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取得举世瞩目成就,谷物、肉类等重要农产品总产量稳居世界前列,人均占有量和消费量稳步提升,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通过国际市场调剂国内余缺、补充国内农产品结构性供需缺口业已成为客观现实。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面临的国内外风险与压力不断增大。方法 文章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系统梳理农产品进口现状,研判未来农产品进口趋势,最后研究提出应对策略建议。结果 当前,在保持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的同时,中国农产品进口呈持续增长态势;进口结构有所调整,大豆占进口农产品的份额最大;进口渠道呈现多元化,但市场集中度高的现实未得到转变。未来,在国内市场供需“紧平衡”且国内生产竞争优势不足的情况下,中国农产品进口将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进口空间尚存,但须警惕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负面影响。结论 应理性看待中国农产品进口这一客观形势,坚持适度安全原则,进一步夯实国内农产品供给保障基础,加大农产品贸易合作力度,增强不确定性因素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2.
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总体来说,中国农业企业"走出去"是"遍地是黄金,处处是陷阱"。投资区域日趋广泛,集中于中亚地区;投资主体日趋多样,民营企业发展迅速;投资领域日趋多元,加工贸易优势突出;投资经营日趋规范,本土化特征明显;由农产品加工贸易模式向农业技术转移模式转变。但面临着国外政策环境方面的资源困境、技术困境、人才困境、舆论困境,国内政策制度方面的投资审批、种质资源、农产品检验检疫限制,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市场竞争环境较激烈、企业国际化能力不强、企业的品牌价值不高、社会责任塑造能力弱,社会服务体系方面的行业信息服务不到位、政府涉外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建议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推动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支持服务体系,同时,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提升"走出去"的投资经营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休闲农业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业转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是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归纳上海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为上海市休闲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 文章基于政府访谈与企业走访,结合对休闲农业企业的抽样调查,分析了上海市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措施、现存问题、原因与解决思路。结果 上海市主要采取了出台基础政策、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资金补贴、休闲农业示范点建设3种方式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在农业种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与休闲服务提供3个环节仍面临着“三品一标”农产品有限、加工农产品开发不足、生鲜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休闲服务提供同质化较高等瓶颈。结论 上海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成因包括:规划布局不够完善,科技融入不够充分,配套政策不够丰富,管理冲突有待协调,人才导入函需增强,资金扶持不够均衡。上海市休闲农业的未来发展,需基于“长三角一体化”、因地制宜确立规划布局,利用科技优势打造产业精品,逐步完善休闲农业配套政策体系,建立政策制定多方协调机制,加强人才合作与导入,丰富并平衡资金扶持体系。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文章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背景下,探讨推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的路径。方法 在梳理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剖析流域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挑战、机遇,探讨促进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和推进路径。结果 近年来,黄河流域农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农林牧渔结构稳定,主要农产品产量稳中有增,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农村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但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农业水土资源压力较大,部分区域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结论 面对国内外发展新机遇,加快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应加强生态保护,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探索不同生态类型区农业发展重点;推行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实施全产业链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构建乡村绿色发展体系;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围绕黄河流域农业产业技术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绿色农田试点示范建设,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主,探索黄河流域不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 大陆台商农业投资推动着海峡两岸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理清不同类型台资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两岸农业合作的深入及经济融合的推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 文章利用Python挖掘和清洗相关企业查询网站的大陆台资企业数据,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Ripley''s K 函数、核密度和热点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大陆台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在位企业的空间布局及其演化特征,并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其区位选择影响机制。结果 (1)大陆台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空间分布上呈多中心群团式集聚,集聚规模和集聚强度随时间推移变化明显。