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商家以产品过了“三包”期为由,拒绝为自己售或生产的产品负责。有些情况比较特殊,即使过了“三包”期,消费者仍可维权。日前,消费者李先生到辽宁省有关部门投诉自己在中某商场买的皮鞋出现质量问题,但商家以产品过了“三包”为由拒绝李先生的换鞋要求。原来,李先生为了参加朋友的礼到该商场买了一双皮鞋,可是在穿过了三个月后却发现鞋裂开了一条3厘米长的口子。于是找到商家要求换货,商家出《消法》规定鞋类“三包”期为三个月,而现在李先生的实际已经过了三个月,商家决定不予处理。李先生一怒之下到有关部门为自己讨说法,…  相似文献   

2.
有的商家以产品过了“三包”期为由,拒绝为自己售出或生产的产品负责。有些情况比较特殊,即使过了“三包”期,消费者仍然可以维权。日前,消费者李先生到有关部门投诉称,自己在某商场买的皮鞋出现质量问题,但商家以产品过了“三包”期为由拒绝李先生换鞋要求。原来,李先生为了参加朋友的婚礼到该商场买了一双皮鞋,可是在穿过了三个月后却发现鞋面裂开了一条3厘米长的口子。于是找到商家要求换货,商家提出《消法》规定鞋类“三包”期为三个月,而现在李先生的鞋实际已经过了三个月,商家决定不予处理。李先生一怒之下来到有关部门为…  相似文献   

3.
盛苏 《上海质量》2006,(5):56-56
每逢一些特殊的日子,商家总会采取各种促销方式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买一赠一”更是惯用的一种促销方式。但是在消费者开开心心接受赠品的时候,赠品的质量却让不少消费者担心,更有不少消费者曾遭遇赠品过了保质期或质量低劣等问题。今年上海“12365”就遇到过类似的投诉。  相似文献   

4.
理解与沟通的桥梁——商品质量信誉卡本刊记者邓惠君8月20日是全国首家商业企业北京西单商场实施“商品质量信誉卡”的第三天。记者来到了该商场。在羊毛衫特价柜台,记者看到一位老人从收银员手中接过的票据中有一张鲜艳醒目的凭证,上面的特大号白色粗体字“商品质量...  相似文献   

5.
“超市”保安离我们有多远南宁“大热门”非法搜身事件在全国各新闻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事件的发生也把一系列严峻的问题摆在商家面前———面对偷窃行为,他们应该怎么办?商家为完善治安,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商场与消费者之间如何建立相互...  相似文献   

6.
人什1爱把消费者比作“上帝”,消费者也乐于当“上帝”,因为上帝法力无边,且绝无过错。然而,发生在生活中的一些事却让人疑惑起来:“上帝”怎么了。镜头一:在某商场,一位喝得醉熏熏的顾客把自己的鞋子脱掉,坐在商场供人休息的连椅上,那双臭脚熏得周围的顾客头直发晕,当售.货员对其善言相助时,遭到的却是白眼。镜头二:在某市消费者协会,一消费者手拿一双划了痕迹的皮鞋来投诉,要求商场给予退换,而经消协人员仔细鉴定后,确认此划痕系消费者自己穿用时所为,在消协人员的一再追问下,该消费者低头承认了自己的过错。镜头三:…  相似文献   

7.
《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于2006年10月15日正式实施,商家忽悠消费者的法宝——“最终解释权”将被终结。几乎与此同时,本刊陆续接到消费者的投诉和咨询,对于一些商场大肆打折和循环返券又提出了质疑。 有的消费者还提出,零售商有了“办法”约束,那么一些垄断行业和生产厂家所保留的“最终解释权”是不是违法的?他们有权利“解释”吗?[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大连市百货大楼,由于服务态度好,商品质量好,成为全国唯一的一家"千日无投诉"的国营商业企业,连续几年被市政府和工商部门评为消费者满意商场和"无假货商店"。由此想到大连市百货大楼,能做到"千日无投诉",其它国营商业也应该做到。因为同是一个天,同是一个地,同是一个政策,别人能做到的事,自己也能做到。但是,现在大多数企业不能做到"千日无投诉",其根本原因是,服务态度不好,商品质量不过硬,消费者不满意。  相似文献   

9.
又到“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每年“3.15”是消费者怨气释放日,必然有许多的消费投诉集中在这一天爆发;必然有各层面的消费者协会、质量监督及公众媒体等出面帮助消费者“申冤”,必然也有许多厂家、商家成为消费者申诉的对象。这不,  相似文献   

10.
时下,消费者在逛商店时,经常会看到一些反季商品热销的场面。一些名牌服装4~6折,更有甚者打到了3~4折。反季商品由于价格便宜,很受部分消费者的欢迎。但是,有不少消费者购物只注重价格,而不考虑商品的质量和性能;有的消费者看见别人买,自己也跟着“抢”,把商家的“库存”变为自家的“箱底”。但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部分商家常以“打折反季商品不退不换”为借口,不提供信誉卡、发票等购物凭证;更有一些商家利用反季销售,倾销“问题”商品。而消费者购买反季商品后一般不会马上使用,只能等到适合季节再用,有的商品在消费…  相似文献   

