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试论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特殊的工业化道路和城市化模式造成我国西部地区特殊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决定了其城市化有着很强的路径依赖 ,很难遵循国际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国家区域经济政策转移、体制转换滞后和产业非均衡发展等多方面原因造成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演变的非连续性和断层 ,决定了现阶段外部力量的拉动力、区域市场环境建设形成的内聚力、经济结构调整与非农产业发展的吸引力、农村内部扩张的推动力以及各种力量的整合是西部地区城市化动力支持系统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农村城市化发展是人类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城市化程度太低,把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突破口,以此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化和人民生活水平,应该是切实可行的。本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西部大开发中城市化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官卫华  姚士谋 《经济地理》2002,22(5):579-584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缩小东西部差距,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了西部地区城市化的现状特征,针对其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城市化进程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西部大开发其实就是西部的城市化,西部大开发战备的具体落实应该体现在城市之上。而西部大开发也应当以城市化为先导,以城市化作为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对西部地区进行城市化的意义和可行性以及道路选择进行理论上和实际上的分析,针对西部城市化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得出西部城市化发展是西部开发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中国城市化应该选择大城市圈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西部地区也应该走以大城市包围农村、小城镇为主、兼顾发展小城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5.
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云虹  曾菊新 《经济地理》2006,26(6):965-968
在分析我国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的基础上,指出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过程虽然是多种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制度因素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识这一点对加速其今后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化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西部欠发达地区面临着转移过多剩余劳动力、发展经济的重大问题,其农村职业教育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与挑战。认真分析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特点,提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制度创新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7.
刘伯春 《经贸实践》2016,(7):286-286
农村电网是国家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电网智能化建设对西部农村及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西部农村农网智能化建设现状、内容与成效,为在我国西部地区推广应用农村电网智能化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之一。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为31%,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50%。西部十个省(市、区)中有七个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滞后于东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滞后,影响了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和经济质量的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影响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 一、城市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意义 加快城市化发展,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的课题,其意义已为理论和实践所证明。加快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这是由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  相似文献   

9.
二元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农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农村发展道路的选择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至关重要,根据二元经济结构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和各地实际情况,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可以分别采取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城市化和发展城镇群的战略措施,调整城乡社会结构,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本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实践为背景,通过对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城镇化以及城乡一体化等几个相关概念的比较、辨析,研究了城市化的基本内涵;在总结、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种主要动力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是解决城乡发展面临困境的重要战略,明确两大战略的发展现状及其互动关系,对西部地区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城乡融合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2013—201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了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西部地区两大战略的发展水平及其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2013—2018年,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振兴的发展水平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两大战略发展存在空间差异,且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耦合协调度也较高,在内蒙古、重庆、广西和四川等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两大战略实现良性互动,在青海和西藏等比较落后的地区,两者勉强协调。西部地区需要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交通通信的发展,重视人力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两大战略的高水平协调共振和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研究——基于户籍制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性现象的今天,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也成为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极大地约束了农村人口的城市化进程,因此改革或取消户籍管理制度,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然而,基于农民理性人的假设和对城乡相对收入差异模型的分析,得出改革或取消户籍制度并不会引发预期中的大规模的农村人口进城落户的结论,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实施一系列旨在提高农村人口对城市生活满足程度的改革才是促进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改革开放30年见证了珠江三角洲瞩目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成就.农村城镇化是珠三角在当时全国展现的一种全新城镇化现象,其中,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是农村城镇化的初始动力.对外开放是农村城镇化的加速器,而国家执行的有关政策,是实现农村城镇化关键的激励因素.在这30年之间,珠三角城镇化的空间模式从"小集聚,大分散"向"大集聚,小分散"的格局演变,城镇空间演变的动力也由原有的外商直接投资向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投资转变.展望珠三角的未来,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是珠江三角洲的必然趋势,同时珠港合作格局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广州和香港两大城市为核心的环珠江口多中心巨型城市区域必将以全新姿态崛起于世界地理版图之上.  相似文献   

14.
URBANIZ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RURAL CHIN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trong economic growth has led to remarkable urbanization in China. Using 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empirical evidence documenting the impact of urbanization on rural health care and insurance. The primary finding is that urbanization leads to a significant and equitable increase in insurance coverage, which in tur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access to care. In addition, adverse selection exists in the demand for insurance. Income is also a significant determinant of insurance coverage.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urbanization can help make substantial changes in rural health care and insurance status.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中国国情,分析了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影响因素,论证了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ew-Pudong (East Shanghai) and Old-Puxi (West Shanghai) in their respective ability to absorb rural migrants, the very essence of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finds that, constrained by the current hukou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land tenure system, although New-Pudong has emerged as one of the most modernized urban areas in the world, it did so under an urbanization model that is government-dominant and characterized by high land-intensity and capital-intensity. This model represents a serious mismatch in terms of China's factor endowment that is characterized with a large but relatively poor rural population. In sharp contrast, guided by the market mechanism under private land ownership and free migration, Old-Puxi emerged as an urbanization model that was very adaptable to China's factor endowment and stage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as a model of endogenous urbanization, Old-Puxi is more efficient and inclusive, at the same time more sustainable economically and environmentally, and for this reason more applicable to China at a time when China needs to urbanize most of its rural population urgently to avoid the further worsening of the rural/urban divide and income disparity.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我国420个地级市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借鉴城乡二元经济理论,研究城镇化对农业机械化的短期作用和动态影响。主要结论有:(1)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短期内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之间是竞争关系,资源贫乏的中部地区面临着更加矛盾的抉择。(2)从动态来看,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降低了农业人口密度,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变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3)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后,城镇化和农业机械化的短期竞争关系得到缓解,拉动作用减弱。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更好地理解现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城镇化战略的关系提供了一个产业互动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伪城镇化”、“半城镇化”现象的背后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一元化”过程中的“农民进城”与城市吸融功能不足的矛盾、“小城镇化浪潮”与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潜力不足的矛盾。结合中国国情的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模式在于守地式的就近就地城镇化发展,而守地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又依赖于城乡市场与产业的互动。这需要发展立足农村的“产供销一体化”大型商贸企业,破解农村市场劳动力流转、土地流转、融资与技术及管理水平低下问题,构建城乡产业互动的交换利益基础,优化城乡产业体系配套和互补的对接方式,提升城乡产业合作的分工层次。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我国城市化对全社会就业总量、城镇就业量和乡村就业量的长期影响效应及动态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人口城市化与各就业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城市化无论对我国就业还是对城乡就业均存在正向效应,但对城镇就业的推动作用要远大于对乡村就业及全社会就业的推动作用;我国城市化对就业的中短期影响效应与长期影响效应不一致;在中短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就业的影响程度相对长期而言要较弱,而对全社会就业和乡村就业不仅不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反而存在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最后,分析了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并就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有效提高我国就业水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道路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城镇化进程起步较晚,在进行城镇化道路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农村遗留土地无法处理、剩余劳动力无处安置、社会保障不足等一系列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为此,必须找准城镇化过程中的症结,重点解决三农问题及城镇建设问题,对症下药,最终,稳步推进城乡统一建设,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