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微信信息不论长短、形式,只要符合作品的构成要件即属作品,理当享有著作权。微信转发是作品的传播方式,但若不遵循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就可能侵犯微信信息作者的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著作权法宜结合微信转发行为的特性,对微信转发作出不同于一般作品使用的专门规定,尤其是微信转发构成侵犯著作权的抗辩事由。  相似文献   

2.
《价值工程》2013,(8):205-206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信息网络传播成了传播作品的重要传播途径。信息网络传播涉及到一系列新的对著作权保护与合理限制的问题。本文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保护与合理限制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在中国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浅析信息网络传播权。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产物,"网游"这一新生名词在互联网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信息时代产物的一分子,网络游戏集"万千技能"于一身,其中的著作权关系对传统著作权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游戏属网络技术产品,可归于著作权法作品的范围,基于不同表现形式的组成部分,著作权法可给予不同的保护,根据创作的方式,网络游戏作品应属于职务创作作品,其版权为游戏公司所有.传播过程中作品著作权人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电信运营商作为作品在远程传输的传播者,同样享有传播者的领接权.网络直播中,不同直播方式产生不同直播面,基于直播画面的性质,可构成新的视听作品,其版权根据论者与网络平台的关系,为职务创作或直播平台所有.客户端中,用户对游戏的升级改造产生游戏模组,出现新的版权关系.本文以以上几方面作为基点,初步解析整个过程的版权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岳峰 《价值工程》2010,29(11):247-249
人们谈及作品的特征,总会提到作品具有"无形性"、"可复制性"、"非损耗性",这些可以归纳为作品的自然属性。作品是一种形式,手抄本时期的作品并非不具有"可复制性",可是手抄本时期作者可以控制基于作品价值而产生的利益,因此社会不需要著作权法来调整相关各方的利益关系。印刷机产生后,著作权法之所以产生,并不是由于作品的自然属性发生了改变,而是由于作品在传播中难以被作者所控制,即作品的社会属性发生了改变。在数字网络技术条件下,作品可以通过对作品设置技术措施控制作品。网络条件下作品的自然属性没有改变,而作品的社会属性却发生了改变,因此合理使用制度以及著作权法必然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企业经济》2014,(10):185-188
表演权的产生,打破了传统著作权法中复制权一统天下的局面,著作权制度被引入新的公共演出市场和演绎市场。随着公共播放市场的兴盛,表演权制度不断扩张,机械表演权、广播权等相继产生。表演权的扩张,本质上是将作品的无形再现行为纳入到著作权保护范围,体现出对著作权人合法权益的维护。我国《著作权法》第53条是关于复制品的合法来源之辩,鉴于该条的自身特点及表演权的扩张本质质,《著作权法》的这一规定宜修改为授权形式合法之辩,以扩大适用于表演行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证券法本身虽不断完善,但仍难以尽善尽美.本文讨论的是在我国《证券法》第47条中的归入权的行使问题,以报喜鸟短线交易案为视角,引申出提出归入权行使的低效;其次是考虑到章程在一定意义上作为"软性商法"能够更好的适应证券市场的实际,应当被足够重视;最后讨论基于上市协议的"约定监管路径",这样以证券法为基础,能很好的适应证券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促进资本市场的合法合规.  相似文献   

7.
王娜 《企业导报》2013,(8):172-172
P2P软件一般用户对于著作权保护作品的传播的现实特点,使其很难归为合理使用的范围,涉嫌侵犯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而对于P2P软件提供者和服务商,其在作品传输过程中所起的帮助、诱导等推动作用,可能使其承担间接侵权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宋闯 《企业导报》2012,(14):247
在数字化的浪潮下,大学图书馆纷纷开始建设自己的数字化资源。但大学图书馆自身的公益性,使得传统著作权法严重制约了大学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大学图书馆在建设数字资源过程中将会面临侵犯著作权人的复制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种种风险。  相似文献   

