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通过构建技术创新倾向指标,对中国工业行业技术研发策略的理论实证分析发现: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企业规模、政府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是影响各行业技术创新倾向与规模的主要因素;政府在进行财政补贴时,主要倾向于技术水平高、企业规模大以及技术研发投资规模高的行业,而对于产业特征、银行融资规模这两项指标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产业特征,企业规模对行业技术创新竞争力和技术创新策略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庞瑞芝  刘东阁 《南方经济》2022,41(9):97-117
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数字化与企业创新之间是否存在悖论,数字化是否必然促进企业创新?文章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通过构建数字化影响企业创新的理论模型,阐述了数字化通过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2008-2019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数字化与企业创新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即当数字化低于拐点时,数字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而当数字化高于拐点时,数字化会抑制企业创新;异质性影响机制上,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倒U型影响效应在高新技术行业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高行业以及吸收能力强企业、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数字化追赶型企业和后进型企业,数字化对企业创新的倒U型影响效应只存在于领先型企业中。数字化硬件投资与企业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但数字化软件投资却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文章拓展了数字化与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可以为当前企业更好借力数字化提升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高管外部薪酬差距和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发挥作用途径和机理的差异,利用2010年到2015年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分析高管外部薪酬差距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以及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高管外部薪酬差距的增大能够激励企业增加创新投资,而高管-员工薪酬差距的增大会降低企业创新效率;(2)企业生命周期对内外部薪酬差距影响企业创新具有调节作用,处于成长期的企业高管外部薪酬差距的增大更能够激励企业增加创新投资,而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带来的企业创新效率损失较低;(3)进一步区分市场竞争环境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能够加强高管外部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投资的促进作用,对成长期企业这一促进作用更为明显;无论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何阶段,市场竞争程度的提高均能够抑制高管-员工薪酬差距对企业创新效率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王桂军 《南方经济》2019,38(11):1-15
关于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学界开始从企业创新视角探讨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但研究多集中在"激励型"产业政策的创新效应上,关于"抑制型"产业政策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尚属空白。文章以中国政府于2013年颁布的《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为切入点,基于2011-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并利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这项以防止产能过剩行业盲目生产扩张为目的的"抑制型"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显示,相较于不受政策影响的控制组,去产能行业的企业创新水平在《指导意见》实施之后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地,文章从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双视角考察了《指导意见》促进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结果发现:一方面,《指导意见》在提高去产能企业研发资金配置效率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效率显著地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产出;另一方面,同期实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去杠杆政策也均对《指导意见》促进企业创新产生了正向的调节效应,其中,"一带一路"倡议的调节效应尤为突出。本研究不仅辅证了产业政策的有效性,具有可观的理论价值,而且诠释了诸如去产能等"抑制型"产业政策的真正内涵:抑制扩张是手段,强化产业是目的。  相似文献   

5.
财务行业是一个具有风险属性和资本属性的特殊行业,财务经历有助于塑造CEO良好的风险认知和融资能力。文章基于烙印理论,以2009-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风险认知烙印"和"融资能力烙印"双重视角研究了CEO财务经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CEO财务经历对企业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采用PSM-DID、Heckman两阶段模型等控制内生性后,该结论亦成立。具体而言,CEO财务经历主要是通过发展CEO的"风险认知烙印"和"融资能力烙印"两种烙印效应来促进企业创新;CEO财务经历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CEO外部薪酬差距更大、CEO持股比例更高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文章的研究发现烙印效应可能是解释CEO财务经历影响企业创新的重要机制,这为上市公司制定科学合理的CEO聘任决策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创新效率评价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不同行业领域企业研发机构创新效率评价核心指标的选择问题。研究发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定对于不同行业领域企业研发机构最终的评价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其中,高学历人员等人力资源类指标对劳动密集型行业效率影响较大;经费支出等财力物资类指标对资本密集型行业效率影响较大;有效发明专利等创新成果类指标对技术密集型行业效率影响较大;而新产品产值等经济效益类指标对于三大类行业效率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甄丽明  杨群华 《南方经济》2014,32(12):82-95
本文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考察了薪酬制度中货币性薪酬比重以及薪酬差距对管理层代理行为的影响,最后还进一步考察了产权性质对薪酬制度的间接作用。研究发现:(1)货币性薪酬比重与企业研发行为呈倒U型关系;(2)薪酬差距为正时,盈利的薪酬差距对管理层的研发投入有拉动效应,但这一拉动效应有临界值。在薪酬差距较小时未能发现。(3)薪酬差距为负时,“问题式研发”动机存在,薪酬差距对研发有促进作用,且在职消费的替代作用明显。(4)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薪酬制度的激励影响相对较小,薪酬差距的促进作用不如非国有企业。这些结论表明应合理设置薪酬体系,从而为理解转轨制度背景下的管理层代理行为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基于利益收敛理论及资源依赖理论,以 2010-2015 年中国 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对象实 证检验两权分离度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企业技术创新随着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 的提高而减少;民营企业属性增强终极股东两权分离和企业技术创新间的负相关关系。此外,历 史业绩偏离对民营企业属性强化两权分离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负相关关系没有显著的影响,行 业业绩偏离度越高,民营企业属性对终极股东两权分离与技术创新关系的负向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9.
