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喜军 《活力》2005,(9):6-7
今年,国务院把伊春确定为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国家的这一重要决策为长期陷入“两危”困境的林业资源型城市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为林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关于转型的要求,从林区经济结构、体制机制、产业基础、社会条件、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精心组织,抓好试点,通过林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林业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步伐。在具体步骤上,主要是实施“六项工程”,实现“六个转型”。  相似文献   

2.
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赵景海 《城市发展研究》2006,13(3):86-91,106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经历了生产力布局研究、工矿城市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三个阶段.目前已形成了以"转型"研究为主、多学科、多角度的资源型城市研究.本文从资源型城市问题的成因及其机理、城市转型、经济转型、资源型区域的城市化与城市空间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对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几个方面总结了我国资源型城市目前的主要研究观点.  相似文献   

3.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问题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发展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而转型成本的研究是资源型城市转型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文章从转型成本构成、转型成本支付、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分析入手对城市转型成本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我国资源型城市顺利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前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进程中,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在当今社会中步履维艰,而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更是举世瞩目的难题,我国相当一部分的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发展的问题。文章以河南省的资源型城市——平顶山为例,分析资源型和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同时因煤炭、铁矿石等资源而受资源瓶颈制约发展,并在多年来,煤炭产业弊端越来越多,产量逐渐减少,结构不完善,缺乏活力等症结制约城市发展的现状下,探讨迫使其进行产业转型的方式方向及其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理念的转变,"双碳"目标的出现以及"十四五"发展计划的全面实施等都促使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是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还存在城市既有利益将发生变动,产业结构面临全面调整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城市转型发展困难重重.文章以煤炭型城市为例,从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影响因素、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面临的挑战、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策略研究四个方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及路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发展成绩显著。东北师范大学资源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支大林指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正处于关键的攻坚阶段.这既需要国家持续的财力支持.更需要尽快建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从2001年阜新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纳入国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许多资源型城市面临城市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及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讲目前所步及的最敏感、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土地利用,尽快进行经济转型是最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办法,编制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加强资源矿产区土地的复垦与整治工作、提高全社会对土地集约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激励机制、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技术创新与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城市,资源型城市会因“矿竭城衰“形成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要解决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以技术创新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都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问题,进行旅游开发是实现产业转型的便捷路径。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与旅游产业之间有着良好的对接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归纳出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遵循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是世界性难题。我国近年来关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理论界讨论的焦点。金融具有极强的杠杆效应,是支撑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力量。文章以唐山市为例,分析其经济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严峻的经济发展压力,其产业结构、财源结构、城镇体系、文化生态呈现强烈的"锁定"特征。破解资源型城市锁定性发展困局的对策是,建立景气预警机制,及时规划城市转型,不要等枯竭了才转型;依靠科学决策,发挥政府在城市转型中的主导作用,创造城市转型大环境;建设长效机制,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良性循环;从实际出发,顺利启动产业转型,避免产业发展被边缘化的危机;广开财源,多渠道解决城市经济转型的启动资金;以社会稳定为目标,重塑区域文化,实施创新驱动策略,走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开采阶段和依托关系两个维度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进行特征分类,基于SWOT分析和协同理论,考虑不同类别资源型城市的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地域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协同关系,探讨优势延伸、优势组合、优势互补和优势再造等四种转型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武润强  李未 《中外企业家》2009,(18):172-172
在我国,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界定标准划分,资源型城市有118个,有一大部分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现今对资源性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此,对于刚起步的资源型城市和正在发展中的资源型城市却研究较少,就算有所涉及,研究的方向也主要偏向于单一的转型阶段,在吸取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归纳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合理步骤。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因其建立与发展模式的特殊性,区域内城乡二元结构更为明显。城乡关系失调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中一个重要的障碍,协调城乡发展对转型中的资源型城市意义重大。本文以甘肃省白银市为例,从资源型城市城乡关系特征出发,通过分析白银市城乡发展失调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城乡协调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剩余劳动力、改善民生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源型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即要坚持三个结合,并针对白银市情况给出了几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王义光 《活力》2010,(23):16-16,18
在我国426座资源型城市中,处于成长期的占19.3%。处于成熟期的占68%,处于衰退期的占12.7%,而煤炭资源型城市有63座,大多处于衰退期。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所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代表,如果中国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能够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突破,那么,很多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经济转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勃利县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同样迫切地面临着经济转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转型路径研究——以绍兴古城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面临着城市功能重新定位、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发掘历史文化名城的资源价值,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休闲度假价值,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业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绍兴古城为例,从古城休闲度假旅游体系的构建出发,探讨古城旅游产业由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型的发展路径,包括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产业的...  相似文献   

17.
东北是我国聚集资源型城市最多的地区之一,随着资源开采的加剧,资源型城市的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威胁。本文以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为样本,运用博弈论的分析原理,探索加快东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财政支持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雪松  陆铁男 《活力》2003,(10):21-22
当前,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推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是我省的热点。在全省的经济构成中,煤炭、森林等资源型城市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程度和经济转型力度关系到全省的经济发展。面对国家给予的历史性机遇。资源型矿业城市如何加速调整、加快转型,成为我省上下关注的重大问题。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鹤岗市市长付会廷同志。  相似文献   

19.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滞后和转型困难已严重制约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关键是替代产业的选择。作为关联性极强的旅游业,是许多资源型城市发展替代产业的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以大同市煤矿旅游城市的开发为例,提出了对工业旅游地和工业遗迹的形象进行改造、多样化的具体开发和建设工业文化生态旅游城市等措施,使旅游业成为大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一种新型替代产业。  相似文献   

20.
资源型城市是按照“一矿一城”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即依托一个国有大型矿山企业,建立一个城市。建国50多年来,我国依矿建成了300多个资源型城市,甘肃也不例外。嘉峪关市、金昌市、白银市就是依托国有大型矿山建立起来的资源型城市。这些资源型城市在甘肃和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这些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或市场的原因,支柱产业开始衰退,新型产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因此,发展接续和替代产业、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是摆在资源型城市面前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一、资源型城市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