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南边疆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对实现我国城镇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以横断山区为例,探析其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四个维度构建城镇化耦合协调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分析横断山区10个州市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时间上: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整体变好,耦合协调度等级从中等协调上升为良好协调。(2)空间上:横断山区西北地区的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显著低于东南地区。(3)演化特征:2010—2020年,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有南北向发展趋势,呈现先集聚后分散的特点。实现横断山区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需加强跨区域合作,优化城镇发展空间,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社会和城镇化进入新的阶段,亟须转变城镇化发展理念,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发展规律的城镇化路子。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健康城镇化具有速度适中、水平适当、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可持续等五个特征和基本要求。健康城镇化不再是过去的要素简单集聚和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城镇的生产功能,而是要更加重视城镇的生活和消费功能,是要素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双核驱动,协调并举。实现健康城镇化,需要借助四大机制,即速度、水平与质量协调机制(质量关系),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机制(产城关系),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乡城关系),生态文明与城镇化融入机制(代际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总体上讲湖南城镇化水平滞后,具体表现在:中心城市不强、城镇发展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不高、城镇产业布局不合理,以及城镇化质量与管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等问题。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优化区域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园区布局;提高管理水平,改善城镇质量;加强城乡统筹,促进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镇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最终目的地,滞后的城镇化必然难以充分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不能有效地转移会影响城镇化的进程。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协调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冯娟  蒋团标 《技术经济》2017,36(12):79-85
构建了地区城镇化质量和规模评价指标,并利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测度了2011—2015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六个地级市的城镇化规模与质量。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但地区差异仍然存在;经济区的城镇化质量滞后问题已明显改善,但是经济区内各地级市仍存在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对此,应从适当扩大城镇规模、促进城镇品质提升、构筑区域一体格局入手,显著提升经济区在全国城镇化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纵观美国经济崛起历程,经济快速增长期与城市化加快推进期同步,即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协调,城市化从早期发展小城镇到大城市进而再向城市群(带)、城市精明增长方向演变,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在城市间均衡发展,这些都是美国崛起的关键所在。进入大国博弈新时代,我国也将进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期,应积极借鉴其发展经验,逐步解决城镇化与工业化不协调、城镇化发展滞后问题,加快解决地区、城乡、城镇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均衡问题,在资源高度稀缺的条件下尽早实施城镇"精明增长"计划。  相似文献   

7.
魏呈呈 《经济师》2014,(3):75-77
在中央集权体制下,财政分权迫使地方政府为弥补财力不足,大量依赖土地财政,造成土地城镇化加快,而城镇户籍未完全放开,社保、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不完善,严重制约着人口城镇化,使得人口与土地城镇化进程出现了不协调。文章基于1998—2012年的江苏省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证实了财政分权对造成人口与土地城镇化的不协调具有显著影响。提出必须推进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在充实地方财政的同时,提升城镇建设软设施,提高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8.
综合运用熵权法和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在挖掘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建立"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并以重庆市为例,对研究区2002—2012年"土地、人口、产业"城镇化质量、耦合度、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及空间格局差异进行测算、分析,以期为重庆市未来城镇化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看,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受区位条件、国家和地方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2从空间格局上看,重庆市县域城镇化质量协调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空间非均衡性较为显著,呈现出以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为中心,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差异特征;3城镇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偏低和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现阶段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两个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农民利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祥来 《生产力研究》2004,(3):43-44,183
城镇化与农民增收是一致的。当前我国城镇化存在将城镇化理解为城镇建设过程 ,政府推动替代市场机制 ,各自为阵 ,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发展规划等误区。现行的农地制度、户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是导致农民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利的主要因素。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选择循序渐进的多元城镇化推进战略 ,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县域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而城镇化的推进又可以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广西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水平较低、规模偏小、特色不明显、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政策缺位等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出与县域经济的协调、互动作用,应通过因地制宜、经营城镇、发展县域经济和转换政府职能等措施,促进广西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钧 《财经科学》2015,(12):48-57
新型城镇发展的“新”主要在于“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价值是“以人为本”.本文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对空变化和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2003—2013年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区域差异较大.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协调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因此,各地区应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各方面的协调发展,进而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已进入提升发展质量的新阶段,既面临巨大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3.
互动协调是同步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基本视角。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做大工业总量,着力提高工业质量,主动接受产业转移,积极打造特色工业,为城镇化提供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不断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为工业化拓展依托空间、集聚发展要素。  相似文献   

14.
吕秀彬 《新经济》2021,(4):62-65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内容.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协调区域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等深度融合,为引领我国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为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解其深刻内涵、必要性和建设路径等提供...  相似文献   

15.
李新平 《经济论坛》2014,(10):34-36
湖南是我国最早出现城镇的地区之一,但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制约了城镇的发展速度,粗放式的城镇化进程严重影响了城镇本身的质量和城镇人口的生活水平。城镇严重的雾霾现象、PM2.5现象、城市给水排水困难等正是粗放式城镇化的具体表现。合理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城镇化绿色转型是湖南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运用熵值法从城镇发展水平、城镇发展效率和城乡协调方面对中部六省2003年和2010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GIS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区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分异及演化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区域各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拉大且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城市数量增多。2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区域大都集中在省会及周围城市;区域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格局,但集聚度减弱;热点区呈现由少数高强度中心到多中心分散格局,集聚中心弱化,缺乏全局性的高值集聚中心区;热点区域与城市群具有较好的拟合性。3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宏观政策是当前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正"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已是共识,并写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然而,提高大城市容积量的同时应避免"大城市病",小城镇快速推进而需克服盲目扩展抬高公共品供给成本之弊端,这就需要探讨一条城镇化成本低、幸福指数高、切合实际的发展路径。一、我国城镇化波动增长演进轨迹(一)波动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目前我国已走过城镇化的初期阶段(1949~1995),  相似文献   

18.
良性发展的城镇化促进工业化转型升级,有助于实现城镇和产业融合发展,但我国城镇化在理论认识上存在"去工业化"等误区,在实践中存在伪城镇化等现象。我国城镇化畸形发展带来的诸多弊端,不仅成为制约工业化升级发展的因素,也已经成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障碍。只有把握好中级水平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关系,处理好产城融合发展新理念对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协调好城镇化和工业化在新"四化"中的作用,才会在同步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中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镇最适合于工业以及所有现代产业空间配置的集聚要求,所以城镇化、工业化如形影相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立市、兴市,中小城市依托特大城市,协调、协作构建城市群.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城市环境;坚持统筹兼顾,城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一起抓,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宗书 《生产力研究》2012,(7):114-115,123
区域城镇化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区域城镇化是进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结果和重要动力,城镇化主要侧重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使城镇逐步扩大,其过程不仅仅是人口居住地的变更过程,更是国家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表现。城镇化是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结果,使用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进程进行剖析,有利于我们全面而完整地了解城镇化这一现象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规律。根据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过程进行剖析,将有利于引导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