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及危机管理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陈文君 《旅游学刊》2005,20(6):65-70
景区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企业,景区危机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本文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旅游景区危机及其管理问题。认为旅游景区可能发生的危机主要有由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和完全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潜在危机两大类,着重对我国旅游景区的主要危机类型如战略危机、旅游资源和产品危机、形象和品牌危机、服务质量危机、突发事件危机、人才危机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并深入分析了我国旅游景区实施危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结合我国旅游景区危机特点,从危机防范、危机处理和危机总结3个方面提出了旅游景区危机管理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小企业无法避免可能发生的种种危机,危机发生后,企业应如何加强危机管理,转危为安,是值得许多中小企业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当今中小企业都处在一个风云莫测的环境中,企业无法避免可能发生的产品、价格、人才、信息、财务、信誉等种种危机.赣州中小企业由于市场发展根基不足,对行政过于依赖,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赣州的中小企业既是一种打击,更是一种挑战.认真审视赣州中小企业处理危机的现状,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其危机处理的策略,对赣州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现代旅游业在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4次大的旅游危机,分别是1989年的"6·4"风波、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特大洪水和2003年的SARS疫情等.由于4次事件的性质不同,并且发生在我国旅游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对旅游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危机所造成的旅游损失程度不同、旅游危机影响的生命周期不同、危机后旅游补偿性恢复的反弹力不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爆发,对正处于高速发展的中国酒店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深刻的影响。酒店业亟需寻找危机管理手段以应对疫情的方法,争取实现既有助于抗疫救灾,又能稳定生存的双重目标。本文基于此背景,从酒店经营、酒店员工和酒店格局三个方面,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对酒店业的影响,利用危机管理的"PPRR"模式,从危机前预防、危机前准备、危机爆发期应对和危机结束恢复期四个阶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实现酒店业平稳度过危机,进而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体现人与自然统一与和谐的最高理想,这一思想在中国园林有了广泛又深刻的表现。本文从"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园林的渊源和"天人合一"思想对园林选址、布局的影响方面出发探讨了"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园林的美学关系。同时中国园林具有高度的生态价值和审美文化价值,中国园林设计要坚持生态设计理念要走进自然、贴近自然,要符合与自然协调共生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6.
旅游危机管理作为旅游业减少破坏、保障安全和抵御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日益成为旅游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5月,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旅游业受到重创,同时救援和重建工作迅速展开.本文试从旅游者对危机事件感知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形成机制和影响路径模式.在旅游目的形象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四川地震灾害在发作期、延续期、痊愈期的不同影响,以及目的地采取的形象塑造和危机管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冯四朵  白凯 《旅游学刊》2016,(8):90-101
在国内外学者对危机属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上,文章以2013年新疆巴楚恐怖袭击事件和2014年昆明火车站砍人事件为具体研究案例,开发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属性的测量量表,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3次验证性因子分析,探讨并检验此类危机事件的属性构成,然后关联这些属性维度对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所开发的量表整体结构良好,信度和效度都处于较好的水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较好的适用性;可以认为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的属性构成基本包括了危害性、突发性、模糊性、机遇性、紧迫性、持续性、可能性和可控性等8个维度;旅游目的地人为导致类危机的各个属性对游客行为意图的影响有明显差异.同时,还对研究的理论意义、实践启示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TRAMO/SEATS在危机事件中对旅游影响研究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对旅游危机事件的研究集中于管理方面,近年相关热点转向对旅游影响的研究.以往定性研究多,从经济数量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较少.本文使用在经济金融领域使用广泛的ARIMA改进版--TRAMO/SEATS方法评估危机事件,如疾病、地震等突发事件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作为欧盟各国统计局主要统计方法,TRAMO/SEATS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旅游业季节性波动的特点.通过该方法对2003年在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爆发的SARS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评估该危机事件的长期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家短期内应当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拓展高质量的细分市场实现旅游效益型增长;恢复后期才可以推出更为直接的促销手法实现旅游数量型增长,采取刺激旅游人数快速增长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我国境内发生的两次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与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7.1级地震,因其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与救灾难度大成为全球关注的灾难性事件.对灾难性危机的预防和有效处置,是现代政府必须面对、研究和解决的常态性、战略性课题.我国政府应使用法制化的手段,通过制定完备的危机应对计划,建立高效的核心协调机构,建立全面的危机应对网络和提升社会应对能力来有效的面对日益频发的灾难性危机.  相似文献   

10.
