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退捕渔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简称“城乡居保”)的保障水平是否适度是衡量制度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也是长江退捕渔民能否真正“稳得住”的关键一步。文章以湖北省退捕渔民为研究对象,利用扩展性消费模型(ELES)构建农村居民城乡居保的合意替代率下限模型;随之测算农村居民城乡居保的合意替代率下限与退捕渔民城乡居保的实际替代率,并将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退捕渔民城乡居保养老金实际替代率偏低,未达到适度水平。为保障退捕渔民日常生活需要以及生活水平不受影响,提高其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具有必要性。结合湖北省退捕渔民城乡居保实施状况,笔者建议应科学设计退捕渔民养老保险,适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参保激励机制,促进退捕渔民长缴多缴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长江流域内水生生物资源骤减给长江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政府、社会和民众的高度关注,长江禁捕工作迫在眉睫,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制定保护长江生态系统的政策。[方法]多源流理论分析框架是剖析政策过程及其政策影响的重要工具,多源流理论能为我国长江大保护政策过程提供新的解释角度。文章以长江禁捕政策议程为载体,运用多源流理论框架中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分析了长江禁捕政策议程。[结果]通过运用多源流理论提出对长江禁捕政策过程优化路径,在问题源流上对退捕渔民生存保障制度和长江资源利用方式进一步完善,在政策源流上提高政策储备,在政治源流方面加强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在首次开启政策之窗后的基础上继续积累、寻找和创造新的政策元素,以期推动政策之窗再次打开,促使长江禁捕工作有效的实施。[结论]对长江禁捕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进行梳理并提出要不断推动和创新长江禁捕政策,我国政府需要在合理的范畴内再次实现政策之窗的打开,形成新的长江大保护政策议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文章通过系统梳理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发展脉络、归纳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内容、重点以及不足,深度剖析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内在逻辑,以期完善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体系、推进畜牧业清洁生产进程、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法 基于“北大法宝”平台汇总的865篇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0,该文梳理了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变迁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结果 在1996—2005年的政策萌芽期,政策描述笼统且不聚焦,多为方向性、概念性的表述;在2006—2014年的起步探索期,政策开始涉及到核心问题,为系统化政策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在2015—2018年的蓬勃发展期,政策侧重于技术支撑和项目支撑,形成了主体明确、分工协作的制度环境;在2019—2021年的政策稳定期,管理政策与技术政策相融合,多元化落实方式的政策集中出台,以保障政策实施效果。结论 纵观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变迁过程发现,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逐步由国家主导转为国家引导,地域差异特征明显,政策细致化程度不断提升,政策落实方式日益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重要举措。文章基于200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等相关部门发布的184份政策文件,在描述政策数量和结构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政策试点三阶段理论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演变过程划分为前试点(2008—2014年)、试点(2015—2019年)和试点后(2020—2022年)三个阶段,并使用ROST分析工具探讨政策的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在改革的各阶段,中央的政策目标一致,但治理体系和协同项目根据实践暴露出的问题持续改进。据此,文章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融资制度建立、交易平台建设以及改革协同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乡村作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是国内大循环中的重要一环。从创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就高度关注和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妥善解决意义重大,关乎国计民生。通过深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理路,准确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旨归,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路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当前,禁捕水域渔民退捕上岸已经完成,转产就业政策作为渔民退出捕捞权补偿体系的重要部分,是当下和未来的重点难点,对长江禁捕稳定持续和退捕渔民可持续生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典型区域退捕渔民及其利益相关者调查分析,研究表明:转产就业政策目标是帮助渔民获取可持续的替代生计,防止退捕渔民"积贫返贫—生计压力—偷捕返捕—弱化禁捕",基本逻辑是通过政府承担转产就业成本以达成渔民稳定退捕这一具有生态外部性的集体行动。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初步形成了"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政策层级机制,地方政府是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具体政策的制定者、实施者、改进者,市场主体也正逐步参与,实践探索形成了"四个一批"为主的转产就业模式。但部分地区仍面临着转产就业不充分、岗位层次较低、稳定性差等难题,这既有渔民生计资本低、博弈心理的内生因素,也有区域经济与资源禀赋约束、政策针对性不足的外部因素。未来,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政策应长短结合、双重驱动,多元化就业模式增加岗位供给、针对渔民合理诉求提升转产就业精准性、优化政策制度形成稳定持续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乡村特色经济将特色资源与产业振兴相融合,既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乡村产品,也通过构建特色经济体系,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产业动能。现阶段,乡村特色经济获得了数字技术、金融等要素支持,但仍面临特色优势不明显、产业协同不完善等问题。为此,应充分认识特色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多元优势,通过明确主导产业,融合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形态,整合金融、技术等优势资源,助力乡村特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解决农业“短腿”和农村“短板”具有助力作用,同时有助于释放农村劳动力,加速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有序利用。为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并建立相对完善的集体经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与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具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产业融合加速产业重组,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各项政策的落实为农村三产融合创造了有力的支持环境。在实践过程中,为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协调推进,需加强政策的宏观指导,各地结合具体实际探索协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农民市民化是传统农民脱胎换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也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目标的过程.基于农民群体分化的事实,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将通过两条路经转化为市民,即异地转型模式和就地转型模式.同时,考虑到当前历史阶段的农民群体人数众多、结构复杂,农民市民化必须通过农民工身份市民化、传统农民职工化和行为心理市民化三个阶段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角色的有序转型.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央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也是应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文章以21个中央一号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政策文本量化分析方法,刻画了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的演进特征和优化方向。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政策经历了从1982-1986年的政府一元主体主导,到2004-2012年的政府、市场二元主体协同实施,再到2013年之后的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协同实施阶段,现已逐步向"多中心"供给与治理体系迈进,但社会参与度仍较低;农村基础设施九大领域(水利、电力、公路、网络、教育、医疗、文化、社保、住房保障)政策工具使用不平衡,差异较大,其中三类工具在农田水利领域均使用较多,在住房保障领域使用较少。  相似文献   

