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加速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化进程大体上遵循诺瑟姆(Ray M.Northam)S曲线,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不利因素,如农民收入少、农村人口多、工业化水平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约束及城镇体系不发育等;分析了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各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快城镇化建设既要从根本着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又要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要不断地完善城镇体系,从城镇基础设施、法制法规、政策等软环境上为城镇化建设做好铺垫。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的“双循环”背景下,我国一些地区仍采取单纯提高城镇化速度的发展模式,忽视了人口、绿色、经济、土地以及社会等五个因素之间的平衡,未能提升综合城镇化水平。基于此,为了引导各地区更好地发挥综合城镇化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本文将探究综合城镇化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消费受到综合城镇化的积极影响,而乡村居民消费则受到综合城镇化的消极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和乡村居民消费均受到居民收入的积极影响;城镇居民和乡村居民消费受到滞后一期综合城镇化水平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钱忠好 《农业经济》2000,(12):21-23
城镇化是伴随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而使农业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的必然现象。建国以后,尽管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因多种原因,我国城镇化水平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199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 30. 4%,而同期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18. 4%,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 70. 26%,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 69. 60%; 1997年全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市化率为 42%,中国城市化率为 32%,滞后程度为 23. 8%。我国较低的城镇化水平不仅降低了农业人口非农化的速度,形成越来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而且阻…  相似文献   

4.
健康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近年来地方政府过度"土地城镇化"的现象,从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入手,提出了健康城镇化应是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社会城镇化4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对1981~2004年我国的土地城镇化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指出人口和土地的城镇化都要以经济城镇化为基础,才能实现健康城镇化.  相似文献   

5.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978年不到20%升至2013年的53.7%,城镇人口增长5亿多。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城镇化的战略转型期。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重要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运用我国2005-2012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主要以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2个指标衡量城镇化发展水平,分别从全国和区域2个层面实证检验了我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层面看,我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从区域层面看,东部、中部地区城镇化对粮食安全具有负向作用,但东部负向作用显著,中部负向作用不显著,西部城镇化却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水平。城镇化进程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要合理利用农业生产要素,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科学发展城镇化,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农情、粮情、城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7.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乡镇和小城镇的发展,城镇化是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大势所趋。城镇化不仅有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本文客观地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我国城镇化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积极稳定地推进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是要素集中,特别是"人"的集聚,城镇化的进程会带动教育资本的投入和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反之,居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增加生产效率的提升,从而促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强大支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大中小城市普遍发展,初步形成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的城市群带,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质量水平空前扩大和提高,城镇面貌有很大变化,据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止2000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即市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36.09% ,其中近一半是农村城镇人口,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之间既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两者都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直接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要求,为加速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可能;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必要的途径、市场空间和要素支持、产生强大的支撑作用,其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说明,本文主要从对调整和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所有制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需求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快农业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城镇化,推进农业各类生产要素优化整合;坚持以产业为基础的城镇化,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坚持以创新为支撑的城镇化,通过深化改革释放农业发展潜力;坚持以集约为方向的城镇化,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 ,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 ,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 ,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 ,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 ,重视乡村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城镇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然而,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遭受着巨大挑战.因此,只有在剖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其原因,同时提出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才能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水资源不足、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以江苏省为例,构建超对数函数模型,运用SFA测算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选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产业城镇化指标来表示城镇化水平,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江苏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大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为苏中最高,苏南最低,苏北居中;2人口城镇化水平对江苏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最大;3社会城镇化水平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负相关关系,各区域的产业城镇化水平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促进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基于2003—2014年粮食主产区面板数据,利用DEA模型测度粮食生产技术效率,通过面板Tobit模型分析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我国各主产区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存在差异性,"完全有效型"的省份只有吉林、内蒙古和黑龙江,其他省份在纯技术效率或规模效率并未达到最优状态;人口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呈现"倒U型"的影响关系;土地城镇化发展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有反向影响;经济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种植结构的变化,对粮食生产又有负向影响;城镇化进程中工业废水的排放不利于技术效率的提高。[结论]粮食安全是我国的重要议题,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面积锐减、资源环境压力可能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针对性制定相应政策促进城镇化和粮食生产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县城城镇化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县城城镇化是中国式城镇化道路内生演进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在新时代情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应用,是缓解“城市病”“乡村病”和“县城病”以及促进农民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化的重要载体。县城城镇化在实践中衍生为扩张型、稳定型和收缩型三种样态,不同类型的县城城镇化助推共同富裕的潜力也不尽相同。在新发展阶段推进县城城镇化要以全面富裕为导向,推动县城城镇化“生产—生活—生态”耦合发展;以全民富裕为立场,重点培育和提升农民家庭发展能力;以差别富裕为策略,探索县城城镇化多元化和抱团发展共富路径;以共建富裕为保障,推动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化的县城城镇化高效能治理体系,从而开创出综合发展、以人为本、多元繁荣和共建共享的县城城镇化道路,使县城城镇化真正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6.
由于长期受二元结构体制制约,我国城镇化进程缓慢。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城镇化率为10.6%,到1978年只有17.9%,近30年间只提高了7.3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后,城乡人口流动逐渐放开,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09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46.6%,30年间提高了28.7个百分点。但与世界城市化进程相比,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依然滞后。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规律看,城镇化水平一般都高于工业化水平。但是,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工业化。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比工业化水平低0.2个百分点,比世界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这些情况表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仅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农村人口收入增长缓慢,而且还成为影响工业化和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7.
马骏  彭苏雅 《水利经济》2021,39(4):8-13
基于我国2010—2019年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考察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我国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新型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本区域和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与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推动相邻地区的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当下,通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化解水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资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生产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制度创新与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的社会发展趋势,主要是指农村人口不断转移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一般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中国城镇化道路有其独特性,即必须面对现阶段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数量巨大这一基本国清。目前人们已基本形成共识-中国城镇化模式的主流是发展小城镇。本文主要是通过如何进行制度创新,促进我国小城镇的发展,进而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一、我国城镇化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只有11%。建国5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较大程度提高,根据统计资…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云  雷海章 《农村经济》2005,(2):100-102
20 0 2年 ,我国城镇化率为 39.1 %。纳瑟姆曲线昭示我国城镇化水平初步进入高速发展期 ,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我国城镇化制约因素的分析 ,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对贵州省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互动关系的研究为提高落后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参考。本文首先运用熵值法对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系统的指标进行评价;其次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2010-2018年贵州省六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容量得分增减不一;2010-2017年贵州省六个地级市的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容量的互动模式皆为互惠共生型,其中,贵阳市的互动模式最为理想,接近对称型互惠共生模式。根据不同地区的互动模式,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