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珠海市建设用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应用ArcGIS将研究区域不同时期的土地类型图进行叠加,并将得到的土地覆被变化图与地形图进行叠加;运用SPSS软件对建设用地变化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年代以来,珠海市建设用地面积呈总量上升趋势,在三个研究时段内经历了"快速变化—缓慢变化—快速变化"的过程,耕地是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②建设用地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重心由香洲区逐渐向斗门区和金湾区倾斜。研究结论:本区域建设用地变化与地形因素关系密切,在地势低平、坡度较小的平原区变化较剧烈,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因素是建设用地变化的最直接驱动力,同时还受政策因素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皖江城市带公路网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选取皖江城市带2002—2008年公路里程、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及人口、面积、经济等数据,通过年增长率、变化比例、公路密度、区位商等比较,对皖江城市带的公路时空变化进行研究。从总体上看,皖江城市带的道路等级体系较低,仍以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为主。从时间变化上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发展更快。从空间变化上看,沿江的东西方向和合巢芜—芜宣高速沿线的南北方向是皖江城市带内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快速发展的重要地带。最后,从自然条件、经济和人口因素、投资与政策方面对皖江城市带公路网变化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的时空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市城市建成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扩张动态,总结其时空扩张特征,并对南京市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筛选,从而确定城市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在1985—2005年间,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时空扩张呈现沿交通干线扩展和亲水性特征;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和行政区划调整是南京市城市建成区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以深圳市龙岗区为研究区,通过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Moran’s I指数来研究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应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未来用地结构的变化,并探讨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用地除园地保持增长外均逐渐减少,面积最大的林地是各类新增用地尤其是园地的主要土地来源;建设用地持续扩张,除林地外未利用土地是其主要来源,而在2000年后建设用地扩张大量侵占园地与耕地;各类用地均呈分散趋势;建设用地将成为主导用地类型,其余类型用地均显著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在规划影响下工矿仓储用地与居住用地间存在着相互转换;园地在占有林地空间的同时被建设用地侵蚀,而短期呈现难以持续的增长势头。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影响因素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支在介绍通径分析原理的基础上,采用该原理对1978~2002年湖北省耕地面积变化的11个影响因子进行了实证研究.力图剖析各影响因子对耕地面积的直接影响及其间接影响关系。结果显示.农业结构调整、市场化和粮食安全的因素对耕地的直接影响作用明显.而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耕地利用的比较利益和人口因素的间接作用也不能忽视。结果意味着和耕地面积相关系数大的影响因子不一定是直接作用最大的因子,而直接作用小的影响因子的间接作用也可能比较大,可见耕地保护必须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采取综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1995、2003、2008年长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13年卫星影像图,借助Arc GIS技术,综合运用分布重心方法和空间关联分析法,对长春市工业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长春市工业空间整体经历了"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东北方向"大规模开发过程;2工业用地整体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特征,在部分近邻区域具有集聚性,但集聚程度呈现出先降低后逐渐增加的趋势;3工业用地空间集聚情况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工业空间变化呈现出"主导地域集中—交通轴向扩展—轴间指状填充"的特点;4工业空间扩展模式遵循"扇形结构模式—圈层结构模式—扇形+圈层结构模式"的规律。研究认为自然条件、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作用、政府调控作用以及交通机制是长春市工业空间时空演化特征的驱动力。  相似文献   

7.
经济驱动力是农地流转的主导驱动力,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是影响经济驱动力的两个主要方面;政策法规是决定农地流转的驱动力因素;科技是保障农地流转的驱动力因素;社会文化驱动力则是农地流转的"推进器"。由于农地流转各驱动力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为更有效的推动农地流转,就必须充分发挥各因素的综合作用。本文对重庆市农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农地流转的驱动力,为推动农地流转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呼包鄂榆经济区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呼包鄂榆经济区内38个旗县区2001、2005和2009年的数据,利用SPSS、AGCGIS、ESDA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空间相关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研究县域经济的时间变化、空间变化、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县域经济差异的年际变化曲线相对稳定,各县经济差异变化没有明显起伏;四种类型县域经济变化相对稳定,局部有明显变化;大城市的极化作用相对明显,而扩散作用明显不强;县域经济水平类型数量结构从"木桶型"向"橄榄球型"演变;县域经济水平的分布呈中心高、四周低的分异状态,经济发达县和高收入县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呼和浩特城区、包头城区,低收入县主要分布在榆林市南部,集中分布;县域经济水平空间结构呈典型的"三核"形态,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东胜区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但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不足;县域经济水平具有为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即高值集聚、低值集聚的格局,高值集聚在鄂尔多斯中部,低值集聚在榆林市南部;热点区域主要是东胜区,盲点区域主要是榆林市南部8个旗区。  相似文献   

