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从TCL、联想到不久以前的海尔、中海油,当这些中国企业勇敢地投身到海外并购战中历练的时候,他们的气魄一度让有些人欢欣鼓舞地认为,海外并购的"中国世纪"已经到来了.姑且不论这种"中国世纪"的说法是否精准,但有一个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舞步正渐渐移到全球并购舞台的中央.  相似文献   

2.
从美国根据地到英国、加拿大、韩国,一直到中国,每周有1亿多人光顾沃尔玛在全球的商场.世界第二的法国家乐福已在世界各地开办多家连锁店.麦德龙、伊藤洋华堂、百盛等实力雄厚的海外兵团也纷纷登陆中国,抢滩市场.透过硝烟,可以看到零售市场正兴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而洋巨头无疑是这场革命的始作俑者,或者说他们更像是催化剂,加剧了我国零售业的膨化发酵.沃尔玛、家乐福、大荣等零售连锁商业巨头,在我国零售市场上激情演绎,深刻改变了我国商业市场形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及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FDI)的主要方式.在党中央提出要"走出去"的战略下,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也参与到并购行列当中.本文从目前中国的并购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企业应如何进行海外并购.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最近几年,整个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中国浪潮的冲刷!一批有胆有识、锐意进取的中国公司,掀起了一波海外并购的凶猛浪潮。最新的一例是,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一举跻身全球500强的行列。美国《商业周刊》赞叹道:“一个西方的‘金字招牌’居然被一家中国企业并购,不可思议。当然,这同时也是一个信号,那就是各个市场的全球化已经真正到来。”与联想同行,这一支血气方刚的中国国际化急行军已经具有了壮观阵容,包括:TCL、上海汽车、京东方、盛大网络、格林柯尔等,这一群世界市场竞争者,已经开始与…  相似文献   

5.
王馗  高天惠  胡峰 《亚太经济》2022,(1):93-101
从并购动因和并购影响两方面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行为,结果表明:就并购动因而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表现出明显的市场寻求、资源寻求以及战略资产寻求特征;从并购对于目标企业的影响来看,在中国企业并购之后目标企业员工平均薪酬有所上升。进一步地,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美国企业进行对比发现:在市场寻求和资源寻求方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与美国企业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并购之后,中国企业对于目标企业多个维度的财务指标并未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与美国企业不同的是,中国企业更注重目标企业专利而较少关注其财务表现。  相似文献   

6.
传统与商业     
从商业到文化,从文化到商业,其本身的逻辑并非悖论。一个多世纪以前,被称为"美国文明之父"的爱默生曾大胆地宣告:"我们倾听欧洲优雅的艺术女神的声音,已经为时已久。"字里行间,爱默生表达的,是基于美国文明构建的文化信心。这种气魄与胆量,足以使拥有五千年文明与文化之国度深思。爱默生不仅惊醒了很多美国人的幻梦,也抹去了他们眼前欧洲文化的阴影,从而开始关注自己的美国文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周刊》2006,(8):12-12
与2005年一样,美国和日本提出的“警惕中国论”依然是2006年度东北亚地区国际政治的话题。今年1月,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了1700美元,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已经超过法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五,这将使西方国家的“警惕中国论”进一步抬头。不久前,美国在国防报告书中指责中国以经济增长为基础推行军事和政治大国路线,日本也加入到美国指责中国的行列。  相似文献   

8.
走进北京几大商业部落.是美国人都有一种亲切如归的感觉,因为货架上摆放着各种美国知名品牌的商品。从可口可乐到高露洁、汰渍,从耐克、李维、雅诗兰黛等等品牌商品到麦当劳、肯德基.要不是价格的巨大落差和停车的场地太小,一个美国人在北京时会以为就是置身于他自己家乡的密尔沃基的小村镇。那里的货架上也是这些商品,其中干黄酱来自北京,可口可乐来自亚特兰大。说起来,美国还不是什么品牌大国。但是对于有政策性优势的美国来说,却是品牌强国。进入中国日常生活领域的美国品牌正在向我们进行挑逗。为什么中国就不能拥有一个强势品牌?中国入世对全球商业的开放,意味着国外品牌在中国找到更为舒适的环境与土壤,但是与此同时却少有中国品牌能够打入海外市场,难道中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经济复苏迟缓的背景下,中国海外并购面临重要契机,同时也蕴含巨大风险。如果将评价海外并购成败的时间节点扩大到并购后,那么并购后营运情况不良的海外并购都应当被认为是失败的。目前中国的对外并购存在对海外项目的扭曲需求、对市场不熟悉的过高溢价、并购战略落后、管理层虚荣倾向与责任机制缺位以及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不利影响等失败因子。因此,有必要从中长期目标失败的原因来研究如何优化升级本国海外并购战略。  相似文献   

