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断完善。货币政策体系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在持续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逐渐演进,成为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中间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方面正在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策体系,并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形成、演变过程及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必须完善和协调运用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完善和协调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问题。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备由最终调节目标、中间目标和政策手段构成。(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确定和协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最终调节目标是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稳定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要通过财政直接分配和间接调节,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效用最大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公共物品、外部效…  相似文献   

3.
陈利平 《经济学》2007,6(4):1115-1126
本文在一个引入时滞、政策传导扰动和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模型中,分析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与货币政策效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不畅,中央银行无法及时地对经济中的扰动做出正确的估计,尽管可以利用中间目标变量和其他参考变量的实际值对目标值的偏离所给出的信息来适当调整货币政策,但仍然无法对冲击及时做出正确的响应;再加上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执行中的财政占优、金融占优和外部占优问题,使得中央银行无法执行其意愿的政策,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引入无助于解决货币政策的低效率问题。  相似文献   

4.
根据宏观经济数据实证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中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结论为扩张性货币政策总体无效。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增加货币量的中间目标没有达到,降低利率的中间目标效果不显著,但形成通胀预期、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旨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的最终目标没有达到。由于中国经济未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消费投资的短期拉动中起到了配合作用,但信贷过度膨胀,推动产能过剩,形成严重的通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不可持续性并似乎得小于失。  相似文献   

5.
货币供应量一直作为我国的中间目标,但是由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金融资产价格越来越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本文从我国的现状出发,分析了货币供应量确定的难度以及货币供应量继续作为中间目标存在的困难,并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状况,给出了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它不仅是宏观经济条件变化的结果,同时又对宏观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货币政策方面,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及其实施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传我国金融创新下的货币政策制定及其操作面临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新开放形势下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方式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入WTO之后的中国金融新开放,带来了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减弱、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部分货币政策工具效力弱化、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有效性降低和货币政策内外均衡目标难以兼顾等方面的问题。为此,需要对现行的金融宏观调控方式进行改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 ,为了提高宏观货币调控的有效性 ,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在过去的 2 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调整。本文在简单介绍中间目标选择一般理论之后 ,通过对西方国家中间目标演变的实践描述和理论分析 ,认为在中间目标的指标选择中 ,货币供给量指标将逐渐退化为监控指标 ,而利率、汇率指标的作用将可能再次凸现。此外 ,本文还探讨了西方国家其他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比如信用总量 (扩展含义 )指标、通货膨胀目标以及资产价格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现状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学术界引起争议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的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所涉及的问题通常有五个,即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货币政策操作目标和货币政策的工具等问题上.从实践上看,从1984年-1997年,货币政策虽然经历了多次扩张和紧缩,但是,从总体上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对付通货膨胀,并显示出比较明显的效果.因此,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理论并未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融合"机会主义"货币政策时变中间目标和阈值效应的特征,提出了含时变产出中间目标的"机会主义"货币政策规则,并利用时变阈值的"泰勒规则"从通胀和产出两方面对我国货币政策规则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我国利率的调节同时兼顾了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且调节程度依赖于通胀、产出与其中间目标的偏离程度,表现出"机会主义"货币政策策略的特征.利率对经济增长与其中间目标较小的偏离([-1.478,1.522])就会作出反应,而对通货膨胀与其中间目标较大的偏离([-2.55,2.15])才会作出反应.在我国"十二五"期间,为了实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的总体目标,我国货币政策应该采取更加灵活成熟的"机会主义"策略,调整对通货膨胀调节的力度和敏感度,同时应增强经济可能遭受负面冲击的预期,努力实现"控通胀稳增长"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我国金融市场化的进程滞后,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要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化的进展,必须推进资金商品化,利率市场化,融资证券化,调控自动化。  相似文献   

12.
赵树文 《经济与管理》2003,(1):26-26,60
监事会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司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保证。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监事会的功能难以发挥,甚至被虚化。本文从权利和义务的角度提出了完善我国监事会制度的立法对策,以期推动我国公司实现真正的法人治理。  相似文献   

13.
我国网络货币的发展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网络货币规模的迅速膨胀,人们开始忧虑这种新生事物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人民币是否会因此而受到冲击?相关部门对它应该持有怎样的态度?是否应该对其采取措施?本文首先通过大量实例的考察,对我国网络货币进行了定义与类型划分;其次在经济学理论基础上,分析了网络货币在当前以及未来对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建伟 《现代财经》2002,22(10):19-22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是货币政策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其近年来的实践情况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国际上主要的货币政策框架为背景,在阐述信誉度是货币政策框架成功的核心的基础上,展开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选择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超市发展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恒 《现代财经》2002,22(1):59-61
近年来,超市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流通领域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和深化商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超市的产生与发展,超市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我国发展超市的条件,基本经验,当前存在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中,科学、有效的决策是其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这方面取得成功或教训沉重的重点实验室不乏其例,如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之所以取得优异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科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17.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实现的整个过程,与中央银行的职能实现密切相关.但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不完善,滞后的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货币政策传导主体和传导客体尚未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及宏观外部环境的不利都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在我圆金融市场对世界的全方位开放之际,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梗阻,使央行的货币政策得以有效实施,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关于改革我国税收征管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丽 《现代财经》2002,22(3):46-49
1997年以来,以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为主要任务的征管改革全面展开。这一征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国外税收征管的经验,与我国以往的征管模式相比有较大的不同。但新的征管模式实施后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征管模式的具体形式应与我国的现实国情相适应,要遵循依法治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陈恒 《经济纵横》2006,(5):49-51
本文结合具体实例介绍了发展中国家的先进跨国企业采取的内部和外部学习技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主要障碍和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对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涉及的银行,消费者,商家,政府行为模式进行理性思考,从收益性和风险性的配比关系角度,分析银行,消费者,商家,政府等相关主体如何在收益性和风险性达到某一合适配比水平时,达成“多赢”局面,形成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价值链,从而促进国内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