申明浩  谭伟杰 《南方经济》2022,41(9):118-138
数字化赋予了国民经济与微观企业转型升级的动能。文章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文本挖掘的基础上,综合MD&A部分数字化词频占比和无形资产数据等多个数据集以提高企业数字化指标的刻画质量,实证考察了其对企业绿色创新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对企业绿色创新表现具有"增量提质"的双重效应,并且该结论在创新性地采用清朝城墙数据作为历史工具变量和国家级大数据试验区建设作为准自然实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显著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这一促进效应在政府环保补助较高和内部管控成本较低的企业、非重污染行业企业中更为明显;而当地环境治理和知识产权保护则为该过程的实现提供了支撑。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作用于企业绿色创新的路径依赖于其缓解了(环境)信息约束问题,促使企业自主参与环境治理,并有效提升企业商业信用。文章研究不仅为理解数字技术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表现的影响机理提供了微观实证依据,也为未来实现数字化与"双碳"目标的"共赢"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当前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之一,同时坚持"制度型开放"有助于增强地区间产业关联,带动欠发达地区相关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地区间的平衡发展。文章将"开放"和"协调"议题结合,以中国2002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重新修订作为案例,研究外资准入政策对相邻城市间管制放松行业生产率差距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文章结论表明,外资准入政策显著减小了管制放松行业在相邻城市间的生产率差距。异质性检验发现,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及较低创新水平、盈利水平和外资进入程度行业的样本组,外资准入政策可以更显著地减小相邻城市间管制放松行业的生产率差距。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外资准入政策显著降低了相邻城市间管制放松行业的创新水平差距和盈利水平差距,上述变化是促使减小生产率差距的重要影响渠道。拓展性分析发现,贸易自由化加强了外资准入政策减小相邻城市间管制放松行业生产率差距的积极作用。地区之间的市场分割程度越高,外资准入政策减小管制放松行业生产率差距的作用反而越强。  相似文献   

11.
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建立在技术创新基础上的产业结构调整.文章首先分析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接着通过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转变以及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研发费用的投入分析安徽技术创新的基本现状.为了进一步了解安徽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将中部六省的技术创新情况加以对比,具体说明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利用区域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董梅生  洪功翔   《华东经济管理》2010,24(9):97-101
文章利用2007年852家上市公司年报数据,在扣除高管薪酬后计算了普通职工的收入,并采用了假设检验、多组均值比较等分析方法,考察了高管薪酬和普通职工收入及其差距的大小,并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金融保险行业高管薪酬和普通职工的收入都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虽然高管薪酬和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与行业、地域属性无关,但是远远高于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说明高管薪酬和普通职工收入差距过大是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3.