(2)两种类型企业在空间演化过程存在明显差异,台资农业企业在空间演化上呈点源扩散模式,热点区域主要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海南和山东半岛。(3)台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呈爆发式扩张模式,在完成空间布局后进入稳定状态,热点区域主要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4)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大陆台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区位选择都长期受到农业自然资源禀赋、集聚因素、政策与文化因素的正向影响,两者空间布局与空间演化的差异缘于对耕地资源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的不同响应。结论 政府应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在制度政策制定、产业集聚效应发挥、地方市场开拓和产业融合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推动台资涉农企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业产业安全面对大宗农产品内外价差不断扩大、关税的防火墙作用削弱、进口农产品影响不断加深、粮食产业发展受到威胁;粮食安全面对增产潜力减弱、保障产能难度加大,生产成本快速上升、粮食价格提升空间减小,进口快速增长、适度进口粮食安全战略面对挑战,种粮比较效益低、新型经营主体非粮化较为普遍;农产品质量安全面对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多、风险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等问题。确保我国农业安全,需要推进农业产业安全战略,实施差别化的粮食安全战略,强化国内支持战略,推进农业走出去和市场多元化战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战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产业融合是新时期农村农业发展的载体,通过对乡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探索,构建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融合发展业态下的哈尔滨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 文章运用熵值法计算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指数,分析其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探究其系统指标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影响。结果 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程度在逐渐加深,尤其在2014—2017年,其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处于快速增长期,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化,乡村产业融合逐渐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休闲农业产值、农业合作社、特色农业种植面积、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在提升哈尔滨农业整体效益上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其贡献率主要来自于农业多功能型拓展。结论 (1)哈尔滨市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趋势良好,且表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但从贡献率来看,加强农业产业链延伸是现阶段促进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2)协调城乡发展关系,降低乡村产业生产成本,使农民真正从农业产业链中获益是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的关键。(3)哈尔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农业多功能型拓展发展相对较好,但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发展潜力。(4)哈尔滨市在农业产业价值提升上应结合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策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有效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美丽中国,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理论内涵、思路路径及工作重点,为新时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自然观、系统观、发展观等哲学方法,分析农业绿色发展理论逻辑,提出农业绿色发展思路路径;利用公开报道数据,从水土资源保育、产地环境清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农业集约节约发展等方面,分析我国农业绿色发展成效及存在问题。结果 系统提出全面改善农业资源环境,不断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健全完善支撑保障体系。系统开展绿色发展试验示范,推动树立绿色消费观等农业绿色发展重点任务。结论 新时期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推进农业发展全过程绿色转型,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跨国种业公司开拓中国市场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近些年中国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但从邓宁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来看,中国总体上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当前世界上主要的跨国种业公司如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先锋等已在中国种业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如何进入中国市场、采取怎样的经营策略维护并进一步经营中国市场,很值得已"走出去"或要"走出去"的国内企业学习借鉴。因此,本研究通过调研部分主要的国际种业公司,剖析跨国种业公司的经营策略,旨在为推动国内农业"走出去"和提升产业竞争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2020年以来,中国玉米市场发生深刻变化,呈现进口首次突破配额、进口市场更加集中、进口规模增长间隔短和价格创记录4个特点;从长期看,中国玉米供应偏紧、价格倒挂,以及进口量增加难以逆转,玉米正在呈现大豆的苗头性迹象。文章旨在宏观研判玉米发展成为“第二个大豆”的可能性,并从战略布局予以防止。方法 从多方面对比了中国玉米产业和大豆产业特征的异同,为回答玉米是否会成为“第二个大豆”这一问题提供了多角度证据。结果 玉米产业形势相对乐观,不会成为“第二个大豆”,但玉米产业自身的发展特性和中国玉米产业现存的困境不容忽视。