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本文指出<"大跃进"运动与中国1958-1961年饥荒:集权体制下的国家、集体与农民>和<从退堂权的失而复得看"大跃进"饥荒的成因和教训>两文中的几个问题,这些也是近年来研究中国大饥荒的文献中争论最多的问题:(1)森的饥荒理论框架同样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饥荒的发生本质上是因为食物获取权的失败;(2)粮食征购率的解释在统计上可能存在问题,其解释能力可能被高估;(3)公共食堂机制可能更多反映了政策的激进程度,而公共食堂本身只是一个副产品;(4)将不同层面的解释融合在一起时可能各自混淆,集体提留与分配体制只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而已.  相似文献   

2.
范子英 《经济学》2010,9(2):1151-1162
本文指出《"大跃进"运动与中国1958—1961年饥荒:集权体制下的国家、集体与农民》和《从退堂权的失而复得看"大跃进"饥荒的成因和教训》两文中的几个问题,这些也是近年来研究中国大饥荒的文献中争论最多的问题:(1)森的饥荒理论框架同样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饥荒的发生本质上是因为食物获取权的失败;(2)粮食征购率的解释在统计上可能存在问题,其解释能力可能被高估;(3)公共食堂机制可能更多反映了政策的激进程度,而公共食堂本身只是一个副产品;(4)将不同层面的解释融合在一起时可能各自混淆,集体提留与分配体制只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而已。  相似文献   

3.
刘愿 《经济学(季刊)》2010,(3):1119-1142
1958-1961年中国发生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饥荒,现有研究从粮食供给下降、公共食堂、城市偏向政策、缺粮区偏向、政治激进主义、政府救济不力及饥荒的历史记忆角度对大饥荒成因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在赶超战略及"大跃进"运动的背景下,本文考察了人民公社内部分配制度,发现"大跃进"运动时期人民公社大幅度提高集体积累,农民个体可消费粮食急剧下降,这可能是"大跃进"饥荒的另一重要成因.本文利用1953-1966年省级面板数据证明了上述假说,并提出集权体制下农民个体政治权利的缺失是传统社会主义饥荒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愿 《经济学》2010,9(2):1119-1142
1958—1961年中国发生人类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饥荒,现有研究从粮食供给下降、公共食堂、城市偏向政策、缺粮区偏向、政治激进主义、政府救济不力及饥荒的历史记忆角度对大饥荒成因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在赶超战略及"大跃进"运动的背景下,本文考察了人民公社内部分配制度,发现"大跃进"运动时期人民公社大幅度提高集体积累,农民个体可消费粮食急剧下降,这可能是"大跃进"饥荒的另一重要成因。本文利用1953—1966年省级面板数据证明了上述假说,并提出集权体制下农民个体政治权利的缺失是传统社会主义饥荒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发生了大范围的粮食危机,并进而导致了巨大的人口损失。学术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对此次历史事件展开了详细的研究,最近更是有一批高质量的文献关注饥荒的长期影响。现有研究在大饥荒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人口规模,大饥荒爆发的核心区域,引起大饥荒的政策失误等方面已取得了共识。但在粮食征购的目的,公共食堂的重要性,饥荒的"选择效应"等方面还存在争议。因此,在关于大饥荒对人口的影响,公共食堂对大饥荒的作用,大饥荒对之后制度演进的作用等几个方向上应继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6.
庄耀 《广东经济》2009,(3):11-13
建国以来,我国共经历了三次大的经济危害。 第一次是1958年的大跃进。钢铁和粮食等产量虚报泡沫破灭回落原形,加上天灾和苏联逼债,导致了三年不少工业下马和农村多处饥荒。  相似文献   

7.
针对杨涛和范子英的评论意见,本文沿着"大跃进"饥荒爆发、加剧及结束的先后顺序再次厘清以下问题:1958年粮食产量及需要高体力消耗的各种大型工程是否导致饥荒爆发、公共食堂在庐山会议前后的解散和恢复如何分别减轻和加剧了饥荒、公共食堂制度的度量问题及饥荒的结束是缘于达尔文效应还是政策转向等.本文提出,赋予个人自由选择权是解决类似饥荒这样的人类社会矛盾冲突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8.
对于中国1959—1961年发生的大饥荒,不同学者从不同的具体问题分析得出不同的结论,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指出:建国初期的公有化制度创新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极端的工业化道路一方面造成对农业的剥夺,另一方面把农村纳入工业化战略体系,从而造成对农村资源的任意支配和粮食高征购,使人均粮食占有急剧减少。制度创新实施机制超越了我国当时的国情,是导致大饥荒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三年困难时期是指中国大陆地区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和其他政策失误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这一时期党和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1)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的政策:进行代食品的宣传推广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粮食调运和粮食返销;调整农业的政策、提倡节约。(2)人民政府带头安排社员生产自救。最终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救灾的胜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教训。  相似文献   