9.
新疆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江 《生产力研究》2006,(11):56-58
文章分析研究出新疆粮食在近五十多年,总产、单产、人均占粮量增长很快,粮食作物结构也在大农业结构变动的背景下进行适宜调整。在空间上,新疆粮食播种面积的变化在全疆趋同,粮食生产在全疆形成余粮区、自给区和缺粮区的空间格局,主要农作物在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的新疆形成特定的生产区域。最后提出新疆粮食生产现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江阴市耕地变化驱动因素及耕地利用效率定量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俞勇军  陆玉麒 《经济地理》2002,22(4):440-443,447
江阴市耕地呈逐年不断减少的趋势,而且耕地减少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寻江阴耕地减少的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因子分析法的主因子载荷系数的含义,对江阴市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以北京市为例,利用1985、2000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方向等方面,揭示了北京市1985—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相关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1985—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耕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较为迅速,建设用地扩张最为明显。21985—200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0.99,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平缓;2000—201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为1.64,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度呈加速趋势;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来看,林地与建设用地的增加速度不断提升,由1985—2000年间的0.1383%、3.7808%增长到2000—2010年间的0.2078%、4.0088%;耕地、草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其中水域面积的减少速度最快。3从转移矩阵来看,1985—2000年,74.54%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13.30%、11.24%的耕地转化为林地与水域;2000—2010年,耕地依然是各类用地增量的重要来源,建设用地向其他类型用地的转化面积是前一阶段的13.8倍。4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梁俊花  马春燕 《经济问题》2008,341(1):50-52
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分析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利用和保护区域耕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山西耕地数量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山西1949~2005年的统计和普查资料,分析了山西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多年来,山西耕地数量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后减,总量趋减;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政策等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3.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in Yantai area during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over the past 20 years and with the detailed survey and changing data of land use during the recent live years, this paper reveal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ource utilization, the basic process of the changes,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current direc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addition,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for the changes in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re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asions: (1) There was a trend of obvious fluctuant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ud are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The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have undergone the process - slow decrease,steep decrease, slow decrease. And there were three peak periods of cultivated land loss around 1985. 1987-1996 and 1991-1993 respectively (2) The decreased cultivated land was mainly converted into land for industry and mining, residential area. and all kinds of traffic and orchards. The in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mainly came from exploitation and land and arrangement and reclamation of industry and mining land (3)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opulation growth and policy are the dominant macro-driving factors for the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in Yantai. The obvious sudden changes during the change process of cultivated land acreage are relevant to the national macro.policies background The rapid decrease of cnltivated land area is synchronous with the overheated economic growth resulting from the direct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nd is congruous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speed and the scale of economic growth between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Yantai area. Furthermore. the decrease in cultivated land caused by population increase cannot be ignored.  相似文献   

14.
当农地利用的纯收益逐年降低,且其后出现农地利用集约度降低和相应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甚至农地的弃耕撂荒现象时,就出现了农地的边际化现象.农地在边际化的进程中会经历不同的边际化阶段,不同阶段的边际化程度不同,可分为初始边际化、中期边际化、完全边际化.本文依托湖北省通城县的实地调查资料结合统计资料,研究了通城县的两种代表性农地--水田和旱地的边际化进程.结果表明:同种类型的农地的边际化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不同类型农地的边际化进程也有差别.在通城县,旱地的边际化进程快于水田.一般来说,边际化会导致相应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减少,而完全边际化会直接导致农地的弃耕撂荒.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和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人口高峰年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提出了通过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的重要手段。首先,本文针对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有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耕地保有量计算的新模型。其次,提出了人口对耕地总需求潜力分计算模型。最后,用上年保有耕地生产力潜力分、年度耕地生产力供给分的变化量和人口对耕地生产力需求潜力分变化量综合确定本年的保有耕地生产力潜力分。  相似文献   

16.
白龙江—洮河流域景观生态变化及其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国际会议”以来,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从景观生态和土地利用/覆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景观生态格局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白龙江—洮河流域在1990~1995年、1995~2000年两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修订了土地类型转换矩阵公式,并建立了ArcView3.2实现模型和GIS叠加模型,解析了人类经济活动痕迹景观缀块的空间结构和成因,分析了变化发生的驱动力原因。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人口激增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全球环境和气候不断恶化。近年来,以致力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的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绿色理念不断提出。利用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松江区碳汇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松江区碳汇时间变化驱动因素中,耕地为主驱动因子。从2002-2008年,松江区碳汇量显著减少,到2009年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分析荥阳市2003—2010年土地综合调查数据为基础,对荥阳市近八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进行分析,选取农业人口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等11个自然及社会经济指标,借助SPSS18.0软件进行典型性、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将荥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概括为经济指标、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3个主要驱动因子,为政府今后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政策以及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