9.
杜珂 《企业导报》2012,(10):154-156
1997年刑法典修订将特殊防卫权确立下来,是立法者结合我国当时的社会总体治安状况,在衡量各方利益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目的就是为了更加有效的打击严重的暴力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从现行刑法规定的表述问题展开,对"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同时,建议法条中增加特殊防卫权举证责任的条款。最后,结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实践,提出可以适当引进"撤退原则",以便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何嘉欣 《现代企业》2020,(3):114-115
一、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理论缘起著作权合理使用是指非著作权人未经著作权人的允许而以某种合理的方式使用其作品。这种法定规则之下许可机制之外的非侵权性作品使用,是著作权法二元结构的典型。它通过规则的建立便于作品许可机制之外的非侵权性利用,划分了著作权人的权利边界与使用行为的合理存在空间,明确了著作权法对于作品自由使用的空间,从而鼓励著作权人之外的主体对于作品的使用,以实现著作权法的促进作品传播创作。  相似文献   

11.
徐建凤 《英才》2012,(1):48-49
"放开原油、成品油进口权",成了民营石油企业的集体呼声,而放开进口权的背后,则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石油管理体制"。两大石油集团连连叫亏的炼油业务,非但没成为"烫手的山芋",反倒成了被人争抢的"香饽饽"。  相似文献   

12.
在合法的房屋转租合同中,次承租人与承租人、共有人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的权利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对此问题,我国现行合同法未作出明确规定,本文在分析优先购买权概念的基础上,对如何协调各优先购买权人的权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是一个最易引起争议而又难以被人理解的规则。为保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好地履行《TRIPS》的规定,我国对著作权法中的合理使用作了重大调整,部分缩小了合理使用的范围。文章通过阐述《著作权法》在我国的发展和合理使用中的"复制权"在西方的发展,对我国合理使用制度的调整及有待完善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吕喆 《财会月刊》2012,(34):61-63
本文基于巨化股份CDM项目的成功案例,分析了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下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问题。CDM项目下碳排放权出售方的会计处理具有"发展中国家特色",本文认为CDM项目本身更像是一台生产特定商品"碳减排量CERs"的隐形的生产设备,碳减排量CERs最终作为"存货"出售而非"无形资产",对于CDM项目的成本则作为存货生产成本进行核算。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颁布的第一部著作权法,且于1991年6月1日起施行。著作权法的实行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景德镇是举世闻名的瓷都,对我国及世界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但由于作者自身保护意识缺乏,近年来景德镇陶瓷行业也面临一些新的侵权问题。本文以景德镇陶瓷市场为例,着重介绍著作权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目前我国碳排放缺乏具体准则指导的现状,文章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碳排放的分配、确认及计量从产权会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应该考虑各地区人口基数、经济发展状况及增量、受管制企业的行业特征及数量变化,并结合各地区的历史排放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等因素,将碳排放权在各地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可将碳排放权确认为"环境资产"、"投资性环境资产",并参考无形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尝试解决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问题。  相似文献   

17.
裴绪胜 《价值工程》2010,29(14):239-241
本文界定了公司归入权制度,指出这种制度设立的目的是防止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对忠实义务的违反,以及防止内幕交易的发生。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归入权行使的条件和行使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归入权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8.
实践中存在大量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利益的纠纷,《公司法》对此类纠纷的相关规定尚不完善,实践与理论上存在很多争议。基于对北大法意06年之后案例的总结,公司归入权行使的对象除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外,应引入受益所有人为公司归入权行使的对象;对于提起股东代表诉讼,应有所限制防止滥诉;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19.
实践中存在大量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损害公司利益的纠纷,《公司法》对此类纠纷的相关规定尚不完善,实践与理论上存在很多争议。基于对北大法意06年之后案例的总结,公司归入权行使的对象除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外,应引入受益所有人为公司归入权行使的对象;对于提起股东代表诉讼,应有所限制防止滥诉;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相似文献   

20.
论投稿的法律属性与著作权法相关内容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稿多投,是指作者将自己享有著作权的某一未发表作品同时或在特定时限内投寄给多家报刊杂志社或出版社等并希望被采用的行为.传统观点认为,一稿多投是一种不道德行为,媒体出版部门一贯反对,同时,也有人指出,这也是一种违法行为,危害严重.但是,面对生活中此种现象屡禁不止,而且呈现愈演愈烈趋势时,也有人分析说,此虽违法,可事出有因,有其一定的合理性;更有学者质疑:"著作权法并没有直接设定‘一稿多投违法'的刚性条款",按照法无禁止即合法的原理,一稿多投不违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