文章立足实际,分析当前金融机构反洗钱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技术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林飞 《中国金融》2005,(19):66-67
按照“行政适当推动、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原则开展借款企业资信评级,是人民银行强化征信管理、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重要途径。从目前基层实际执行情况看,小企业融资面临由政府牵头.人民银行及各金融机构联合参与的资信评审(外部评级)和各金融机构自身组织的资信评审(内部评级)两种评级形式.前者从金融生态环境层面强化对企业信用行为进行引导,后者则突出通过构建风险防范体系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性,体现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原则。这种资信评级“双轨制”给基层小企业融资衍生的负面影响是。  相似文献   

19.
当前金融监管没有对金融机构实行综合风险评级制度,缺乏分类监管的依据和措施,本文提出了对我国金融机构风险评级的设想,并对相关指标的设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张蓉 《财会学习》2016,(11):210-210
客户身份识别是金融机构防范洗钱等外部风险的重要举措,客户身份识别的有效性决定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避免洗钱威胁。监管机构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来规范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工作,然而从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监测出的可疑交易线索看,金融机构客户身份初次识别方面仍存在一些操作困难,影响了客户身份识别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