唐彤  张博 《科技和产业》2021,21(12):155-165
以2009—2017年沪深两市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研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并探讨了政府补助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入存在负面影响,但这种负面影响在国有企业与传统制造业企业中不显著;政府补助可以缓解控股股东股权质押与企业创新投入之间的负面影响,这种缓解作用在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更为显著。进一步分组检验发现,在股权质押率高组中,政府补助反而加大了控股股东股权质押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负面影响,表明股权质押率高的企业可能存在着控股股东自利行为。在股权质押行为普遍存在的条件下,研究结论对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诚  张瑜 《世界经济研究》2012,(2):57-63,88,89
本文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和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从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角度,对我国1995~2009年19个高科技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在分析了跨国企业创新影响东道国企业创新机制和渠道的基础上,具体度量了示范联系效应、人力资本流动效应和竞争效应对我国企业创新的长期和短期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只有人力资本效应在长期可以对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产生正面的溢出效应,综合而言,跨国企业在华研究开发活动还具有较明显的市场冲击效应,给本土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朱权贞 《改革与战略》2009,25(12):179-182
技术创新并非完全由行业内在位企业实施,行业外的潜在进入者可以通过自主创新或购买专利等方式进入行业,垄断市场和竞争市场中的厂商实际上都面临着被挑战者替代的威胁,当产业可以自由进入时,两者维持在位者地位的创新动力和压力是相同的。文章通过估算中国工业36个两位数行业的绝对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差异程度,将工业行业分为四种类型,并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四类行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价。结论表明:第一,高绝对集中度行业的技术创新前沿面变动率表现优于技术创新效率变动率;第二,低绝对集中度与高企业规模差异程度并存行业的各类技术创新效率指标表现最为均衡;第三,低绝对集中度和低企业规模差异程度并存行业的各项技术创新效率表现较差。  相似文献   

16.
邵长安  关欣  初玉 《科技和产业》2020,20(12):131-135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技术进步,推进了相关领域生产性服务业、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影响区域经济结构的关键性要素。对于北京而言,高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针对北京市高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对策,研究提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政策及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及制度相统一协调;构建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与经济竞争能力;与服务业发展布局相结合,合理规划北京市高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提升北京市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及自主研发能力,增强企业的原始创新,提高高技术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北京市高技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马丽丽 《科技和产业》2010,10(1):48-50,83
以生物制药业上市公司为例,从代理成本视角对企业多元化经营、过度投资与业绩进行相关性分析。实证结果显示,生物制药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未导致严重的过度投资,但代理成本较高,且闲暇消费代理成本高于在职消费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8.
以2007—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多个大股东对并购效率的影响及内部薪酬差距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首先,存在多个大股东的上市公司能够在减少并购决策的同时提高并购绩效,实现了更高的并购效率,且多个大股东的监督越有力,并购效率越高;其次,考察内部薪酬差距在多个大股东与并购效率的调节作用,将股东、管理层、员工3个层面结合,结果表明内部薪酬差距抑制了多个大股东对并购效率的积极影响;最后,在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多个大股东更能提升并购效率。研究结果不仅从并购效率的角度丰富了多个大股东的经济影响,也对改善股权结构、优化薪酬设计及提高并购效率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13-2021 年我国30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 模型测算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分别在经济地理嵌套矩阵和经济距离空间权重矩阵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来检验文化产业集聚及空间溢出效应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文化产业集聚能够明显提升本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对邻近地区存在正空间溢出但效果并不显著;在文化产业不同集聚模式下,专业化集聚对本地和邻地绿色经济效率均具有积极影响,而多样化集聚对本地和邻地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均显著为负;异质性检验表明,文化产业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综合效应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和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和零售业的表现更明显。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强产业集群的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完善文化产业集群的制度环境和竞争机制以及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联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华广敏 《世界经济研究》2012,(12):58-64,85,86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加快,服务业日益成为国际投资的主流,研究高技术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显得非常必要。本文运用中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引入交易成本、生产制造成本和创新能力作为中介变量,研究高技术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服务业FDI对中国制造业效率均有正的直接效应,但中介效应不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制造业效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FDI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提高制造业效率,然而生产制造成本并没有通过中介效应的检验。最后,本文提出了扩大服务市场开放,提高人力资本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