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一向主张采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尤其重视发展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中共十六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方针。这一方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的传承,是化解周边不稳定因素的良方,其核心内容是“睦邻、安邻、富邻”。  相似文献   

2.
赵晓光 《新西部(上)》2009,(5):122-122,120
本文分析了周恩来总理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外交政策.创立了中国和亚洲邻国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重视发展首脑外交,为新中国营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3.
一、建设中国西南-东盟科技合作圈的重要意义 我国与20个国家陆地相连或隔海相望,“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新时期我国外交和外经贸战略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主张与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关系密切。我们应当充分了解“睦邻、安邻、富邻”对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深刻认识其对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启示,坚持正确的开放观,从而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5.
"经济圈"是指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区位特点出发,通过位于该地域的不同行政区域或不同国别的经济合作,形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性产业配置与经济相互依存关系,逐渐发展成为某种特定意义上的经济共同体.中国把长期坚持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引入经济领域,与周边国家开展次区域经济合作并构建"经济圈",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分析了江泽民同志的外交思想,认为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外交观点:警惕帝国主义“和平演变”阴谋,顶住了两方大国的制裁和压力;大力发展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和平谈判合理解决国际争端;呼吁建立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地区和世界的金融合作。  相似文献   

7.
张光丽 《广西经济》2012,(11):48-49
我国周边外交政策及周边环境我们用"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来规划我国的外交布局,强调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居于首要地位。外交部亚洲司罗照辉司长分析:周边是我国涉外关系最密切,利益最集中,对我国影响最直接的地区,我国大量的机遇在周边,大量的挑战也在周边,最有希望的是周边,最容易出问题的还是周边。我国是全球面临最复杂的周边形势国家之一。实施睦邻友好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8.
周边制度与周边主义——东亚区域治理中的中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展开与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渐由1949~1979年的自主型转为当今的相互依赖型。在相互依赖关系中,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而言,区域公共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外交中的重要议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治理区域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中国发起,与相关周边国家一起共同达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周边制度安排。周边制度安排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外交中所提倡的周边主义理念,同时也反映了相互依赖关系状态下中国更具国际责任观的新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达成的周边制度正在成为东亚区域治理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1979年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展开与深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逐渐由1949-1979年的自主型转为当今的相互依赖型。在相互依赖关系中,就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而言,区域公共问题逐渐成为中国外交中的重要议程。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治理区域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由中国发起,与相关周边国家一起共同达成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周边制度安排。周边制度安排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外交中所提倡的周边主义理念,同时也反映了相互依赖关系状态下中国更具国际责任观的新外交。中国与周边国家达成的周边制度正在成为东亚区域治理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  相似文献   

10.
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既是拓展我国西南地区发展空间、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关系、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周边国家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祁婧 《北方经济》2016,(12):33-35
一、我国与蒙古国合作基础深厚 (一)与蒙古国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中国与蒙古国建交65 年以来,两国关系虽历经曲折,但睦邻友好一直是主流.早在1949年10 月16 日中蒙两国就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2014 年8 月21 日,习主席对蒙古国成功地进行了国事访问,深刻阐释了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睦邻友好政策,强调无论国际地区形势如何变化,中方都将始终按照中蒙友好合作关系条约精神,尊重蒙古国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尊重蒙古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将中蒙关系作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2.
对日外交,是中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把建立和发展中日睦邻友好关系放在对外政策的重要地位。他以国家利益为视阙,分析了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阻力与可行性,提出了对日外交策略,并于1972年恢复了对日友好关系,促成了对日外交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新普京时期俄罗斯外交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普京面临的外交困境,探讨了新普京时代下俄罗斯的外交战略走向。认为俄罗斯为了保证国家利益和大国地位将继续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俄罗斯与美国的关系将在斗争中持续发展,与欧盟的关系将稳中有升,同时大力推进独联体一体化,这是其外交政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也是毛泽东与邓小平外交思想共同的内核,它像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国外交思想的始终。毛泽东、邓小平在制定外交政策与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不断切实地贯彻独立自主的外交思想,但是,他们的独立自主外交思想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背景的相异性、基础的相异性与结果的相异性。  相似文献   

15.
面对中国的迅速崛起,日美中的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小泉内阁却仍然采取追随美国式的外交,是不可能建立新的日美关系,也无法建立新的日中关系。日本的外交政策必须适应形势变化,转向多方位的外交。  相似文献   

16.
老挝人民革命党1955年3月22日成立,提出了"在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与尊重老挝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各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外交政策,带领老挝走和平中立道路,奉行和平共处5项原则,与周边国家及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1975年12月2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形成了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随着20世纪80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和地区形势的深刻变化,老挝实行全方位外交政策。经过60多年的外交实践,老挝对外交流与合作迈出新步伐。在中老建交55周年之际,全面回顾和总结老挝人民革命党的外交政策与实践,有利于中老共同打造牢不可破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乌兹别克斯坦自古以来就和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1992年乌兹别克斯坦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多年来,中、乌两国政府以不懈的努力促进了双方睦邻友好和合作关系的发展,并通过高层互访加强了双方在政治、外交、经济、贸易、人文和反恐等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变”与“不变”是50多年来中国外交发展过程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经历了几次大的战略调整;另一方面,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贯穿其中。中国外交的基本内容正是在这种变与不变中不断充实、发展和完善,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外交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风格。“变”是与时俱进的要求和表现,更是在不同国内外环境下更好地谋求国家利益的需要。而“不变”则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意识继承的部分,表现为连续性:另一部分则是不愿继承、希望改变的内容。但由于不同的原因,历史上的政策对决策者或大众心理有巨大影响,使现有政策有意无意地保持了原来政策的某些内容、某些宣示、某些态势或倾向,表现为外交政策的“惯性”。“变”突出了中国外交的特点,而“不变”在很多方面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外交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迁,中国相应做出外交政策调整的战略背景,探讨了我国之前在外交政策上存在的缺陷以及未来如何更好的应对。认为中国的外交应不再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动而发生变化,而是在外交中保持主动性,做到外交决定局势而不是局势决定外交。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针对部分周边国家对中国快速崛起产生的疑惧和担忧,要积极开展对周边国家的增信释疑工作;针对美国亚太政策中对中国的制衡加深,要积极实施对美制度均势外交;针对中国与部分邻国的海洋领土争端升温,要开展全方位的维权外交;针对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突发事件频现,要强化危机管控措施;针对邻国剧烈政治转型和政局变动给中国带来的政治安全挑战,要进一步完善国内改革;针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东盟等积极提出各自的多边制度倡议,要积极提出中国自身的亚洲区域多边制度构想。中国周边外交亟须在应对周边安全挑战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未来十年的"大周边外交战略",具体包括:树立"大周边"外交理念;构建应对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四国的"新型大国关系";统筹中国周边外交在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南太平洋"六大板块"联动;整合"海上突破"、"积极西进"、"立足国内"和"外围拓展"四种周边外交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