隐喻性思维与中西文化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基本方式之一。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去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这两个词将隐喻引出语言领域。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的研究重点是隐喻概念体系。隐喻的文化本质体现在它的文化原型色彩,它构成文化、传承并创造文化。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方式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从人的心理需求来研究旅游,把旅游看作是人的一种"心理"欲望,作为人类旅游的原动力或者内动力,然后再从人的经济条件和的闲暇时间来考虑出游的条件和可能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水平飞速发展,旅游业也不断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2.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其代表了人及其生存环境对世界的三大贡献:人类的创造(世界文化遗产、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大自然的创造(世界自然遗产)、人类与大自然的共同创造(文化与自然双遗产、文化景观).因此,对它们的保护不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责任,更是整个国际社会的使命.可以说,世界遗产概念的提出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以往价值观缺憾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龚胜生  徐迎 《旅游学刊》2007,22(3):26-30
中国古代游记是中国哲学土壤中生发的一朵奇葩,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学思想,如人类应是自然保护者的思想、人类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的思想、人类与自然生而平等的思想等.这些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整体的自然观的哲学基础、和谐的人地现的价值取向、人化的伦理观的实践途径等特点.挖掘和提炼中国古代游记中的环境伦理学思想,对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规范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提升旅游开发商的道义责任,开阔旅游研究者的理论思路,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突发危机事件严重影响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内容源市场是中国旅游目的地市场构成的主体,研究国内客源市场受危机事件的空间影响规律,有助于增进理论认识并为恢复目的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借鉴指导.文章以经历过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九寨沟景区为例,以国内客源市场为研究对象,以地震前后第一手抽样调查资料为数据源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客源市场半径、距离累计曲线等方法,引入“冲击波”的思想,对不同距离的客源市场恢复特点进行归纳.研究发现: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后,景区客源市场地理集中度指数降低而客源吸引半径增加,表明危机事件对距离较近的客源市场冲击较大,使客源市场构成趋于分散.不同距离国内客源市场累计曲线进一步验证,邻近客源市场份额显著减少,表明邻近市场受自然灾害型危机事件冲击影响大,是危机事件的反应敏感区;远距离客源市场份额相对增加,表明远距离客源市场需求受影响相对小,是灾后旅游市场构成的稳健区;中等距离客源市场份额增减情况不一致,表明中等距离客源市场是灾后恢复的潜力区.依据研究结果,文章构建了自然型危机事件国内客源市场影响规律的概念模型,提出市场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游信息化作为旅游产业融合方式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巎 《旅游学刊》2012,27(7):7-8
科技革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质的飞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以及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的重大变革.人类社会在经历了第一次蒸汽技术革命和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之后,进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是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6.
金雪芬 《旅游学刊》2012,27(9):99-105
“成为人”是休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休闲的价值主要表现为休闲的个体价值:使人“成为人”与休闲的社会价值;使人成为“完整的人”两个方面.休闲使人“成为人”的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休闲使人“成为人”的生存论基础是以“存在”与“成为”为目标的存在的自由;休闲使人“成为人”的本体论奠基是休闲自由使人自由地成长,使人“成为”人,使人全面地恢复活力,使人完整地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休闲使人“成为人”的实践途径是体验“成人”.休闲之“成为人”的价值意蕴的现实指向是当今社会的价值诉求,主要表现在“成为人”对于提高我国民族的素养和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运海  戴茂堂 《旅游学刊》2014,29(11):104-114
以人的生存性发展为理论焦点的哲学生存论认为:人的存在叫做生存,生存的本质是超越。超越总是指向未来的某种可能性,人类的进化史揭示出这种可能性总是指向更好生存的向度。因此,生存的超越性使得谋求更好的生存成为人的本性。人性具有生成性、累积性和复杂化的特征,是对人的本性的具体化和现实化,而这个现实化的过程就是人生。文章认为,为了实现人的本性,旅游活动从迁徙和旅行活动中生长出来,成为一种合乎人性的善的生活。生存论认为旅游和人相互生成:旅游只对人发生,只有人才旅游;旅游是人的一种更好的生存方式,旅游必然对人发生;旅游是人对现实的超越,是谋求更好生存的人的本性的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旅游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的本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我们对待自然空间有两种模式:保护区模式和旅游地模式,这两种模式代表了我们对待自然空间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方式.国家公园既不是传统保护区模式的重复,也不是旅游地模式的扩张,它是一种全新的自然空间体系,国家公园试图协调人类游憩利用与自然保护之间的平衡,以达到国家公园的自然空间正义和空间生态文明.生态伦理观作为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体系,是国家公园构建这种平衡的指导.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我国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探索基于中国特色生态伦理观念的国家公园空间体系模式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冠疫情危机影响下,员工感知酒店应该承担的责任——即“心理契约”受条件限制往往难以履行,严重破坏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文章运用多案例与扎根理论方法进行探索式理论建构,探讨危机时期酒店员工心理契约的关键内涵、心理契约破裂的发生机制及其对员工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关系型契约相比,员工在危机时期更关注交易型契约;酒店无力履约、有意违约和双方对组织责任认知不一致是导致心理契约破裂的主要因素;员工的责任归因、个人特质影响他们对心理契约破裂的反应。文章提出,危机时期心理契约呈现“破裂-维护-调整”的基本演化过程,提供酒店在危机及日常经营情境下应采取的关键措施,帮助酒店与员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契约纽带关系。  相似文献   

20.
范式是研究者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世界观,决定着知识生产的过程.方法论是某一种研究范式的体现,也是方法的理论.文章对建构主义范式在社会科学中的演进逻辑进行简要分析,并通过分析旅游世界的本质指出其方法论的合法性基础.从康德和李凯尔特哲学出发,文章指出,旅游世界是一个具有价值建构和带有主观体验的现象和意识的双重世界.旅游世界的本质决定了旅游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不能在本体论上化约人的主观意识;同时指出科学主义立场和价值中立应用于旅游研究的挑战和问题.最后概括阐释了建构主义运用的两大类方法:理解释义法以及表征研究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