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从1979年欧共体起诉中国倾销糖精钠和闹钟以来,到1994年底,我国出口产品被诉倾销已达204起,约占全球倾销案例总数的10%。1989年,仅欧共体起诉中国鬃刷倾销一案,就使我国创汇损失500万美元。反倾销,我们再也不能等闲视之。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国外对我国商品实行反倾销举措越来越多,已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严重障碍,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是导致出口额大幅度下降。中国商品遭到外国厂家投诉后,或积极应诉或采取其他措施避免对方采取反倾销措施。其一是被迫限制出口商品数量。  相似文献   

2.
基于1981-2006年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起诉最多的三个国家的统计数据,通过模型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进口国经济增长率和汇率与我国遭遇反倾销起诉的次数成负相关;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遭遇反倾销起诉的次数存在正相关性;而这些相关系数能否通过显著性检验在不同国家存在差异.经验研究的结论为我国政府制定反倾销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最新统计显示,外国对华商品反倾销起诉近年来大幅增加。到2000年底,中国出口商品遭受29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起诉,总计达到412起,给我国出口造成的损失累计高迭100亿美元。其中欧盟90起;美国78起;印度后来居上,对华反倾销达到38起,居第三;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墨西哥对华反倾销起诉均超过20起。其中,五金、矿产、化工领域更是中国遭受国外反倾销投诉的“重灾区”。仅2000年中国商品总共遭受36起反倾销之诉。 反倾销是世界组织许可的贸易保护措施。按反倾销法规定,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进入进口国市场,并使进口国市场已建立的产业受到实质性伤害或构成这一威胁,或实际上使进口国产业延迟建立。世贸组织成立后,传统的贸易保护做法,如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受到严格约束,而反倾销具有形式合法、易于实施,能够有效地排斥外国产品的进口并且不宜招致报复的特点,因此被发达国家视为保护  相似文献   

4.
我国屡遭反倾销起诉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银杰 《经济师》2003,(1):85-86
面对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日益频繁的反倾销起诉 ,应根据WTO的有关规则积极应对 ,努力消除对外贸易的障碍。文章重点分析了WTO反倾销协议有关条款 ,并提出预防和应对反倾销起诉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5.
阮峥 《经济学(季刊)》2005,(S1):189-202
该文讨论反倾销对于出口企业除了维护国内市场之外的另一用途:抑制外来的反倾销起诉.构建一个两国垄断企业在两个分割的市场上竞争的倾销模型,加入反倾销起诉成本和胜诉几率两个重要概念,发展成为一期反倾销博弈模型,再拓展到各方采用报复性战略的无限重复博弈.得出结论,在"报复性反倾销"的威慑作用下,两国产业之间可能达成互不发起反倾销起诉的合作性均衡.  相似文献   

6.
阮峥 《经济学》2005,4(B10):189-202
本文讨论反倾销对于出口企业除了维护国内市场之外的另一用途:抑制外来的反倾销起诉。构建一个两国垄断企业在两个分割的市场上竞争的倾销模型,加入反倾销起诉成本和胜诉几率两个重要概念,发展成为一期反倾销博弈模型,再拓展到各方采用报复性战略的无限重复博弈。得出结论,在“报复性反倾销”的威慑作用下,两国产业之间可能达成互不发起反倾销起诉的合作性均衡。  相似文献   

7.
中国被反倾销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反倾销这种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贸易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大。从被反倾销国家角度看,中国①遭受反倾销起诉的数量受到出口量、汇率变动、被反倾销国之外世界其他国家GDP增长速度三个因素的影响。但即使控制了这些因素,中国遭受的反倾销起诉仍然显著多于其他任何国家。进一步地,我们从反倾销发起国角度分析了13个对中国反倾销最多的国家起诉的共同原因,检验了其他因素的解释力,主要结论有:外国的发展程度影响对中国的反倾销起诉,而各国对中国的FDI、外国的失业率和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则没有太大解释力。本文最后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8.
周苹 《现代财经》2001,21(8):41-44
近年来,由于频频遭受国外反倾销起诉,使我国正常的出口贸易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本文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分析国外对华实施反倾销的原因后认为,我国“入世”后,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力度不会减弱,由此,提出我国应对这一趋势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化工产品贸易的倾销、反倾销状况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艳秋  于戈 《经济纵横》2001,(10):51-54
本文分析反倾销对我国化工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其遭受反倾销起诉的原因 ,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反倾销中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经济论坛》2005,(20):41-42
自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提起第一起反倾销指控以来,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指控,截至2004年底已经受到各类反倾销起诉逾600多起,中国已经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国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