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琼 《魅力中国》2014,(3):392-392
研究背景、意义: 现如今,各种各样的能源支撑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而现在当前正逢能源高消耗期来临。每遭遇停电、油价高涨等能源危机时,我们每一个人无不为之感到焦虑,但是当我们坐下来冷静地思考会发现,如果能源结构可以改变,或者能源利用率能够大大提高,那么我们会比现在从容很多。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决定了交通运输企业的在提供客货位移的运输生产服务时,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也会对经济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所以,研究如何在交通运输业方面改善能源结构,以及如何提高交通工具的能源利用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文凯 《新财经》2005,(11):6-6
贵刊10月号高达四分之一的篇幅都与能源问题有关,这毫不奇怪:能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严重瓶颈,如果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不能解决,一场能源危机自然就会爆发。  相似文献   

3.
能源互联网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能源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通过对能源互联网的分析,结合我国能源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现状总结出未来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并展望我国能源互联网的商业机会。我国能源互联网的趋势包括: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分布式光伏、能源互联网大数据、纯电动汽车等。由此分析得出我国能源互联网三大主要商业机会:大数据能源服务产业、分布式能源互联网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相似文献   

4.
《宁波经济》2005,(10):5-7
能源问题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大家所关注,突出的例子是近期珠三角地区出现的大面积“缺油”现象。能源问题为什么现在变得这么突出?如何更好地协调处理快速的经济增长与有限的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解决能源问题关键住哪里?本刊记者就此通过网络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往来逐年增加,其中能源合作是两国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无法避免地会导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投资障碍以及能源依赖等。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俄两国应该改善中俄能源合作的模式,协调区域政策,清除投资障碍以及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全球能源互联网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随着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主要聚焦于技术研发层面的学术研究已不足以应对实践需求。本文基于"机遇——应对——落地"研究逻辑,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如何实现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全球能源互联网将推动能源革命和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问题。(2)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发挥了政策引导作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原则与核心逻辑。(3)"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总体按照国内互联、洲内互联和洲际互联三个阶段推进实施。(4)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机制、多元市场机制、协同创新机制、投融资机制。本文结合宏观经济情境,从运营管理角度讨论了全球能源互联网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协同,一方面为学术界立足于管理视角开展研究抛砖引玉,另一方面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引导政...  相似文献   

7.
全球能源互联网趋势将颠覆传统能源行业,实现能源的真正有效利用,研究能源互联网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00~2015年我国30个省份数据为样本,首先,基于超效率DEA方法测度省际及四个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其次,通过实证研究建立全样本静态和动态模型,评测各因素对能源效率的作用,验证相关假设。再次,以2007年为时间分界点,分析能源互联网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得出:能源互联网可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推动能源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国宝近日说,中国不仅是能源消费大国,更是能源生产大国。中国将主要依靠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谢艳慧  李苗苗 《发展》2009,(6):125-126
能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由于不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地开发与利用,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又由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有限性,因而人们逐渐把目光转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可再生能源具有可永续利用、污染小的特点而受到人们的欢迎。本文将重点介绍可再生能源之一——生物质能秸秆发电。  相似文献   

10.
阳春三月的北京,舞动着春天气息的暖风里,位于清河小营东路15号的中国电力科学院周孝信院士的办公室里,我们完成了对周孝信院士的专访。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一代能源系统本刊记者:作为构建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储能被业内看作是能源的最后一公里。您如何看待我国储能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1.
《海外经济评论》2006,(12):29-30
欧盟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的能源绿皮书来得正当其时。在能源领域的民族主义愈演愈烈之际,绿皮书适时呼吁欧盟(EU)各国采取共同的能源战略。出于保护主义目的,几个欧盟国家已明确表示,它们将本国的能源安全看得极为重要,不能将其托付给它国或者欧盟来决定。这种想法可是大错特错。其实,要想妥善化解石油和天然气国际贸易中的争端,解决温室气体问题,最大限度地提高整个欧洲地区的能源效率,并平衡与外部供应商的关系,由欧盟出面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俄能源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已经走向了全方面、大规模、有价值的合作,俄罗斯对华通过石油管道输送石油的方式是中国与俄罗斯在石油领域合作的最大项目,开辟了中俄能能源合作的新模式.尽管目前中俄在能源合作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问题也会相应地得到解决,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还是极具潜力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
作为能源互联网骨干网的电网,所采集和存储的数据呈爆发式增长,形成电力大数据并衍生出诸多新课题。文章通过梳理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以及电力大数据的文献资料,归纳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架构,解析电力大数据的基本特征。基于架构探究电力大数据的应用类型,并以江苏省电力大数据的应用为例,分类讨论电力大数据的应用场景。电力大数据的应用必将促使能源互联网发展迎来新的高度,期望该研究能为能源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常清  石宇 《新财经》2008,(9):26-27
虽然高油价会引发经济衰退,但我们不可能永远依赖日益枯竭的石油作为唯一的能源,长远来看,尽早开发出替代能源,才能够维持经济持久发展.  相似文献   

15.
《调查研究报告》2007,(181):1-16
丹麦政府为解决本国能源问题,制定了长远、全面的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大力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法规约束和市场调控手段,有效调整了能源供应和消费结构,降低了单位能耗,走出了一条能源“高效、清洁和可持续”之路。我国可以借鉴丹麦利用国际市场最大化获取资源效益的做法,加强政府对能源的管理,从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入手,不断提高能效和发展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6.
文杰 《北方经济》2007,(5):14-17
近年来。能源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各国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解决能源问题。我国由于人均能源资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能源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能源战略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日本是世界第二能源消费大国,而日本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为了保障能源供应,日本制定了明确的能源政策目标,并围绕着能源政策目标的实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能源战略,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能源战略体系,在能源储备、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和能源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提高了本国的能源安全度,为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解决迫在眉睫的能源安全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首次提出了能源互联网(Internet of Energy)的愿景。储能技术作为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能源互联网是否能实现,是可再生能源大比例使用的关键支撑技术,是实现分布式能源、微电网广泛应用的基础。在能源互联网背景下,电化学储能、储热、氢储能、电动汽车等储能技术或设备围绕电力供应,实现了电网、交通网、天然气管网、供热供冷网的"互联",储能  相似文献   

19.
商务部部长薄熙来9月17日在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高峰论坛上表示,我国对世界能源稳定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总体上看,我国的能源自给率一直在90%以上,近6年来,中国累计出口煤炭5.1亿吨及大量焦炭,为有关国家钢铁企业提供了重要原料。我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保持高速增长,能源需求较大,我国发展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商机无限,节能技术市场空间巨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究影响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内在规律,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建立了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与第一、二产业产值之间具有单向因果关系,能源消费与第三产业产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从短期波动角度看,能源消费量增长对中国第一和第二产业发展影响各不相同。从长期均衡关系来看,能源消费对中国第一和第二产业产值的增长具有一定的同向拉动作用。通过这些分析结论,我们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中国能源供需失衡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