10.
刘愿 《经济学(季刊)》2010,(3):1177-1188
针对杨涛和范子英提出的评论意见,本文再次澄清以下问题:森的食物获取权理论是否适用于计划经济下的饥荒分析,"大跃进"运动中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高积累是否减少了农民口粮消费,大饥荒成因实证研究中的计量问题.最后,本文提出,发展一个包括政治权利在内的饥荒理论,是深入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饥荒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杨涛 《经济学(季刊)》2010,(3):1143-1150
本文评述此期<经济学(季刊)>关于中国大饥荒成因的两篇论文,并提出一个"大跃进"期间,国家集权、计划经济失误和干部政治行为相互作用,促发并加剧大饥荒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贯中  刘愿 《经济学》2010,9(2):1163-1176
针对杨涛和范子英的评论意见,本文沿着"大跃进"饥荒爆发、加剧及结束的先后顺序再次厘清以下问题:1958年粮食产量及需要高体力消耗的各种大型工程是否导致饥荒爆发、公共食堂在庐山会议前后的解散和恢复如何分别减轻和加剧了饥荒、公共食堂制度的度量问题及饥荒的结束是缘于达尔文效应还是政策转向等。本文提出,赋予个人自由选择权是解决类似饥荒这样的人类社会矛盾冲突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主销区浙江、福建等省经国务院同意,已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试点改革.现在国务院作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主销区试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而粮食主产区继续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之外的粮食产销平衡省(区),可按照省长负责制的要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确定粮食购销政策,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粮食工作形势的变化以及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给我国粮食产销带来挑战所做出的重大决策,为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加强粮食市场管理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伴随中国工业化的推进,中部地区为我国粮食安全承担了大量的责任。要确保中部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必须在中部地区工业化的进程中使耕地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应该顺应当前农村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创新,推进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土地流转合并。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方法对中国1959—1961年饥荒发生时农村地区的死亡率差异进行分析,得出制度性因素是导致该差异的主要原因;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统购统销制度严重影响了随后发生的饥荒的地区性差异,其中缺粮区的衡定是一个关键因素。在所有缺粮区中,我们发现经济作物主产区的影响比传统缺粮区的影响要大得多。同时还对森的食物获取权理论和传统的食物供给量下降理论(FAD)的解释能力进行对比,发现前者在解释中国饥荒时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与收入水平的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理集中度的分析方法,基于1978—2014年粮食主产区历史数据,构建CGR和CGI指数对我国粮食生产、地方财政收入农民收入协调度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情况看,1978—2014年的30多年里,无论"粮食—财政"协调度,还是"粮食—收入"协调度都有所好转;从空间分布看,CGR和CGI指数显示,全国粮食主产区"粮食—财政"协调度和"粮食—收入"协调度的地理分布有很大改变,东北作为新兴的粮食主产区,协调程度往往由非常协调转向不协调,东部和南部省份则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从时间趋势看,我国最大的粮食主产区省份情况越发不协调,无论CGR还是CGI指数均显示,黑龙江省、河南省等最大的产粮大省,都属于最不协调的地区,而与之对应的一些东部、南部沿海发达省份协调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主产区具有与其他区域不同的特征,表现为粮食主产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相重合、与工业基地相重合、与农村劳动力外迁区域相重合、与农业兼业化区域相重合等。粮食主产区在城镇化进程中遭遇粮食刚性需求增加、农耕地减少压力增大、农业劳动力流失压力增大等挑战。保障粮食主产区稳产高产安全,必须在人的城镇化、土地资源利用、发展农村经济、城乡互动、保护资源环境、提高承载力等方面做足功夫,实现绿色城镇化。  相似文献   

18.
1.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的实施,稳步提升了我国粮食优势产区的生产集中度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已分别达到98%、80%、70%和59%。但是,在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实践中,粮食主产区的范围比较宽泛,无法完全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一体化生产的要求将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具有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刘愿 《经济学》2010,9(2):1177-1188
针对杨涛和范子英提出的评论意见,本文再次澄清以下问题:森的食物获取权理论是否适用于计划经济下的饥荒分析,"大跃进"运动中农村人民公社的集体高积累是否减少了农民口粮消费,大饥荒成因实证研究中的计量问题。最后,本文提出,发展一个包括政治权利在内的饥荒理论,是深入理解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饥荒问题的钥匙。  相似文献   

20.
粮食安全与农业政策性金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整的粮食安全概念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两个层面。就宏观层面而言,涵盖四个方面:一是全球粮食总量的供需平衡问题;二是整个国家在特定年份或一定时期内的粮食生产量、粮食储藏量、食物净进口量,以及国际间粮食援助量剔除为应付战备和饥荒而准备的战略性储备粮食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