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结合DAG和Granger技术,采用2000—2007年代表性城市A股上市公司的季报数据为样本,刻画市级产业聚集内多个企业之间的外溢效应。研究表明:多企业之间存在同期正向外溢效应和滞后的负向外溢效应;聚集缓解了挤占效应;正向外溢效应的所有权特征和产业特征显著,而挤占效应的这两项特征不显著;网状或链型的外溢效应路径产生放大或传递效应。通过本研究还得以挖掘出聚集区域内的溢出中心和吸收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培育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2.
周泳宏  邓卫广 《经济学》2010,9(1):533-552
本文结合DAG和Granger技术,采用2000-2007年代表性城市A股上市公司的季报数据为样本,刻画市级产业聚集内多个企业之间的外溢效应。研究表明:多企业之间存在同期正向外溢效应和滞后的负向外溢效应;聚集缓解了“挤占”效应;正向外溢效应的所有权特征和产业特征显著,而“挤占”效应的这两项特征不显著;网状或链型的外溢效应路径产生放大或传递效应。通过本研究还得以挖掘出聚集区域内的溢出中心和吸收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培育提供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3.
行业内正向和负向外溢效应影响城市工业布局ae技术扩散的有效性.目前关于外溢效应的实证研究没有隔离出同时存在的正向和负向外溢效应,并且缺乏针对城市聚集的分析.鉴于此,使用中国2000-2007年制造业市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体而言目前正向的技术扩散和负向的"挤占"效应同时存在,而城市范围内的产业聚集并没有促进正向外溢效应的发挥.为此,政府应适时结合人力资本、基础设施、竞争环境等进行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4.
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机制与空间外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修正后的E-G系数对中国海洋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借助Moran’s I指数探讨了空间外溢效应。研究表明:1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具有空间分异显著、空间连续性增强以及"单中心"与"多中心"交替转换等特征,而且分为空间大尺度变迁、邻近地理变迁和空间更加集中变迁三种类型;2知识外溢和海陆联动有助于海洋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周边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对本地区的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也有积极作用;3运输成本的阀值的存在使得海洋产业从协同集聚向空间分离转换,促使海洋产业间从以互补效应为主向以挤出效应为主转变;4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并受区域边界约束,其中,长三角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在500km范围内存在溢出效应,珠三角的作用范围限于广东省内,而京津唐的辐射范围只有75km。  相似文献   

5.
在对相关文献回顾、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科技型人才聚集、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内地29个省级区域的相关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①科技型人才聚集与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且后者处于主导地位;②科技型人才聚集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存在正向互动关系,且前者处于主导地位;③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对区域技术创新存在显著正向效应;④三者之间虽然存在显著相关性,但相互影响程度偏低。  相似文献   

6.
利用248家国防科技相关企业与具有军工资质的民营企业2009-2017年面板数据,分2009-2012年、2013-2017年两阶段研究产品市场竞争、知识外溢与企业技术效率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产品市场竞争对于企业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相较于国防科技相关企业,这种正向效应在具有军工资质的民企中表现得更为显著,并且随着国防与民营经济的融合发展,这两种正向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引入知识外溢与产品市场竞争交互项发现,无论是技术人员知识外溢还是技术人员产出外溢,随着外溢程度增加,均会抑制产品市场竞争对企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影响;在国有国防科技相关企业中,技术人员产出外溢效应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
孙黎  许唯聪 《经济管理》2021,43(11):16-34
发展数字经济是中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战略选择,加快数字化技术同产业深度融合,赋能中国各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关键环节竞争力提升,将对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梳理中国地区全球价值链(GVC)嵌入的空间依赖性与空间外溢性形成机理,理顺数字经济影响地区GVC嵌入的数理逻辑的基础上,以中国31个省份为研究样本,利用海关数据库与工业企业匹配数据,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杜宾模型回归估计、空间效应分解及异质性分析等,从空间溢出效应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在地区GVC空间外溢效应发挥中的关键作用.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参与GVC的程度严重失衡,削弱了整体参与国际分工的竞争优势;同时,中国地区GVC的嵌入模式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特征,而且各地区在嵌入GVC过程中会产生空间外溢效应,影响相邻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利于地区GVC嵌入在地区内和地区间空间外溢效应发挥,对东部地区GVC嵌入空间溢出的正向作用力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对"一带一路"沿线省份GVC嵌入空间溢出的促进效果虽高于非"一带一路"沿线省份,但仍存在进一步发挥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产业聚集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聚集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显著特征,产业聚集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产业聚集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较为细致地梳理与评价.并对未来的研究作出展望,认为未来至少应该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研究多区域、多产业贸易的地理模型及其聚集的空间分布;产业聚集的福利效应研究;以及产业聚集对区域环境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已有大量产业网络结构特征的研究但缺乏面向电信网络的分析工作.采用我国电信2004—2017年各省市数据,构建引入网络中介效应模型计量分析其对电信业务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络特征促进移动电话业务增长,但对固定电话业务没有发现明显贡献.其中移动电话业务网络经历聚集?弱疏离?继续聚集的过程,而固定电话业务则是聚集?疏离?再聚集的演变方式.固话网络虽在初期优于移动,但后期已达稳定并在电话普及率下降的背景下,进一步优化空间反而不如移动.网络中介效应计量模型发现,电话普及率与不同网络参数之间呈现为非线性的"U"型或倒"U"型关系,移动业务受益于网络中介效应.上述结论对于认识电信产业不同业务网络聚集和企业行为内在规律,以及了解网络扩展、用户群偏好转变和网络规模效应变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全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同时验证了这一影响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和空间外溢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不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样对所在城市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存在门槛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城市经济效率依旧具有促进作用.考虑到城市间吸收能力差距的影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外溢效应减弱.进一步将全国样本进行分组检验,发现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所在城市和相邻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本文从产业集聚视角分析了我国城市经济效率提升的可能性,为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