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五大连池市是一个以旅游、矿泉、特色绿色农业为主的县级市,辖11个乡镇,现有农村人口14.6万人,农村劳动力6.8万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全面实施农业"三分战略强市,劳务输出富民"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进力度,在有组织规模转移、一站式优质服务、农民整体素质提升、高技能订单培训、网络化全程维权、农民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赵倞 《活力》2013,(12):14-15
五大连池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级市,现辖11个乡镇,105个行政村,农民家庭4.3万户、农村人口15.6万人、农村劳力8.3万个。2012年底全市转移农民总量4.9万人,其中常年转移市外务工农民3.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60元,其中农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  相似文献   

3.
赵倞 《活力》2010,(4):23-27
五大连池市位于黑龙江省北部.总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04个行政村。现有农村人口14.9万人,农村劳动力7.2万人。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做大做强劳务经济”的要求。几年来.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的精心指导下.在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有组织规模转移、一站式优质服务、农民整体素质提升、高技能订单培训、网络化全程维权、乡土人才培养、农民返乡创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鲁铭 《活力》2008,(5):14-14
五大连池市是一个因火山旅游、矿泉疗养而闻名的城市,总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05个行政村,现有农村人口14.6万人,农村劳动力6.6万人。近年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做大做强劳务经济”的战略部署,把劳务输出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大推进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4万人,  相似文献   

5.
新兴县地处广东省中部偏西,面积1500多点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0,72亩,45万人口中有38.9万是农业人口,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23万人。但就是这么一个经济尚属欠发达的山区县,近年来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走出了一条顿具地方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子,截止到今年上半年结束之际,县内12.3万农村富余劳动力中,有10.6万人实现了就业,剩余劳动力1.7万人,其中县内就业的占55.2%,劳务输出到县外就业的占44.8%。他们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之路怎么能够敲击越市呢?  相似文献   

6.
当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全球经济步入了一个风险释放的经济下行过程,我国经济发展在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面临严峻考验。事实上,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全球外部的冲击,而是自身结构不合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卢明 《活力》2009,(22)
一、强化组织,狠抓基础建设 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跨行业的综合工作任务.从2004年开始,国家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延寿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延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经管站,负责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8.
临漳县辖14个乡镇425个行政村,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59.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78万人,是个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近年来,为促进农民增收,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劳务输出和向非农产业转移作为一大富民产业来抓,按照“党委政府推动、劳动就业牵头、部门协调联动、社会齐抓共管、政策措施驱动,强化培训带动”的工作思路,围绕扩大劳务输出和向非农产业转移,全面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截至目前,已实现外输和向非农产业转移9.6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11万人的87.2%,劳务收入达5.7亿元,占全县GDP经济总量三分之一,劳务输出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劳务经济在郧西发展中抢人眼球。2004年至今,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8.6万人次,年均转移11万余人、实现收入7亿余元,在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增效中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0%、30%以上,银行存款70%来源于农民储蓄。郧西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劳务输出工作示范县”、“全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试点县”、“全省阳光工程示范县”等称号,其发展劳务经济的做法,央视作了专题报道,并在全国、省有关会议上交流。  相似文献   

10.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1、城镇就业增长受到明显抑制,就业压力增大。中国作为世界上第_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据测算,我国目前包括当年新增城镇劳动力和上一年结转下来未能就业的有2400万人,而每年提供城镇就业岗位只有1200多万个,再加上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大约800万人,劳动就业的供需缺口依然十分庞大。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从总的方面来看,基本保持着稳定甚至在某些方面略有改善的状态。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冲击下,  相似文献   

11.
王琪  陈莉  史维学 《活力》2010,(4):I0002-I0002
2010年,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办公室将继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思想认识。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全民创业是经济发展之基、农民就业之本、农村崛起之途、农业和谐之策”的理念,大力开展培育壮大农村市场主体、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农民创业大户。坚持以农村产业大户带动农民就业创业、以农民就业创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弘扬农民创业精神、培育产业创业主体、拓展农村创业空间、加强农民创业服务为重点,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活力,为把五大连池建设成为中国北方独具魅力和商机的“矿泉旅游名城,休闲养生之都”而努力。  相似文献   

12.
湘乡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是传说中龙的故乡,又称龙城。全市总人口90.8万,其中农业人口78.4万人,有农村劳动力57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0%以上。几年来,湘乡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实施劳务经济富民战略,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3.
赵倞 《活力》2011,(9):21-21
近年来。五大连池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在省、黑河市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劳务输出减灾脱贫、技能培训稳定致富、自主创业成功发展”的工作理念,狠抓宣传发动、市场对接、教育培训、转移服务、创业指导等关键环节.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特别是在推进农民创业方面。充分显示出稳定农村、富裕农民、惠及农业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源  金彦平 《乡镇论坛》2009,(11):27-27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的外出农村劳动力遭遇招工难,此时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就尤为凸显。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也使得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无法有效地转化为人力资源。而发达国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三位一体通力合作,一方面需要国家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扶持企业发展的力度,创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要靠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企业缺工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作为拥有800万人口的人力资源大市,盐城市开始出现企业缺工的现象,一方面说明近几年全市农村劳务输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效显著,另一方面也需要盐城市改变劳动力转移模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更多的优质劳动力为本地经济发展服务。为此,就全市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了调研,提出全市上下要切实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劳动力流动的合理引导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湖南是劳务输出大省,1200万劳务湘军中有900万人出省务工。今年下半年以来,因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农民工返乡人数明显高于往年,并呈持续上升趋势,给城乡就业带来很大压力。湖南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及时研究部署应对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行动,快速打出“组合拳”,全省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主席的故乡湖南湘潭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2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万人.现有农村劳动力123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以上。为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湘潭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卜号文件以及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精神,全面实施劳务经济富民战略,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9.
安庆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市,2005年末全市共有乡村人口512万人,农村劳动力达306万人。农村劳动力过剩,人力资源闲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就业、制约了农民增收。近年来,安庆市劳务输出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统筹城乡发展,将劳务输出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来抓,使得该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已逐步形成规模,并渐趋稳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人口问题是事关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我国农村人口失控问题必须从转变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教育方式及社会保障入手,逐步消除城乡生存方式的差别,以此促进农村建设,达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