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梦  田增瑞  陆羽中 《技术经济》2024,43(4):132-142
构建绿色创新生态系统是应对全球生态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准确把握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规律和培育机制,对绿色创新水平提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共生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对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式、过程、稳定性及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为企业和相关部门制定促进绿色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创新生态系统两种群共生演化模式和稳定性,受两种群相互作用的共生系数和各自种群规模上限影响。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达到均衡状态时会形成不同的共生模式,其中互惠共生模式是系统共生演化最理想的状态。绿色创新生态系统共生发展以信任机制为基础,在共享机制、竞合机制、伙伴选择机制和价值分配机制的作用下,实现共生循环。  相似文献   

2.
基于地域邻近的我国高科技园区与高教园区共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科技园区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是加快推动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载体。地域邻近的高科技园区与高教园区建立共生关系是推进双方快速发展的重要模式。在产学研合作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共生理论,从共生单元、共生界面和共生环境3个维度提出了高科技园区与高教园区共生关系的界面架构。  相似文献   

3.
在对商业生态系统定义和系统有机体成员角色划分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各成员间有寄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三种共生关系,此三种共生关系影响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利用此理论框架分析了青岛、慈溪两大家电商业生态系统中共生关系,对其健康发展提出改正意见。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通讯技术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对创业企业国际市场机会获取产生了积极影响,并极大促进了创业企业国际化发展。但在国际创业理论框架下,系统探究互联网使能与创业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仍然鲜见。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创业理论核心机会获取为切入点,构建互联网使能情境下创业企业国际市场机会获取概念模型,并对未来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已成为学界、政界、业界共同关注的议题。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对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的概念内涵、行为模式及动力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发现,创新生态系统价值共创是价值创造核心主体、价值创造服务主体和价值创造推动主体等具有共生关系的价值创造共同体在某一主体协调下,围绕共同价值主张,为实现主体间互惠共赢而形成的复杂适应行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交换—关系”价值共创行为模式分析框架,挖掘“契约型”“关系型”“经济互惠型”和“社会协商型”4类价值共创行为模式;指出“开发—保护—释放—重组”的适应性循环和“互惠、协商、公平、信任”的交换规则是创新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价值共创的动力机制及重要保障。最后,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学理论和金融共生理论,分析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内生态种群共生关系及共生效应,以2010—2018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共生度测度模型和融合速度特征的共生进化动量模型,测度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水平与共生进化动量。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在考察期内科技金融生态系统的共生度较高,但其共生进化呈疲软甚至恶化态势。相较而言,虽然中西部地区在考察期内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度较低,但其共生进化呈良性上升态势。据此,提出强化区域科技金融生态系统共生与共生进化动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关系研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流服务与物流需求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本文从生态学共生理论视角分析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之间的关系。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无水港为服务创新案例,提出了基于共生关系的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结合共生理论,分析了在不同共生模式下,物流需求与物流服务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互惠型共生关系下,物流服务创新与物流需求达到良性互动,实现物流企业与客户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经济师》2019,(1)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三位一体"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因而农村信用社与生产—供销社的共生关系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的紧迫的现实课题。文章首先在简要梳理共生理论和"三位一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质性、初始功能、功能分野三个方面分析农村信用、生产和供销合作社的关系演变;接着论证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与生产—供销社共生的必要性和现实性,并进一步展示了农村信用合作社与生产—供销合作社的共生前景;最后就优化"三位一体"共生关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迈向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选择。