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心城市向心力不足等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是制约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经济结构和城市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必然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型。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的中国城市都经历了由服务性城市向生产性城市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的城市改革,使城市在区域中的中心功能地位得到强化,部分城市开始从生产性城市向服务性城市转型,服务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空间结构也经历了空间重组和功能转移。本研究运用北京市1949-2010年第三产业各部门增加值数据和主要时段第三产业用地空间布局状况,从产业链、产业支撑、产业融合和服务外包四种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入手,分析了服务经济作为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的内在机制和空间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科学合理的空间结构不仅能够促进区域资源高效利用,还能够有效避免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资源稀缺等“城市病”,是区域发展的“调节器”和“助推器”。首先从规模分布、中心结构、空间联系、紧凑性四个维度选取城市规模基尼系数、城市首位度、经济联系强度、空间紧凑度四大空间结构指标对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进行测度;其次,运用优化后的Super-SBM-Undesirable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构建基于区域空间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关联分析模型,并分别基于长江经济带整体视角、11省市个体视角分析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与可持续发展间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空间相互作用原理为理论基础,模拟义乌批发业成长促进其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动态能力,并进行协整检验,表明批发业成长推动义乌市城市化水平提升的动能具有短期和长期作用.其动态能力表现为批发业的成长推动义乌市人口与空间规模扩张,促进城市空间结构进行整合和优化,各种资源和要素集聚能力增强;集聚作用驱动城市空间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提高、空间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从而增强了城市功能,促进义乌市影响的空间范围扩大,导致城市空间结构在更大的空间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区域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关系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演化.长期以来,我国三次产业之问与城乡之间的非有效联动发展导致了城乡经济空间的二元割裂,而这又进一步制约了产业的升级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现阶段,三产互动已成为提升产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此为基础和重要内涵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在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空间从大...  相似文献   

6.
2010年底,国务院设立山西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试验区,太原市作为这一全国最大试验区的中心,面临着探索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任务。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区域和区域中心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揭示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对太原市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太原资源型区域中心城市发展得五大对策:优化重组产业空间结构;强化经营城市理念,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进一步加大对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实施太原、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大太原经济圈;建设现代物流体系;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城市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多城市空间组合体是21世纪最为重要的区域经济现象和经济力量,包括城市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区域与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分支的区域科学,对多城市组合体的界定、成长和空间结构演化等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在区位差异、城市功能互补以及各学科理论整合等方面还有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城镇空间结构是城市功能组织在地域空间上的投影,是城市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地域上的空间反映。淄博市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组群式空间结构。审视目前淄博市城镇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条件,对于促进其空间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淄博市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条件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淄博市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其煤炭、水等自然资源的分布及其组合状况,直接影响着淄博区域产业空间结构的形式和内容。目前区域空间结构内容较为丰富,结构也比较紧凑。淄博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但由于开发较早,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9.
城市空间结构,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形式。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诸如地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经济学等都对城市空间结构有所研究。各学科研究的角度不同,故难以形成统一的概念表述。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国内众多学者认同把城市空间结构划分为城市外部空间结构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文章基于区域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进行综述,探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并对其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把郑州建设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分析郑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基础上,总结其演变特征和影响其演变的主导因素,认为郑州由"一心两片,铁路分割"的双"V"字形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到"双核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是受到地形地貌、交通、经济、决策、重大项目和历史延续因素的影响。从郑州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现代产业空间发展、生态屏障空间、郑州都市区空间结构和城市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构和优化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基于引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凝聚子群分析,对31个省(区、市)的创新产出空间联系进行探究,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主要集中于京津冀和长三角一带,呈现出严重的分布不均状况,具有较强的区域集中性和空间依赖性;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作为区域创新产出引力较强的节点省(区、市),对周边区域的创新产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总体来看,省域创新产出空间联系并没有形成贯穿东西南北的交叉网状结构,中心省(区、市)数量较少且分布不均,辐射范围有限。基于此,提出加大区域创新投入、减少区域创新产出联系的政策性障碍、营造区域创新产出联系的良好环境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长三角区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通过聚类分析,证实了苏浙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等级层次;以三地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呈现以苏浙为制造业基地、上海为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辐射当地和周边制造业,其"中心效应"拉动了整个区域的经济功能。研究结论为大都市圈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采取错位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参考。  相似文献   

13.
港口是水上运输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极为关键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也是改革开放事业的前沿阵地。正因如此,若想真正的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港口分布的规划和建设便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文中从客观的现实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相关理论成果,对于我国重要的港口地区,尤其是环渤海港口群、长三角港口群和珠三角港口群等区域的港口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且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等现代理论对目前我国港口空间格局的成因进行分析,最终对我国港口空间格局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能够促进我国港口建设的发展,最终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动力,并且为学界和社会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与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汪德根 《城市发展研究》2007,14(1):21-26,32
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苏州市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及优化问题;首先,按照城市旅游地生命周期,阐述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在不同阶段的演变形态和特征,在开发阶段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为单节点的凝聚模式,在成长阶段为多节点并存的放射模式,在成熟阶段为板块旅游模式;其次,实证分析表明,苏州市目前旅游空间结构处于放射模式阶段,不利于城市旅游进一步发展,通过旅游线路体系的完善和空间结构的优化,苏州市旅游空间结构演变为理想的板块旅游模式.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经济圈物流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湖斌 《物流科技》2009,32(8):14-17
文章通过对长三角1990~2006年各个城市物流货运量的分析,探讨了长三角经济圈物流联系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变动趋势.并以此来推断长三角区域物流空间结构演化的趋势。研究结论显示:长三角区域物流货运量在地域分布的时间变化上.呈现出非均衡——相对均衡——非均衡——相对均衡的发展趋势;同时,长三角区域两大货运物流体系具有体系强化与融合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的功能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长三角城市群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全球功能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由此,长三角城市群地区应从三个方面提升功能:一是核心城市上海的高端国际化功能,二是长三角城市群地区的深度一体化功能,三是长三角城市群向长江下游延伸的空间拓展功能。三个功能的提升互为关联,开拓长三角城市群科学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比较长三角地区国家级开发区与城市的空间效益情况,研究国家级开发区设立的合理性及当前的发展状况,客观评价长三角国家级开发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并分析探寻影响其比较效益的主要因素以及提高的策略和抉择,为科学规划开发区和城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协作态势下的承德市旅游空间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涉及的内容复杂,从剖析旅游地之间的关系入手,指出区域旅游要实现"共赢"的发展局面,必须走区域旅游竞合发展之路.承德市地处环渤海区域,随着"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的形成以及环渤海地区旅游协作的进一步发展,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的驱动下,承德市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必将发生变化.从区域竞合态势、市场需求特征、区位特征、交通条件的角度,分析了"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对承德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重新构建了承德市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diversity of a region's knowledge stock and its balance between knowledge-based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are both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variations in the rate of new business formation across spatial areas. An empirical study of new firm formation across 408 local unitary authorities and districts in Great Britain over the period 2001–2007 is presented, taking explicit account of the interactions amongst spatial units through an econometric modelling procedure involving maximum likelihood spatial models and alternative spatial weighing matric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both related and unrelated knowledge diversity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rate of business formation, whilst aggregate local economy-wide industrial and ethnic diversity has no impact; the division of the knowledge stock between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 is also significant, with services having a positive impact on new business formation in contrast to a negative impact for high-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There is also some support for the view that low wages and economic inactivity constrain new business formation, whilst a competitive regional environment has a positive impact. The results imply that polices should be aimed at creating a diverse set of knowledge-based industries rather than specialization in a narrow ran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