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乡实现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消除制度性、历史性因素所造成的区域、城乡资源配置被边缘化的问题,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继而实现现代化。回顾我国发展进程发现:中国城乡关系是从分离、对立到融合,从非均衡向均衡发展转变的过程,此过程把握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成逻辑,实现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境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道路。现阶段,我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仍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包容性较差,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衡,城乡空间结构关系不协调等问题。文章认为需要从物质、文化、制度等层面进行战略统筹,树立科学的城乡融合理念,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制;发挥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力,推进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以数字科技赋能城乡产业,孕育更多有利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  相似文献   

2.
黄悦  赵文浩  吕连菊 《山西农经》2023,(13):133-135+141
文章通过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江西省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存在城乡要素流动不畅、收入差距明显、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促进江西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张艳萍 《农业经济》2018,(12):68-70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工农城乡关系,首先必须打破旧的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协调思想为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未来趋向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重塑城乡关系要以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来解决"三农"问题,深化供给侧结构、土地确权机制以及长效增收机制的改革,最终推动新型城乡关系重构和城乡繁荣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新型城乡关系构建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缩短城乡差距,优化城乡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乡村经济发展水平、乡村社会发展水平和乡村生态发展水平3个方面构建了18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评价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分析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的演变特征。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定量化深入探讨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人口城镇化率、土地城镇化率和产业城镇化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人口城镇化率由40.45%提高到54.62%,土地城镇化率由0.52%提高到0.81%,产业城镇化率由83.13%提高到91.16%,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2)2007—2017年湖南省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均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乡村生态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波动性较大,2009—2013年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2014开始有所改善。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分值由2007年的0.208提高到2017年的0.862,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且发展态势良好。(3)湖南省新型城乡关系与乡村振兴发展相关指标关联度均大于0.5,具有较好的关联性。其中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率和土地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与产业城镇化率的关联度较高。[结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湖南省尽快实现乡村振兴,加快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解析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内在机理,进而提出可行的破解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破题思路。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演法。研究结果:多尺度交互的空间网络不畅通和城乡空间多元价值难交换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发展在措施手段和目标体系的关联性上搭建了二者的衔接逻辑,空间一致性和互动性决定了二者衔接的现实可行性;优化城乡空间网络体系、创新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统筹城乡空间治理体系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研究结论:统筹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公平与生态”三维目标和城乡“要素、结构与功能”融合的内在关系,落实城乡要素有序流通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将有利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6.
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理论框架与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下,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70年乡村治理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70年来,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失衡、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历史性阶段,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先后成为主导城乡关系基本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具体到乡村治理演变上: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使乡村以人民公社为组织载体的集体化治理成为城乡分治的逻辑延伸,党、政、社、经高度合一的整体性控制和动员成为该阶段乡村治理的支配性逻辑;1978年后,因应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逐渐建立,党政社经相对分离,但计生、粮款征收、维稳等刚性任务压力较大,压力型体制和乡村治理的行政化逻辑成为主导逻辑;2006年以来,伴随农业税取消、大规模以工补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逐渐成型,传统任务压力大幅减轻,压力型体制向三治合一体系的转变,行政化逻辑向公共服务逻辑的转变,成为乡村治理演变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农村经济》2021,(10):18-26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生产力水平提高不断由低质量向高质量演进。我国历经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分割体制下的"偏向"型城乡经济循环和改革开放时代不断改革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依附"型城乡经济循环,正致力向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体制下的"互惠"型城乡经济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变。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业已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时代之需和兴国之要。然而,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过程中,在体制机制、要素循环、产业对接、城乡供需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现实梗阻,窒碍了城乡经济循环有效"畅通"。因此,从夯实城乡经济循环的条件基础、打通城乡经济循环的主要动脉、创新城乡经济循环的主流形式、完善城乡经济循环的基本保障四个方面建构起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实现路径,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背景下,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和城乡结构转变的关键时期,必须将全国统一大市场与城乡要素市场结合思考,准确把握二者的内在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当前,我国城乡之间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存在滞后,市场在城乡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待于提升,城乡二元制结构与统一大市场建设存在矛盾。因此,应加快推进城乡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推动城乡劳动力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推动资本市场普惠乡村振兴,培育城乡统一数据要素市场赋能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向新质生产力集聚。破除各类要素市场在城乡区域间的多轨运行和分割,推动各类要素市场制度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实现城乡要素市场有机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核心之一.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结合城乡融合发展战略,从城乡产业经济、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社会发展等4个维度出发,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黄河流域34个城市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发现:黄河流域34个城市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且黄河下游城市城乡融合水平整体高于黄河中游和上游....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制约我国尤其是广西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地处中越边境的崇左市,县域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社会发展落后,城乡差距大.近年来,崇左市大力推行城乡统筹规划,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但由于受到地理位置限制、乡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等因素的影...  相似文献   

