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须破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困境。当前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意识淡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未根本扭转等现实困境。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滞后、内生动力不足以及治理技术和成本较高是造成当前困境的主要成因。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创新农村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加快构建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等,从多角度共同努力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2.
环境治理分为源头预防、中端和末端处置。源头预防的公众参与由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予以规定,但实践中存在落实不力的问题,中端与末端环境治理则尚无正式制度可循。相应的供给侧改革应该首先补齐在中端和末端治理公众参与的短板;其次构建和完善环境治理多元共治的载体和平台,进而将政府部门在环境治理中的主导作用,企业在环境治理中的社会责任,公民在环境治理中的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环境治理社会共治的合力。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治理关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现。刑法规制污染环境类犯罪为解决环境治理问题提供制度保障,企业为主体的行为人污染环境触犯刑法,仅依靠刑法规制并不能起到预期效果。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治理环境类犯罪指明方向,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存在法律规范滞后于实践、企业配合度低、监督治理成熟度不够等问题。若要使污染环境类犯罪得到有效治理,使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发展,应从完善治理法律法规体系、激发企业配合积极性、增强监管动态性等方面进行困境破解,从而为以企业为犯罪主体的环境类犯罪的治理制度构建提供相应的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现实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更多依赖于行政手段。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手段更具有约束力,且更加严格、明确。构建更为完善的农村环境治理法律机制,能够为环境治理提供方向指导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十三五"期间的热点问题,其中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当前农村地区主要面临空气污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化肥等使用不当的问题,为提升环境治理的有效性,应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的积极作用,建立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协同治理激励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多元主体参与网络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环境质量的提升。农村环境污染对农村经济与环境产生了较大的损害,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要想快速改善农村污染问题,提升农村污染防治效率,有必要完善农村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但是,针对我国农村污染的法律并不完善,不利于政府、环保部门以及污染主体等各类主体承担环境治理责任,需要基于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主体要求,不断完善农村污染防治法律规范,强化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制与执法监督,提升农村环境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受到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生活环境污染等多方面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严峻,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失灵现象,环境治理进展缓慢。从社会资本的视角考虑,由于社会资本存量生态环境治理具有正负两方面影响,需要增加正面社会资本存量,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着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意识淡薄、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未根本扭转等困境。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依托政府兜底式的封闭式环境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日益复杂的环境治理需求。消解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核心在于,一方面通过协商沟通、塑造共识、内外激励,构建主体信任、合作认同与集体行动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提升政社环境合作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以党组织、制度、资源要素嵌入农村环境治理场域,为农村环境治理参与主体提供行动基础、行动规范与行动条件。本文运用“政社合作—结构嵌入”的分析框架,基于D县H镇的环境治理案例考察认为,农村环境善治需构建政府有限引导、社会良性参与的环境合作治理格局,重构农村环境治理的嵌入结构,建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意味着生态农业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伺为生态农业?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生态农业该怎样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唐勇军  马欣钰  沈菊琴  冯明祥  秦科 《水利经济》2022,40(6):74-79, 101
在“省直管县”改革下,财政分权给地方政府公共环境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压力。结合东方市特殊自然条件,以东方市河湖长制工作为例,分析河湖长制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在东方市现有水生态环境下,河湖长制通过组织体系、制度保障和专项行动等途径解决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制度和系统治理问题。进一步推动东方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化方向包括:健全完善河湖治理的责任分配机制;进一步深化“省直管县”体制建设,推进乡镇执法能力提升;优化考核激励制度设计,调动各级治理主体积极性;激活公众责任塑造河湖长制为内核的水文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显著,需要政府和居民共同努力,加强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角度下,农村环境治理方案逐渐优化,但由于资金短缺、保护意识薄弱、制度不完善等问题,导致环境治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因此,需要在现有的农村发展环境下,不断地进行改进和提升。介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生态文明构建的联系,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文明视域下农村环境治理的对策,为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农村环境治理是实现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下,我国农村环境治理明显改善,但农村地区幅员辽阔,污染源复杂,治理难度较大。现阶段农村环境治理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制度供给缺失,治理主体单一,盲目发展经济等困境。进行农村环境治理要以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为准则,加大环境治理资金投入,强化部门监管,提升民众环保意识,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4.
PP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并逐渐被应用于农村环境治理领域。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当前中国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的多重困局以及引入PPP模式的治理优势,并基于全国东、中、西部6个案例从效率、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角度对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有效性进行了剖析。研究发现: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应对农村环境治理失灵的多重困局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现实检验也表明,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缺钱、缺技术和缺人员问题,有利于区域间环境公平状况的改善。但是,PPP模式极为复杂且在实践应用中面临诸多困境,包括欠发达地区市场竞争不充分、项目合作企业过度强调利润导向而忽视社会责任、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弱、农民和村集体被边缘化等。进而言之,只有满足一定条件(相匹配的治理能力、多元主体有效参与等),PPP才会成为中国农村环境治理的新模式。因此,需客观且辩证看待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其具体实施要因地制宜和审慎推进。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宜居对保护农村自然资源、提升农民幸福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努力提升农村生活水平,打造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宜居的乡村,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的繁荣昌盛。本文在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下,以岭子镇小王家村为例,试图研究在外部变量条件下,农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环境治理对象,即岭子镇小王家村的村民、村委和镇政府,如何在行动上共同参与环境治理,村民作为内生动力,其参与度又会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产生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有力地实施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包括财政资金、社会资本等在内的各类资金支持较为充足,取得了丰硕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仍然受困于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冲突,空气、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缺乏明晰化的损害赔偿制度机制等。国家和浙江应完善生态环境损害制度体系,持续做到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并重,着力改善土壤污染与空气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17.
矿山环境建设既是全面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矿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然而当前全球经济整体乏力,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矿业经济正遭遇难熬的"寒冬"。顺应矿业市场低迷的新周期,有待加强矿山环境制度供给侧改革:(1)健全完善矿山环境法律制度;(2)完善相关配套法规的责任协调机制;(3)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资金管理的规范化;(4)明确矿业权属制度,落实矿山环境治理责任主体;(5)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村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契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是解决农村环境法律制度缺失、资金技术缺乏、治理主体缺位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农业企业化程度、农村环境治理增益性、治理绩效可考评性为农村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提供了条件。农村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由四方契约主体通过八种契约实施。但要扫除执行障碍,还必须有实施机制予以配套。  相似文献   

19.
砂石矿山资源总量丰富,分布区域广泛,矿山数量众多,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部分责任主体灭失,仅靠政府财政投入治理,资金缺口巨大,治理周期较长。文章通过对砂石矿山生态恢复综合规划治理模式进行探讨,分析砂石矿山地表景观损毁、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地质环境等生态环境破坏类型,提出结合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对项目区划分耕地治理、林地治理、边坡草地治理、坑塘水面治理、道路沟渠配套设施等综合治理分区,针对不同分区分析不同生态恢复治理方案。针对资金来源,提出将治理区纳入国家财政投入项目区、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制度等多渠道投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改善社区环境治理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农村社区转型过程中存在环境治理多元主体角色不明、多元利益整合不足、治理过程无法持续等问题。为此,文章借助合作式治理理念,搭建"结构—行动者—过程"分析框架,深入剖析山东S社区环境治理实践。研究发现,该案例在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明确行动者角色定位;创制合作网络连边,搭建合作治理结构;动态更新保障措施,治理过程持续运行等方面,为我国农村社区环境实现良好合作式治理提供了普适意义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