如何设计合理的制度框架,构筑良性的创业生态,从而有力支撑双创战略,就成为政产学研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围绕这个主题,由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商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联合主办,浙江向上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协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制度设计与生态优化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与管理前沿论坛,于2016年10月15-16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实务界人士等近150人参加会议。围绕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征、主体互动与微观机制等主要问题,与会代表开展了深入交流,现将会议成果综述如下。 一、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征 吉林大学蔡莉认为,创业生态系统是由多种创业参与主体(包括创业企业及相关企业和机构)及其所处的创业环境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彼此间进行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致力于提高整体创业活动水平(创业数量和创业成功率)。具体表现为多样性、网络性、共生性、竞争性和自我维持性等五大特征。作为创业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生态系统研究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理论界重点关注创业生态系统内涵、创业生态系统构成和创业生态系统特征。 中国人民大学杨万东从经济演化的视角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了特征界定,指出一个完整的创业生态系统应当具有丰富性、交互性、自主性与竞争性、规则性、有机性、不确定性与周期性、情绪化与波动性、共生与包容性、结构性与系统化、纠错和淘汰机制十大特征。他强调在当前中国情境下打造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关键是要发挥市场自组织能力,不保护落后,不打击先进,不支持封闭,不反对竞争,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更深入全面的分工协作。同时,政府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其着力点应当是提供全方位的适合企业创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 浙江省政协盛世豪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新常态特征和信息技术革命特征,决定了未来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方向。为此,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必须结合经济新常态和信息技术革命,在构建合理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时坚持这三点:以创新引领需求,提升供给有效性;增强自生能力,确保内生发展动力;创造价值或综合效率,实现系统层面的竞争优势。这三个原则三位一体,指出了当前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与优化的方向与重心。 清华大学石磊以工业生态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国家工业生态系统的研究,指出市场机制和政府规划都是影响工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力量,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多样化的路径,而不能简单定义为政府驱动或者市场驱动。工业生态系统中会出现各种死锁的情况,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创新是打开死锁的利器。在促进创新的同时,要善于利用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确保生态系统的持续优化。 二、创业生态系统的主体互动 在探讨创业生态系统的宏观特性基础上,与会专家也集中研讨了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其研究主要分为三类:基于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基于政府的互动机制;基于核心企业的互动机制。 首先是基于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吉林大学蔡莉指出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创业企业及其机会集,系统之中互动机制的核心就表现为围绕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的多主体互动。在创业生态系统的框架下,蔡莉提出了多主体视角下的机会发现观和机会创造观,机会发现和机会创造以及二者之间的转化,共同构成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机会集。 其次是基于政府的互动机制。盛世豪关注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政府角色,认为政府必须做好基础建设,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提升要素禀赋,特别是主体素质;激励创新活动涌现;构筑创新创业平台;扶持新兴产业成长;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在政策体系方面,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优化创新平台、鼓励竞争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降低创新成本、分担创新风险。浙江工商大学项国鹏等人实证测量了区域创业政策对区域创业绩效的影响。创业政策是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区域政府激励当地创业活动的顶层设计,也是区域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内部互动机制。 再次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互动机制。阿里巴巴集团研究院崔瀚文重点分析了围绕核心企业的创业生态系统之中的互动机制。他主要以阿里巴巴为对象,认为平台经济成为互联网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围绕平台企业,众多小企业之间通过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形成了“大平台+小前端”的典型组织模式。在这一模式之下,平台降低小企业创新创业门槛,依托平台服务,大量创新创业机会涌现,而大量的小前端聚合在一起也为平台带来了需求和流量,从而形成大平台与小前端、小前端之间的合理互动,促进这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来自创投界的盛建峰分析了创投机构与其他主体的互动机制。他认为,创投机构是创业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主体,因为创投机构能够有效串联资本、创业精神、知识(知识产权、专业技能、行业经验、市场知识),而这正是创业企业能够持续运营的关键要素。所以,创投机构在整个创业生态系统中的定位应该集中于:价值发现者、资源配置者、创业推动者、创业生态链完善者。 