11.
消费者对商品质量质疑,需要找有关部门进行质量检测。但检测费用问题一直是困扰消费者的问题:“如果是产品质量问题,商家不支付检测费等相关费用怎么办?”“有的官司中,一些责任是由被告举证的,那么在有关消费维权的官司中,是否也可让作为被告的商家举证呢?因为让商家举证就意味着让商家承担检测费,而不是由消费者承担”;“消协说消费者不要擅自送检,应先向消协投诉,消协要承担部分检测费用吗?”现实问题:产品检测,进退两难面对高额的检测费,消费者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在采访中不少消费者认为,他们不会为了区区几百元的商…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消保委处理了一个因试吃刚出锅的栗子被炸伤,商家却以“没付钱就不是消费者”为由不愿赔偿的投诉。虽然只是一颗小小的栗子,却折射了一个消费盲点,也引出了一个关于消费者定义的争论。无独有偶,近来上海市消保委接到不少投诉,反映在试吃、试穿、试用或未进入实质性消费阶段,发生纠纷或人身伤害却得不到赔偿的。遭到商家拒绝的理由全部都是“未付钱就不算消费”。上海市消保委有关负责人对此明确表示,按照《消法》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接收服务的过程中发生伤害,商家应该赔偿。顾客试吃栗子显然是得到允许,而商家允许试吃就是提供服务,已经进入购买阶段,应该按照《消法》予以赔偿。所以只要商家允许,任何“试用”阶段的消费都受到《消法》的保护。(胡月琴/摘)没付钱就不是消费者? 一颗小栗子“炸”出消费争论@胡月琴  相似文献   

13.
打折是商家永远玩不腻的游戏——曾听一位服装老板半开玩笑地说,商场里最动人的“女高音”,就是“打折”的叫喊声,连许多消费者也称这种声音是“世上最美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去年年初,山西陵川县的李东鹏先生在本县一家商场家电部买了一台21英寸彩电,看了一个月就没了图像。他将电视机送回商场请求更换,商场只同意修理。半年之中修了三次也没能修好。商场给消费者的承诺是“一年保修,一月包退”,因时间已远远超出一个月,商家终未给退货。无可奈何的李先生到法院起诉了该商场,请求退货或更换同型号的产品,并报销维修电视的往来运输费。法院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国家“三包”规定,判李先生胜诉。消费者购买家电后,经常遇到一些类似的售后服务纠纷,大部分人因不了解“三包”规定的具体内容而忍气…  相似文献   

15.
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一些商家在消费者购物时提供各种免费、优惠服务,但是其中一些免费、优惠服务成了强迫消费者消费的陷阱,让消费者苦不堪言。近日,笔者到某商场购物,商场门口站着两个推销鞋油的服务员,只要见人走过来,便上前游说,免费给消费者擦鞋油,在擦鞋过程中,服务员则喋喋不休,宣称该鞋油如何如何好,推销人员的攻势让人难以招架,多数消费者不得不躲避,有的则迫不得已买下价格不低的鞋油。家住江滨新村的陈女士则掉进了商家“免费抽奖”活动的陷阱。当她在某商店购物后,服务员拿着装有奖号的纸箱,让消费者抽奖,而…  相似文献   

16.
跟踪双周历     
5月15日 星期一凉山州会理县的李文玉今天特别激动,她终于从商家手中拿到了1200元退款。买到假药品的她正准备失望而归的时候,投诉办的汪剑东和淳淇花了几天时间和各方面联系,终于为李讨回了公道。李文玉执意要到攀总编办公室,对他说:“质量跟踪投诉办工作人员认真负责,为老百姓讨回了公道。我代表广大消费者感谢你们。”  相似文献   

17.
2004年3月15日过去了。在房地产市场日渐成熟、消费者购房日趋理性、维权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为什么有关房地产的纠纷和投诉依然有增无减、“屡创新高”而且越爆越大呢?相信这种情况的出现,跟一些商家的诚信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上海质量》2005,(5):75-75
2004年11月25日,消费者陈先生到上海12365质量投诉举报中心投诉:述说在闸北区一商店购买的某品牌手机在11月17日更换后,又出现功能失效,不能正常使用,于11月24日到该品牌特约维修部检测,检测报告为“说明书中的功能失效”。消费者拿着检测报告到商家要求退货处理,商家认为,11月17日更换手机到11月24日已是第8天,超过七天只能给予换货处理。而消费者则认为,没有超过七天,  相似文献   

19.
2007年3月15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已经迈进了第25个年头。“消费和谐”是2007年我国“3·15”的宣传口号,然而就是在这个消费者的节日里,福州五一广场却上演着商家围堵消费者投诉、阻拦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20.
《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于2006年10月15日正式实施,商家忽悠消费者的法宝——“最终解释权”将被终结。几乎与此同时,本刊陆续接到消费者的投诉和咨询,对于一些商场大肆打折和循环返券又提出了质疑。有的消费者还提出,零售商有了“办法”约束,那么一些垄断行业和生产厂家所保留的“最终解释权”是不是违法的?他们有权利“解释”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