12.
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组织现象.目前,国外经验难以有效解释中国语境下联合社的实践逻辑,国内研究也相对缺乏系统性理论解释.本文在一种关于组织行为的新分析框架(SAGP模型:性状-行动者-治理-绩效)的基础上,结合台联九生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个案研究,对联合社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系统性理论解释.本文指出联合社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文章阐释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逻辑,剖析实践困境,探明实现路径,以期为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本逻辑主要包括要素整合、空间优化和价值增值三个方面;(2)当前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面临资金来源、动力差异、组织效率、实施阻碍、管护效能等五大困境;(3)为扎实推进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应积极引导金融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因地制宜推进多目标协同建设、完善全过程组织协调机制、系统优化建后管护。结论 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更丰富、目标更多元、内容更广泛、实施更复杂,从基本逻辑、实践困境和实现路径进行全面解析,有利于系统理解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理论研究对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面临地方政府财政紧约束的客观条件限制,这是政策异化的重要原因,同时又决定了异化的路径与成本转嫁的对象.在此过程中,除相关主体利益受到冲击外,也对农村管理和农村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应对举措,中央政府应设立专门资金用于分担城乡增减挂钩的成本;作为配套措施,在农民集中居住点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将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统筹考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地膜覆盖技术作为中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农业栽培技术,在为农业经济发展及粮食生产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由于长期以来地膜生产、使用及回收环节的不规范导致了诸多环境问题,废弃地膜污染治理刻不容缓。基于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及《农膜回收行动方案》中提出的2020年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的时间节点下,对中国30年地膜污染防控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及规律总结,有利于把握政策方向及国家工作重点。方法 文章基于199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发布的328份地膜污染防控政策,首先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政策数量及政策结构进行处理分析,描述政策的基本特征,其次基于ROST分析工具及Netdraw语义网络结构图绘制工具深入剖析政策文本,进一步分析政策演进规律。结果 (1)1990年以来,中国地膜污染防控政策在数量上呈现持续上升态势,且在2015年以后上升增速显著提高。(2)2000年以后地膜污染防控政策发布类型以部门工作性文件为主,政策影响力偏低。(3)30年地膜污染防控政策呈现由重污染治理到重资源化利用、重宣传引导到重经济激励、政策措施逐渐细化可执行性逐渐增强的演变特征。(4)基于标志性政策的出现及中国地膜污染防控政策的重心转变,将相关政策划分为生产供应保障、环保意识形成、污染综合防治、残膜资源化利用4个阶段。结论 根据地膜污染防控政策分析结果,提出地膜污染防控政策制定方面应尽快完善上位法、对全产业链进行系统规定、加强不同部门间交流协作;政策工具使用方面应针对于不同环节,重视政策手段多元化应用,发挥不同政策工具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前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核心,盘活利用农村宅基地对于实现农户宅基地财产权益、提升农村宅基地利用率、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以及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政策文本分析法,以国家层面出台的36份农村宅基地相关政策文本为分析对象,探究2013-2020年间国家在规范和推进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相关政策方面的演进特征,并提出稳妥推进宅基地产权制度创新、完善宅基地盘活利用配套机制、因地制宜创新宅基地盘活利用方式、培育宅基地盘活利用多元主体等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政策的优化路径,最终揭示了其内在的政策逻辑。  相似文献   

17.
宅基地流转是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中重点探索的内容。现阶段宅基地权能实际扩张、宅基地功能转型及宅基地流转范围突破促成了宅基地流转的现实需求。本文基于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安徽省东至县的考察,对该县三个村探索的三种宅基地流转实践样态即“宅基地置换+村集体收储+工商企业租用”模式、“村集体主导+农户入股+合作社运作”模式及继承宅基地使用权管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并分别从实施目标、实施资源禀赋、实施成效以及可推广性四个方面进行对比,进而结合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求提出宅基地流转的推进路径,以期为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有效实现路径及完善宅基地制度提供有益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推进宅基地流转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算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取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方法 文章通过DEA-Malmquist指数测算2006—2019年长江经济带38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探究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时空演变,其次运用fsQCA分析方法,探究5个前因条件下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结果 (1)显示自全面取消农业税以来,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持续性,技术进步呈现退化趋势,但效率改善明显,技术进步与效率内部出现波动性特征,且增长驱动模式具有地域性特性。(2)长江经济带具有2条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路径,H1:财政支持—信息对称—结构合理驱动型,H2:财政支持—交通便捷驱动型,同时明确3条非提升路径。结论 提出增强财政支农力度,重视农业劳动力外流现象,因地制宜制定农业发展政策以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探索中国自然资源法律体系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为落实自然资源统一管理要求提供建议。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自然资源法律体系较为完整,但与新时代要求相比,在效力层次优化、概念联系强化、权责设置完善、内容体系完整方面有待提升。研究结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中国自然资源法律体系的完善路径:(1)采用"主干+专项"模式,设立自然资源基本法;(2)推动自然资源相关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3)强化法律体系的责任约束,丰富完善体系内容。  相似文献   

20.
“十四五”时期民族地区面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任务。生态减贫源于以“两山”理念为根本遵循的脱贫攻坚实践,逐渐实现了生态、产业与社会的三维协调发展路径,形成了生态减贫的实践逻辑。这三个维度的失衡是实践中生态保护激励不足、生态产业质量不高、脱贫可持续不强等现实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需要继续推进这三个维度的机制优化,更好地发挥生态减贫的生态、产业与社会效益,助力民族地区全面绿色转型与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