在探讨创业生态系统的多主体互动机制基础上,与会者分别关注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典型载体--中关村、硅谷和中国县域电商。吉林大学蔡莉对中关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翔实的数据指出中关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创业生态系统,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集中体现为基于机会集的互动。浙江大学邬爱其重点探讨了美国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升级经验。他发现,硅谷创业生态系统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表现出四大区域特征,即知识密集型行业就业结构、强大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活跃的创新创业投资、鲜明的人口与教育文化特征。硅谷创业生态系统持续演进的根本动力在于围绕创业企业的互动机制,构建了以特色化创业企业为中心的动力模型,这个动力模型的本质是阐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合理分布和动态平衡,从而推动创业企业在突破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方面的并行发展。作为一个创业者,中国县域互联网+扶贫协作联盟秘书长莫问剑提出了优化县域电商生态系统的策略。从创业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电商平台企业在农村的战略定位、政府系列支持性政策的出台及推动县域电商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三大问题:政府政策性投入不够、落地不到位;平台电商、培训机构工作的流于形式;县域电商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为此,莫问剑认为县域电商内生动力是构建县域电商生态系统的关键,必须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培训体系、县乡村物流体系和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协同并进,实现整个县域生态的价值重构和再创造。 以上观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解读了创业生态系统,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的中心应该是创业企业,创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建立良性的生态结构和通畅的互动机制,确保创业企业能够持续发现和创造机会,从而突破创业的资本、人才、知识以及合法性约束,实现创业企业可持续成长。 三、创业生态系统的微观机制 文化环境是创业企业所面临的重要环境,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创业企业会表现出各具特色的行为特征。上海大学于晓宇等重点关注了不同创业文化背景下的创业失败现象,探讨了中国式创业失败在归因、学习与决策方面的特点。他利用多案例研究和扎根研究方法,比较了中美创业失败案例,归纳出中国创业者在创业失败归因、学习和随后决策的特点。中国创业者面对创业失败更倾向自我归因,而不是环境问题;在创业失败学习方面,更强调对外部环境的学习,而不是自我素质的改善;在创业失败后决策,更倾向于承诺升级,而不是退出。浙江工商大学陈宇峰重点关注了温州模式,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温州企业家所面临的文化环境对其经营失败的影响。他认为微观根源在于企业家层面的以关系型交易为特征的文化环境,企业家所嵌入的血缘关系、人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家行为,这使得个别企业家的失败进而演化为整个地区的危机。 除了文化环境,创业企业所处的技术环境、区域环境对创业行为也有影响。东北财经大学韵江探讨了“互联网+”生态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问题。他认为,“互联网+”对商品价值带来新的挑战,使得商品的“功能价值”下滑,而“信息价值”和“体验价值”增加;“互联网+”对产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削弱了行业的进入壁垒和在位企业的垄断性;“互联网+”也带来了消费者地位的变化,使得传统的企业控制转变为消费者控制。因此,“互联网+”重构了现代企业的生存空间,表现为以消费者为中心,涵盖内外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网络结构,这就极大地改变了企业的经营行为,引导了企业的基于责任竞争力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在此基础上,韵江构建了以平等和公民责任为中心,以“信息”责任创新、“通路”责任创新和“互动”责任创新为核心的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内容框架。 武汉大学周洋和华语音研究发现,网络使用不仅提高了家庭的创业意愿,还显著提高了创业收入。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网络使用的促进作用主要源于网络便利了人们的社会交往和信息获取。浙江财经大学田家欣等人发现,产业集群的多维邻近性能够直接促进集群新创企业的成长,对集群内部已建企业的模仿能够促进集群新创企业的成长。 创业者的个体特征与学习机制也是微观层面的热点话题。山东财经大学陈寒松认为,新企业商业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渐演进的设计过程,期间伴随着多种学习交互作用机制;对于大学生创业者,侧重于传统行业的创业者更多采取经验学习方式,侧重于新兴行业的创业者更多地采取认知学习方式;不能单纯地谈经验学习,经验学习需要向认知学习过渡,并通过实践学习,反复试错提升企业学习能力。 浙江工商大学黎常和夏晓勤的实证研究表明,女性相对于男性并没有表现出更低的创业意愿和个人态度,但女性在感知创业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方面要低于男性;感知行为控制在性别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而个人态度和主观规范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占永志 《新经济》2023,(3):103-114
基于知识生态视角,将产学研联盟各知识种群分为知识生产者、知识消费者与知识服务者三类,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三者共生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三类种群共生演化的均衡状态与稳定性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数值仿真,揭示不同共生模式下三类知识种群共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产学研联盟知识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稳定态,取决于各知识种群之间共生作用系数的正负和大小;三类种群共生系数的不同取值组合,决定了种群间的不同共生模式。本研究为推动产学研联盟知识生态系统向一体化互惠共生演化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鲍丽洁 《当代经济》2011,(16):146-147
