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基本理论依据,也是我们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经验表明,没有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从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不可能顺利实现。因此,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更显现出它的科学性和生命力。我们只有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价值范畴、价值源泉、价值决定、价值本质和价值适用性等理论问题,才能促进其发展,而不能以“发展”为由来曲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这就是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所应有的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其劳动价值论中,通过对商品内在矛盾及其转化的分析,阐释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面对的社会条件和现实基础发生历史性变迁。现实条件的变化,不仅不能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反而使得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被进一步证实,并增添了新的现实依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实践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关于对劳动价值论中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及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指导意义等问题的认识与争论,必须建立在尊重马克思原创思想的基础上。晏智杰教授用否定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来否定劳动价值论的"新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从本质上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所要说明的基本问题是:在市场经济社会,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被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与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的分析。从数量分析上说,考察物的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的分析。从  相似文献   

5.
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的观点,科学阐述了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当今世界,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尽管各种现实条件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也并不能动摇和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科学地位。劳动价值论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继承有了新的发展,也进一步增添了其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看知识经济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要发展,但应该在继承和坚持其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发展。那么,继承和坚持什么,发展什么,目前深化认识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为何,等等,都是需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8.
目前 ,许多学者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不能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创造 ,也不能解释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价值创造。为此 ,一些学者开始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名为拓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实则歪曲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针对这一情况 ,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学界应从四方面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进一步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玲者  刘盼军 《经济论坛》2004,(16):155-15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考察和研究的重点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人阶级的劳动,着重分析的是工人阶级在生产中劳动创造价值的大小和受剥削的程度。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些新情况是马克思当时所不能预见的,机械地照搬马克思的一些具体论断并不能回答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0.
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了郑志国著《劳动价值论坚持和发展研究》 (以下简称《研究》)。该书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致力于开拓创新 ,提出了不少新思想、新观点 ,做到了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统一。1、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性质和科学意义。学术界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性质和科学意义的认识并不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 ,劳动价值论是一种哲学或伦理学理论 ,它的功能就是分析社会生产关系 ,为评价人们对社会的贡献提供了一种判别标准 ;还有的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是一种阶级斗争的理论 ,其意义在于揭露资本主义剥削 ,鼓动人民起…  相似文献   

11.
马艳  程恩富 《财经研究》2002,28(10):43-48
本文在坚持马克思关于活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基础上,对“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变动规律”这一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作一新的创造性发展,认为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反向运动的表述只是一种实际状态,而非全部状态,且不完全合适应纵向分析;强调就一般意义上讲,个别企业,同一部分或行业和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会使商品价值总量呈现出增长趋势。这是因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劳动生产率提高或多或少都会伴随着劳动复杂化和熟练化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信息通讯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经济不但逐渐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对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建设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地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人类经济学说历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在当代也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并产生了数字劳动这种新型劳动形式。研究数字经济的背景和内涵、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数字经济中的深刻体现以及数字经济下数字劳动的二重性,对于更好地掌握数字经济的发展规律、激发数字经济的活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要辩证地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石。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即坚持劳动二重性与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的科学判断,同时,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审视历史环境变化下劳动价值论的发展问题。在新形势下,对于创造价值的劳动应当重新确认,即创造价值的劳动应遵循合法性、有用性、整体性三个原则;认清劳动价值论与财富论的本质区别;正确看待以财富论为基础的诸多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以劳动价值论为指导,合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重新认识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伟 《经济学家》2002,(1):11-14
劳动和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两个命题应深化认识。劳动和价值的社会现象形态就是商品市场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条件下,应对生产劳动和价值决定的理论给予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需要从马克思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视角,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认识;需要从历史与现实的纬度,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及其与当代现实的关系;需要从理论本身的原创含义和现实价值出发,准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7.
从商品"二因素"到商品"二重性"之间的经济学术语转换体现了马克思实现理论批判的内在逻辑。其中,商品"二因素"对应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商品"二重性"对应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二重性学说并没有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得到"明确表述",也没有随着李嘉图学派的解体而"终结",更不是将实物财富与价值财富"截然加以分裂"的学说。  相似文献   

18.
对于劳动价值论问题,我既不赞同错解、曲解和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也不赞同用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态度固守只有物质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观点,而是主张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如商业劳动和某些精神生产劳动可以创造价值。我认为,不应该区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统一的。经济学的价值概念是商品经济概念,所以创造价值的劳动应该体现商品经济关系,劳动的重要性不能用是否创造价值来衡量。  相似文献   

19.
何玉长 《财经研究》2002,28(4):44-49,72
本文探讨了劳动价值论的三个问题。首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劳动经历了物质劳动、服务劳动和知识劳动三种形态;其次,与劳动价值形态演进相适应的是劳动价值论也在逐步深化,并对各种劳动形态创造价值进行了解释;第三,本文对社会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和依据进行了客观评价,并指出了其失误所在。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劳动、生产与工作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劳动是指人从自然中获取使用价值的活动;生产是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的存在形式,具有时代特征;工作主要指维持社会秩序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社会分工愈细,工作也就愈加复杂。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使命,就是使生产、工作逐渐统一于劳动,消除贫富差距,使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获得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