结论 科学把控,系统谋划,综合施策,从种植结构调整、良种攻关、全程机械化、优势玉米带建设、烘干设施、“走出去”六大工程着手,解决玉米产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竞争力弱、需求增速快等难题,从战略上防止玉米成为第二个大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文章梳理了“一带一路”实施中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研究成果,找出了研究不足并明确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方法 该文重点对“一带一路”实施中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研究现状和特征、挑战和风险、作用和效应、对策和建议等问题进行了综述。结果 (1)已有的研究大多从投资产业、区位选择和投资决策等角度对我国农业对外投资进行研究,但对“一带一路”区域整体性,特别对其北线、中线、南线、中心线等分区域农业投资的对比和分析研究较少;(2)已有的研究较多涉及对我国与东道国的GDP、农业产业结构、就业、农产品贸易、技术溢出、区域农业经济及经济发展等社会与经济指标的影响,但从微观角度对我国在外投资企业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相关的案例分析和研究;(3)已有的研究从贸易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就业效应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经济效应,但相应的系统效果模型研究较少。结论 (1)该文提出应对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投资进行整体性研究,并分析和比较“一带一路”北线、中线、南线、中心线的投资特点;(2)应以我国在境外设立的农业企业的一手数据为依托,通过微观角度总结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现状和特点,从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形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相关建议;(3)应建立系统性的利用模型来评价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总结当前农业投资的效果,归纳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宏观上提出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研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面对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理清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的特征及趋势,对于及时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风险、提高国际循环利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利用1996—2021年世界农产品贸易数据,文章从总体—行业—加工程度3个维度分别构建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定量分析了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的格局演化及重要节点特征。结果 (1)各国间农产品贸易关联日益加深,处于核心地位的国家数量显著增加,以美国为代表的单中心主导地位被削弱,但由少数国家主导全球农产品贸易的情形并未改变。(2)中国在全球农产品贸易网络中地位显著提升,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均位于前列,但中介中心度处于较低水平,说明中国对全球农业资源和市场的掌控能力依然不足。(3)各国在不同细分行业中的地位呈现明显的异质性,大多数国家的进口集中于少数贸易伙伴的少数产品,加工贸易逐渐成为全球农产品贸易的主流,发展高附加值农产品贸易成为各国农业贸易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结论 为此,应持续优化农产品贸易布局,拓展与亚洲、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贸易,不断提升农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文章分析了中国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及贸易潜力,以挖掘贸易潜力,推进双边畜产品贸易发展和畜牧产业合作。方法 运用2001—2020年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引力模型,测度中国对沿线国家畜产品贸易效率及潜力,并对经济规模、对外投资、地理位置等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对外投资、是否加入WTO都对中国畜产品出口沿线国家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而沿线国家的政治稳定程度和畜牧业发展水平则对中国畜产品出口该地区有抑制作用。结论 中国对沿线国家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率极不平衡,对亚欧经济带国家的出口效率远高于中亚及环中亚经济带;畜产品出口贸易潜力从高到依次为环中亚经济带、中亚经济带和亚欧经济带,其中,对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中西亚国家的畜产品市场潜力极大。我国应积极推进经济走廊的建设,完善自身贸易环境,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提高中国畜产品出口贸易效率,释放贸易潜力,推动双边贸易的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文章基于2010—2019年中国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以下简称RCEP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面板数据,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和贸易国别数据切入,研究中国同RCEP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贸易效率及潜力,为中国与RCEP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深入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方法 采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自RCEP国家进口农产品的平均效率为0.54;中国与RCEP国家经济规模、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和货币自由度等因素提升了进口贸易效率,人口规模和贸易自由度等因素阻碍了进口贸易效率的提升;从国别差异看,中国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农产品进口贸易潜力和可拓展空间较大;从农产品分类看,4类农产品的进口贸易效率较高;总体而言,进口效率与潜力存在较大的国别异质性,增长拓展空间有待进一步释放。结论 中国应进一步加强同RCEP国家的海陆航基础设施建设等合作,扩大同RCEP国家,特别是贸易效率低下而未来潜力巨大的新西兰等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文章利用2004—2017年乌鲁木齐海关数据,研究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的现状、互补性及影响因素,挖掘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潜力,为进一步拓展双方农产品贸易提出建议。