构建产业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赢的重要举措。产业共生是现代产业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创新模式,产业与产业间的共生关联有互利型产业共生、寄生型产业共生、偏利型产业共生和附生型产业共生四种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的领导者,明晰核心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下的价值网络演进路径,对系统内各主体企业获取互补性资源,进而促进系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意义重大,但现有相关文献鲜见。基于扎根理论,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4家样本企业进行分析,聚焦知识、资源和技术等创新要素,探究核心企业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价值网络演进路径并构建相关模型。结果发现,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在构建“线—面—体”价值网络过程中,一般采取资源简构、资源拼凑和资源整合等模式获取所需资源,并通过能力强化、能力重构和能力拓展等方式增强其巩固知识、资源及技术的能力。结论不仅丰富了特定背景下价值网络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而且可为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通过优化创新路径实现高效创新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徐飞  綦成双 《经济管理》2023,(3):192-208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数据作为第五大新型生产要素,正在推动数字创业实践的潮涌。其中机会是数字创业活动的核心,但数字创业机会建构的过程研究仍然存在空白。在建构主义视角之下,作为能够塑造创业个体认知与组织决策的学习行为,对于推进机会创造有重要作用。本文聚焦于数字创业学习这一构念,通过整合建构主义理论与数字创业的相关研究,探索数字创业主体在机会建构过程中的学习行为。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阐释了数字创业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内涵,并依循“影响动因—学习行为—机会建构”逻辑,探索性地提出了数字创业学习的相关研究议题。本文认为,特定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在塑造数字创业学习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数字创业行动者通过开展“在想中学”的认知学习和“在做中学”的情境学习推进数字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并基于经验学习实现对数字创业机会的适应性迭代。本文旨在进一步揭示数字时代建构主义机会观与学习观的互动关系,丰富创新驱动创业的微观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孙晓华  秦川 《经济学家》2012,(3):95-102
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影响着上下游企业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流动,对于协调与处理产业链上的纵向关系,推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对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了考察,以美国、欧洲和日本汽车产业为例比较分析了三种共生关系的特征,讨论了不同共生关系下的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即科层式治理适用于寄生共生关系,领导-市场型治理符合偏利共生关系,模块-关系型治理则有利于互惠共生关系。进而,根据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产业链纵向关系治理模式的选择思路。  相似文献   

15.
金融产业集群是现代金融产业组织的基本形式之一,其发展需要建立集群成员间的和谐共生关系.笔者在分析金融产业集群网络关系类型基础上,借助生态共生理论,分析了金融产业集群的三种关系结构:竞争关系、合作互利关系(横向合作互利、纵向合作互利关系)和产业捕食关系,并建立了微分方程,提出了实现集群成员和谐共生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蔺雷  吴家喜  王萍 《技术经济》2014,(6):7-12,25
从创新链的角度研究科技中介服务链,提出科技中介服务链与创新链的共生耦合理论,揭示科技中介服务主体与创新主体的共生关系,阐述科技中介服务活动与创新活动的耦合特性,探讨相关的政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刘和东  刘权 《技术经济》2021,40(1):99-106
本文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内的主体关系及优势,基于Lotka-Voherra模型分析生态系统内主体间关系的演化效应,构建熵变模型分析系统与外部环境演化的协同机制.结果 表明:①主体间关系为适度竞争、互利共生、偏利共生演化时,系统群体与个体均衡产出较大;主体间关系为寄生共生演化时,系统群体与个体均衡产出较小;(参当边际协同熵等于边际协同负熵时,生态系统协同效率最大;系统持续稳定发展条件是:主体动态学习并从外部引入负熵流,抑制系统内部协同熵增;③主体间的能力匹配是提高系统绩效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共生观的战略网络关系进化动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论述共生理论的内涵及其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建立了战略网络关系进化的共生能量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其进化动因,为战略网络组织间关系的进化动因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国际创业研究日益聚焦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问题,关系网络作为企业国际化及国际创业理论的重要研究视角,一直受到国际商务学者的关注。基于关系网络视角,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小企业国际创业的跨案例分析,探析企业家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与企业商业关系网络在创业企业国际市场机会识别与开发作用中的差异性及关联性,构建关系网络与企业国际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概念模型,对未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国际创业研究日益聚焦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问题,关系网络作为企业国际化及国际创业理论的重要研究视角,一直受到国际商务学者的关注。基于关系网络视角,在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小企业国际创业的跨案例分析,探析企业家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与企业商业关系网络在创业企业国际市场机会识别与开发作用中的差异性及关联性,构建关系网络与企业国际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概念模型,对未来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