10.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的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实施跨国并购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参与进来,实现了跨国并购的普及.美国次贷危机之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那么在这种环境下的并购行为动因是什么,面临的风险有哪些,企业实施跨国并购对财务绩效究竟有何影响,政府和企业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些问题都是本文所要探究的.  相似文献   

11.
距外资全面进入中国金融业还有不到300天的时间,而中国的银行并购已经成为华尔街投行最热门的生意。同时,国内银行并购也备受人们关注。目前以行政安排化解危机的并购动机和自主逐利性商业动机正相互交织,由此形成并购动机的“中国特色”。各方角度不同、观点不一,但无疑,中国的银行业即将遭遇着史无前例的并购热潮。  相似文献   

12.
李欣  李娅 《山东经济》2006,22(3):131-134
中国企业到国外跨国并购成了国际媒体热门话题。但并购谁,怎样并购,如何保证跨国并购的成功率,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主要论述中国企业到美国跨国并购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中国企业尤其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西方发达国家并购中国企业为主的格局也开始转为双向互动式的并购浪潮。中国企业的并购范围不断扩大,从国有企业到民营企业,从实业到资本,从能源资源到高新技术,从传统行业到金融行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作为移民到美国土地上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早期,他们多居住在唐人街,相对独立于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他们的后裔中也没有出现过大科学家、大作家。但是,这种情况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个变化是由一群中国留学生引起的。截止一九八○年,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获得物理学位的已经超过一千  相似文献   

15.
从1985年到现在,已有300多人次的美国学者先后来到邹平县进行社会考察,其中包括政治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环境学家等.他们考察的地域范围涉及全县绝大多数的镇(办)和县直部门,累计考察接近4000天次,接触各类考察对象2万多人次.他们考察的学术成果,通过演讲、发表文章、出版专著等方式在美国传播,有效地增进了美国对中国社会的了解,改变了美国社会对中国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沈强  程玉 《产权导刊》2004,(5):58-60
有人预言,西方百年并购史将在中国未来10年内上演.事实证明,中国的并购额在过去五年里每年都以70%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并购在模式与规模上都无法与国外并购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7.
路程 《沪港经济》2005,(9):53-53
大规模参与国际化并购交易在刚刚过去的几周内,两个来自中国的集团公司差一点就在美国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并购。现在,这两笔交易都出现了问题:中国青岛的家用电器制造商海尔,原先打算兼并美国家电巨头美泰集团,但在面对美国惠尔浦给出更高的竞价时,海尔最终退出了竞标;另外,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对其竞争对手——美国优尼科石油集团的兼并,在华盛顿这个政治高度敏感的城市最终宣布搁置。  相似文献   

18.
有人预言,西方百年并购史将在中国未来10年内上演。事实证明,中国的并购额在过去五年里每年都以70%的速度增长,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三大并购市场。但与国外相比, 我国并购在模式与规模上都无法与国外并购相提并论。并购模式多局限于“财务型并购”与政府主导的“撮合型并购”, 由产业资本自发地通过市场化力量成功实施的“战略型并购”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并购的20年历史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个时期.中国的并购呈现半行政化的特点,是以"保定模式"和"武汉模式"为典型的政府干预下的企业合并.第二个阶段.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大规模的重组并购,大体上是半市场化的运作.第三个阶段.从90年代一直到现在,股份制的推出,资本市场的建立,都给企业兼并搭建了平台,中国的并购开始进入全市场化的转型整合期,中国的所有企业,在这一时代,都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重组.  相似文献   

20.
“我们到中国寻找‘聪明脑袋’来了.”来自美国的卡罗尔博士此次中国之行成果丰硕,他们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公布科学难题,用巨额奖金悬赏破解者,已经有5000多位中国的科学工作者应声“接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