12.
城乡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内容。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共同富裕理论的继承创新,其理论机理内含目标维度上的城乡全民富裕、动力维度上的城乡共建富裕、内容维度上的城乡全面富裕和策略维度上的城乡渐进富裕。本文通过结合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经验,以“全民、共建、全面、渐进”为原则提出了新时代城乡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包括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健全城乡全民共富提升机制,以紧密型城乡协作共同体建设激发城乡共建创富活力,以政策集成改革撬动城乡全面富裕建设,以区域性共富联盟和特色化发展战略支撑城乡渐进富裕路径,最终推动城乡共荣和全民共富的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13.
14.
15.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研究主题。迈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具体表现为传统城乡的"二元结构"在多年的推动和创新中,呈现明显"松动"状态,"三农"问题也得到初步解决。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国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且初步形成了发展框架和明确目标,即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受区域条件和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黄土丘陵沟壑区城乡发展滞后。新时期,亟待厘清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以黄土丘陵沟壑区5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县域城镇化和乡村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状况,结合相关分析探析“城”和“乡”对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 (1)区域城乡发展失衡,“城进村衰”问题加重。乡村人口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略有发展,但环境系统有一定程度衰退,而城镇化水平在各方面均取得较大发展。(2)区域城乡互动关系已趋稳定,城乡耦合模式以“中—中—高”、“中—低—高”为主。城乡发展协调水平总体较低,以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为主。2000—2015年,区域城乡发展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缩小。(3)城镇化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起主导作用,而乡村的作用较弱。结论 乡村发展滞后是制约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原因,发挥乡村资源优势、加强乡村环境治理、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将有助于提高乡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该研究有助于理解区域城乡关系现状,为区域协调发展和乡村振兴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发展困境的关键,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走之路。文章通过构建乡村振兴指数和城乡融合发展指数,运用新疆总体数据及14个地州市的数据对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8—2020年新疆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要优于2011—2017年,整体上城乡融合发展低于乡村振兴水平;从时序耦合分析可知,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耦合协调水平呈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关系平稳向好;从空间耦合分析可知,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在各地州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北疆地区要优于南疆地区。针对结论,提出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健全反哺乡村机制;推进县域城镇化的建设,提升以城带乡能力;科学统筹全疆资源,均衡南北疆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矛盾分析方法有助于理性认识人类社会城乡关系发展的一般过程和我国城乡关系发展政策的演变,有助于科学把握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内因与外因.本文以贵州省为例,辩证分析其工农城乡关系发展的现状,从激发内生动力视角出发,提出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业...  相似文献   

19.
闽宁两省区对口帮扶协作形成的“闽宁模式”是我国东西部地区结对帮扶、先富帮后富的实践样本。随着乡村振兴目标的提出,在继承“闽宁模式”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东西部协作发展经过不断探索,在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机制、发展领域方面都有了更加深入的发展。以“安吉白茶帮扶”为代表的东西部协作发展模式是巩固精准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发展、提升当地群众内生发展能力的需要,可以通过加强党建引领、以民生为发展导向、不断进行资源整合3个方面对新时代东西部协作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要求,城乡融合必须以化解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为主要任务,必须以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支撑点。但目前城乡之间仍然面临着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产业融合不充分等问题。城乡融合发展应重点从人才引进、统筹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乡村产业结构调整等寻求出路,如此才能给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