方法 采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规模总体处于增长态势,但贸易联系紧密度不高;中国新疆以出口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为主,哈萨克斯坦主要出口畜产品、棉麻丝等资源密集型农产品;农产品贸易整体属于产业内贸易,在九大类细分农产品领域存在各自竞争优势,双方贸易需求基本没有重叠,互补性较强;双方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农产品贸易联系紧密程度、空间距离等是影响农产品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结论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潜力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尤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双方贸易潜力提升幅度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随着中国粮食进口不断增加,国内外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202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快速上涨,对国内粮食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分析国际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和影响对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分析了2019年以来小麦、大米、玉米、大豆4种粮食产品的国内外价格走势,从供需状况、贸易政策、气候变化等因素分析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原因,并探讨了国际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结果]当前全球主要粮食品种供应充足,库存仍处于较高水平,此轮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到美国等发达国家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疫情后全球消费逐步回暖的影响;但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对中国市场的影响总体有限,国内小麦、大米、玉米价格上涨的主因是国内消费回暖和生猪产能恢复带动的饲用需求快速增长,油用大豆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大。[结论]为稳定国内粮食市场,避免国际市场的冲击,中国要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粮食储备管理,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并引导居民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把握热带农产品进口市场格局和供给效率,对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的市场竞争关系进行研究。[方法]文章基于1992—2020年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贸易数据,以木薯、天然橡胶、咖啡和胡椒为研究对象,运用Rotterdam模型估计测算这4种热带农产品进口市场各来源国的进口需求弹性,实证分析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市场格局。[结果](1)中国热带农产品的进口来源较为集中,对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进口依赖程度相对较高;(2)木薯主要来源国之间的竞争性不强,中国对木薯有稳定的进口需求和进口来源地;(3)天然橡胶、咖啡和胡椒的进口来源国之间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市场竞争关系;(4)未来中国热带农产品进口需求对东盟国家依赖将进一步加深。[结论]中国应充分把握双边贸易关系,重新审视并完善与东盟国家及地区农业国际合作战略,不断促进热带农产品进口来源地和贸易渠道的多元化,以保障热带农产品贸易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时期,深入剖析工商资本下乡投资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利用江苏省工商企业下乡投资调研数据,采用有序选择模型(Oprobit),实证分析江苏省工商资本下乡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 (1)研究结论表明,良好的政企关系显著促进了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在进行替换被解释变量、更换关键解释变量、考虑内生性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2)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处于基础设施完备地区和项目负责人为非当地户籍的下乡投资企业,政企关系对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处于政策环境更好地区的下乡投资企业而言,政企关系的促进作用有所减弱。(3)进一步分析表明,行业关联正向调节了政企关系对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地方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结论 应推进工商资本与村集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充分利用农业关联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完善乡村配套基础设施以提升工商资本下乡促进地方农业产业发展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关键在于全球价值链竞争。通过量化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升级中国农产品全球价值链参与,为农民生存、农业发展争取更广空间。[方法]文章采用企业微观进出口数据,构造核心解释变量交叉项,利用面板工具变量模型,实证估计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全球价值链参与能够显著提升竞争力水平,且稳健性较好。从影响机制看,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提升,有力刺激企业加大科研投入,以谋求更高的生产效率和产品技术增值,从而实现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从加工程度看,全球价值链参与对深加工农产品正向影响最显著。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下全球价值链参与对农产品竞争力提升最明显,加工贸易下抑制效应明显。从企业所有制看,国有企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对农产品竞争力提升作用最强。[结论]中国农产品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为制定竞争力提升导向的政策体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对我国农村金融支持展开研究,通过回顾历史、分析现状总结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历经5次结构性调整。我国农业产业历次结构性调整虽然取得较大改进及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有:(1)正规金融机构不足、服务效率低下;(2)金融知识渗透性差;(3)抵押物问题;(4)非正规金融风险较大。发现农村政策性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农业产业的扶植和政策引导功能;(2)农村和农业的开发功能;(3)农村金融市场和信用体系的完善功能。提出建立健全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体系的主要措施有:(1)增强教育投入、增加信贷宣传;(2)加大中小额信贷支持力度,提高融资水平;(3)应用"互联网+"金融方式,推进金融服务体系多样化;(4)加大土地政策改革,解决农民抵押物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